俗语“不孝有三”,只是特指了三种么?真的是我们曲解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不孝到底是什么?多数人都理解错了

众所周知,数千年文化传承下来,中国人一直有一个现象,特别注重血脉传承和香火延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早在古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姓氏特别的在意,你“姓”什么,直接就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这点很好理解,你出生贵胄名门,即便你是个二愣子,那你的一生依旧衣服无忧。而姓氏,更是直接区分了等级,代表着是身份。

而如何要延续自己的社会地位呢?贵族要承袭,子孙后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中国古代很注重氏族和姓氏文化,一个家庭的后一代,那可就代表着整个家族的一切希望;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家家户户,不管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全部都希望家里多子多孙,将整个家族都延续下去。因此古代有这么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除了“无后”,另外“两孝”是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

俗语“不孝有三”,只是特指了三种么?真的是我们曲解了?

古代人常讲的有一句话,至今都被很多中国大家长念叨着的,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但是,大家都是只对这一点很熟悉,最不孝顺的那就是没有为这个家族生下继承人。但是大家知道,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吗?其实很多人都曲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现代人的理解,这句原话孟子。最初的意思完全不像是我们理解的这样。其实错就错在数字上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每一个数字都代替准确的数字。

俗语“不孝有三”,只是特指了三种么?真的是我们曲解了?

但是古代可不是,古代只是用数来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不孝有三”就是说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而不是说,不孝的行为有三种。也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熟悉其余的“两孝”;但是其实,当初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无后”意思是,当子女的在父母年迈之后却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俗语“不孝有三”,只是特指了三种么?真的是我们曲解了?

就比如舜,在古代,结婚可是人生头等大事,需要经过父母同意的。但是他私自结了婚并且没有告诉父母,这可是大不孝。那为什么数千年了,这句话会一直被曲解呢?难道古今这么多读书人都没发现这理解是错的?其实,人们曲解了无后为大,还得从汉朝的一个人开始说起。

汉朝有一个学者赵崎,他当时做书来讲述批注前辈的文章,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十三经注疏。在这本书中,他对孝道与不孝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孝的人还写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大概的意思就是:不能顺从自己的父母,还反抗父母,这是不孝;明知道家境贫寒,却不为父母努力去考取功名,也是不孝;既不结婚不生子,又不为家里延续香火的人,这是第三种不孝的表现。于是乎,就衍生出后人口中的“无后为大”。

俗语“不孝有三”,只是特指了三种么?真的是我们曲解了?

其实这只是这个文人自己的观点,但是因为他的这个观点和孟子说的话有神似,所以很多人以为他所说的话就是来解析孟子的言论,最终很多人都开始将这句话曲解。而且,传宗接代在古代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封建制度中,宗法制是特别注重子孙的,尤其是正室生的嫡子。而这个文人所说的话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就传开了。

所以一传十,十传百这句话到了现代,也就成了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这样。而其实这句话,原句并非特指有“三不孝”。各位看官,你们是不是也理解错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