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长陵是西汉第一座帝陵,意义非凡,它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合葬墓,与未央宫隔水相望。长陵之所以得此名与地名长平和长平板有关,同时在古代汉语中长通长,长者,尊长者也,刘邦贵为开国君主,其陵曰长实至名归。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陪葬墓从陵园东门一直延伸到泾河岸边,绵延7.5公里。长陵的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陵冢位于陵园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80米,巨大的帝陵封土堆呈覆斗形,全部由黄土筑成, 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主体高达31.94米,远远望去如峰挺立。巍峨雄壮寝殿更是数不胜数。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寝殿是汉代祭祀场所,陈设有高祖的生前服装冠冕,每天都有人恭恭敬敬地为其送上四次饮食,并严格遵守守陵鼓漏,理被枕,换洗用水,陈严具的规则,这就是汉代时的守陵礼仪制度。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那些曾经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功臣,如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等人,死后多陪葬长陵。周勃是陪葬墓中声名显赫的墓葬。周勃为汉朝初期名将,公元前209年起就跟随刘邦,深得刘邦信任。在周勃墓葬坑中出土了三千彩绘兵马俑。在刘邦看来长陵不仅仅是一座帝陵更将成为维护王朝政治稳定的屏障。长陵以北刘邦营建了一个叫做长陵邑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特殊行政区为自己守护陵园。陵邑源于秦代,秦始皇为自己修建陵墓曾营建陵邑,刘邦的长陵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暗藏天机。西汉立国之初,国立羸弱,政权不稳面对实力不容小觑的秦末贵族和各诸侯国刘邦感到十分头疼,这些旧贵族往往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也能一呼百应,如果处理不当恐将重蹈前秦王朝覆辙。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同时汉朝实行的是特殊郡国制政体,分封的异性诸侯王始终是刘邦心中理想帝国的阻碍。为了清除军事集团和地方势力的威胁,刘邦营建了长陵邑,命关东贵族和豪强迁徙到关中来,以充盈长陵邑人口,同时对其实施安抚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劳动力从关东转移到关中地区,使得人力资源接近枯竭的关中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地方豪强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也被轻描淡写地解除了。

长陵邑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245米,面积巨大,今天的长陵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公元前200年,刘邦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的白登山被一股来自北方草原的剽悍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是谁让刘备如此狼狈不堪,想必也只有匈奴人了。

匈奴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欧亚大陆腹地的蒙古大漠和草原,不事生产,以游牧和掠夺为主,令人闻风丧胆。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将士北驱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蒙恬还命令将士沿黄河的防线修筑起连接燕赵旧长城的强力防线,秦长城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篡改遗诏,拥立胡亥,并将蒙恬逼杀,30万长城军团瞬间失去了强大的魂魄。秦末战乱,军团南下此后强大防线也不攻自破,匈奴厉兵秣马对汉王朝构成了强大威胁。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于是刘邦设想营建一座长陵邑使之充当长安城的北方哨卡成为了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布局,通过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缜密布局构建起一套战略防线。将长陵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帝陵构成震慑内诸侯,北匈奴的象征。

汉长陵的长陵邑的战略布局绝对是刘邦性格的体现

人们往往感慨与他的流氓英雄的矛盾性格,热衷于评判他的好坏与是非,但谁也不能否认,正是这个时势造英雄的草夫,缔造了伟大的强汉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