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应该只听“棍子”的话,内心认可才能走上正道

孩子不应该只听“棍子”的话,内心认可才能走上正道

在游乐场,我听到一位婆婆与媳妇的对话挺有意思的。媳妇对婆婆说:“妈,你以后不要太宠着他了!”婆婆回应:“我哪有宠着他啊,我打他的次数还少吗?每天都要打几次,难道你想我打死他呀!”

为什么孩子犯错被打了那么多次,还是顽固坚持继续犯类似的错误,并且变本加厉呢?

孩子只怕“棍子”,还是学不会自主负责

很多老一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喜欢使用这一套,不听话就打,打到听话为止。我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就是这样,犯错就得接受惩罚,偷偷跑去游泳,回来就是棍子炒肉;爬树掏鸟蛋,回家又是棍子炒肉;不好好吃饭、与弟弟起争执,还是棍子炒肉……棍子打到身上,当然是疼,疼了就怕了,当时就不敢了。可我们不敢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心本意,也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屈服于“棍子”罢了。

现在的家长改进了老一辈的育儿方法,我们大多讲究赏罚分明,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考试拿高分了、认真写作业了、听家长安排报了兴趣班了等等,家长就给孩子奖励喜欢的玩具、去游乐场玩,或者其他的一些物质奖励。当孩子行为失当或犯了错误,家长的惩罚方式也文明多了,不再请“棍子”,取而代之的是罚站、罚写、取消零用钱、不准看电视等。家长期望通过赏罚分明,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在哪里。其实,我们这样做的本质与老一辈靠“棍子”解决一切的办法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用文明的方式包装了一下罢了。以赏罚分明的措施代替了体罚,将身体上的痛楚换成了感受上的难受,本质还是一模一样的,父母还是在借助外力控制孩子的行为,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并为这个选择负责任的机会。

孩子不应该只听“棍子”的话,内心认可才能走上正道

失去“棍子”约束,孩子会变本加厉

小华是奶奶与爸爸棍子下成长的孩子,读书成绩很不错,自理能力也还行。为了小华能够有出息,父母将他送去了一所不错的寄宿学校,刚开始小华表现非常好,上课积极认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作息也非常规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半后,小华或许是发现了,在学校犯错后,老师只会说几句,并不会体罚他,于是他开始不断挑战老师的底限。逃课、上课玩玩具、打架、偷同学东西等等,这吓坏了老师,也吓坏了小华父母。

“棍子”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往往是计算利益得失后被迫妥协的结果,当他发现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做出许多让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

孩子不应该只听“棍子”的话,内心认可才能走上正道

孩子发自内心认可,就会自动约束与修正

我老公小时候读书就非常调皮,经常逃课,学习成绩常常在班上摸底。可是后来他却考上了重点本科,他们村同一期总共才考上两个。他就得益于自己的觉醒。

老公说小时候,只知道玩,觉得这样舒服,长大了以后随便找个事做做就行,完全用不着这么辛苦读书,所以读书一直不用心,即使父母请棍子也不好使,只是应付式写写作业罢了。后来,有长辈带老公去地里干活,晒了一天,并且告诉他:“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以后你每天都得过这样的日子。天亮就出去干活,天黑才回家,这样才不会饿死!”这件事后,老公终于想通了,他告诉自己以后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必须用功读书。每天他除了完成家庭作业,还努力补上以前的功课,尽管学得很辛苦,他一直坚持着,直到最后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打一棍动一下,家长累,孩子也苦。如果不用打,直接用一幅孩子期待的前景图吸引着他自觉前进,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比大人差,往往更易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