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


寻梦‖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

作 者:郭建强,山西吕梁人,网络特约记者,发表诗歌散文数百篇,发表新闻稿件上百篇,是一名奔波在新闻工作道路上的文艺爱好者。

我的童年是在黄河岸边长大,在世人的眼里,这个村庄太微不足道,然而,在我的生命里,黄河是我的生命之河,村庄是我的生命之岸。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悠悠的黄河水冲走了多少时光,也留下了不少记忆……

寻梦‖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

在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里,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日,深山沟里都有一场庙会。寺庙虽说在我们村,但离村里还有近十多里路,沿着将就干涸的河道逆水而上,是一条天然的石沟,沿途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河卵石和杂乱无章的乱石,先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在这里是无用武之地的,需要徒步近一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目的地。

据相关典籍记载,这里的寺庙始建于清朝大同治年间,官名叫卧龙山,老百姓俗称“打儿窝”。由于偏僻,一年四季这里人迹罕至,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庙宇守护着大山,不知道先辈当初建庙时真正的初衷?也无法考究它的更多历史!


在记忆中,这是个非常原始的庙会,平时虽然偏僻清净,但每逢庙会,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蜂拥而至,聚集在了这里,有牛羊交易市场,有“押宝”摊地(老年人赌博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有戏台上的秦腔晋剧,那时的我们更关注的是卖玩具的小摊,卖小吃的小摊,孩子们拿着水枪追逐在了小河的两边,整个山沟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人生如梦, 晃眼之间半辈子过去了 ,曾经许多童年的记忆变成一堆碎片,残缺不全。在我去城市上学离开了大山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古老庙会。

今年庙会期间,我放下了繁琐的工作,离开喧哗的城市,拿着相机独自驾车回到久违的故乡,看看是否可以在岁月的长河里打捞到几粒童年的记忆!

寻梦‖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

这个村庄是在河流的怀抱中繁衍生息着。在大山脚下,一条小河穿过了村庄中央,循着河流走上去,发现村子渐渐消瘦的面孔,时光荒芜了曾经的过往,许多窑洞已经空了下来,漫步村里,真正体会到了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意,站在村口的老人,目光中满是期盼的望着远方,仿佛在看外出务工的儿孙何时归来!

通往庙会的路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沿着小河的河槽,到处都是杂乱的石头,徒步穿行在乱石与峭壁间,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沿途,山花烂漫,蝴蝶飞舞。在哗哗的流水声中,我再次看到曾经熟悉的天然山洞,这是途径庙会的必经之路,老年人叫“打儿窝洞”, 洞口是一滩碧绿的泉水,泉水清彻见底,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潭泉水还保持着它纯洁的本身让我倍感激动。河流是村庄的眼睛,唯有水绿,山方可青,村庄才会郁葱。

这么多年,我走过很多地方,也见过的很多村庄,到处都是工业污水横流,到处都是煤尘弥漫,它们的双眼已经不再澄澈,或者它们的双眼已经干枯。然而这一潭泉水,任时光几十年的荏苒,它依旧保留了最原始的风格,仿佛在洗礼着游子久违的疲惫心灵……

碧绿的泉水边,哗啦啦的流水声,如同一曲天籁之音,这声音把我带回几十年前的梦中……一伙小伙伴拿着瓶子,在洞口下的这潭清泉下逮蝌蚪,逮鱼,满身是水,满脸是泥,光着脚追逐着,打闹着,跑啊跑……这一跑一追,几十年的光阴就过去了,山洞还是当初的山洞,那伙戏水的调皮捣蛋鬼都去哪里了?岁月多蹉跎,物是人已非……

穿过山洞,沿着小河上去,又是一段悬崖峭壁的山路。这些高百丈许的石头,经历了几亿年的沧桑,留下了一道道无法抹去的痕迹,各种形状,深浅不一,高低不同,特别壮观,如同一副天然壁画,更似时光的记录者,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我们总会有太多的喟叹。在自然的怀抱,人类是何等的渺小!面对大自然的永恒,我们终究是一个岁月的过客!

寻梦‖黄河岸边的这个村庄

沿途,遇到一个牧羊老人和几十只羊。走在其中,与羊群为伍,颇有几分乡村生活气息。放羊的老人说,这里的庙会曾经沿续了几百年,现在沟里的庙会已经不同当年了,那时候,尽管人们生活非常艰辛,但是每年的庙会都非常热闹,方圆几十里民们都会来此烧香拜佛,用一颗虔诚的心,对着神灵许下丰衣足食的美好心愿。然而,现在人们都奔向大城市去了,村里留下的多数是一些孤寡老人。村里多数成为“空心村”,寺庙的香火也萧条了许多……

哗哗的流水声,伴随着飞鸟的鸣叫声, 我来到了古庙会。让我惊讶的是:破损的庙依旧在,如同一个饱经沧岁月桑孤寡老人孤零零的蹲在山坡上……这里除了对面的山坡的牧羊人和一群羊外,现场寥寥无几人。这种场景,让我无比心疼!这正如同中国当代农村现状,正在一天天消瘦中……

记得小时候,在乡民心里,每一次这里庙会,都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会返回来,而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收起劳作的锄头,穿上整洁的衣服,纷纷聚在一起,用一颗虔诚的心许下美好的生活向往。

古庙旁边,香火不断。依然陆续有人前来烧香拜佛。在朴素憨厚的村民心里,神无处不在,它不仅居在庙宇之中,更存活于乡间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乡民的心中,更是乡民们精神的一种寄托,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一种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