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導讀:“窩窩頭,一塊錢四個。”這句普普通通的叫賣聲火遍全網。操著地方方言的叫賣聲,讓我們一瞬間感受到民間勃勃生機的煙火氣。倘若走在城裡鄉間,賣破銅爛鐵的、賣衣服的、賣臭豆腐的等等依然在賣著嗓子喊著。吸引著顧客前來光顧。那麼我們就來聊聊自古傳承的叫賣聲文化,感受一下叫賣聲不朽的魅力。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叫賣聲文化的起源

叫賣聲也叫吆喝,是中國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是一種吸引顧客的絕妙方法。那麼叫賣聲起源在哪裡?據戰國晚期的屈原的創作的長詩《天問》寫到:

妖夫曳炫,何號於市。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一對夫婦牽引叫賣,為何他們呼號街市。曳炫的意思就是牽引叫賣。這是周時期的一個故事。這也是較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叫賣聲。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了。可見叫賣聲歷史之悠久。這可能也要包括夏朝和商朝,因為只要有了商品的買賣,很大的可能都會有叫賣聲。如果這樣的話,叫賣聲文化的歷史將更加悠久。

中國的叫賣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先秦時期,中國當時實行奴隸制,社會經濟不發達,叫賣聲也處於初級階段。第二個是封建社會時期,大一統的朝代許多。這也為有力的保障了社會經濟長足的發展,為叫賣聲的繁榮時期奠定了基礎。第三個是近現代乃至當代的時期,這時候,商品變得繁多,增加了許多職業,而大多都可以叫賣,不僅傳承且發揚光大,逐漸變革。

  1. 先秦時期的叫賣聲表達方式

。 口頭叫賣聲

這時期的叫賣聲由於的民間百姓識字不多,絕大部分教育資源壟斷在貴族手中。所以叫賣語言比較粗俗簡陋。就是普通的推銷商品,而誇大自己的東西。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韓非子.難一》

這個賣矛盾的販子可以說是比較早的叫賣聲了。對著看客推銷矛和盾,說的天花亂墜,不過這個叫賣真的是蠢的可以 。以小見大,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叫賣聲宣傳自己的商品,誇大自己的賣點。叫賣時拿著商品比劃。加上誇張的叫賣語言,招攬顧客,吸引他們的購買慾望。

• 叫賣的音樂藝術

當然叫賣聲不限於此,還有更吸引人的音樂藝術形式,比如藉助樂器以及發出聲音的工具,更好的吸引顧客。何況當時人們娛樂活動不多,每當有熱鬧時人們都會去湊湊。詩經中記載了當時的賣蕭的商人請樂師奏樂吸引顧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虡,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簫管 備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

不僅如此,屈原的《天問》還寫到:

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

說的是姜子牙沒有被重用的時候,在做宰牛賣肉的屠夫。用刀剁板子發出聲音,人們一聽,就知道是賣肉的,想買肉的自然就來了。這些文獻都說明當時的商人小販將聲音與自己的職業來結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叫賣聲。加上口頭叫賣聲一起融合,這就是早期社會的叫賣聲的表現形式。長期影響著先秦時期的百姓生活,為封建社會時期的叫賣聲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當時中國大地四分五裂。國與國之間商品流通苦難,各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叫賣方式,也是一個特色。

2,封建社會時期的叫賣聲表達方式

漢代的商業空前繁榮給叫賣文化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出土漢代畫磚

叫賣聲文化在漢武帝死後來了一次大的高峰,昭帝即位後,為了儘快恢復武帝在位時造車的民生疲弊。抑商政策在官方推動下鬆動, 原來的規定大多已成為一紙空文。西漢後期, 外戚、官僚紛紛涉足商業, 官商越來越多, 越來越富。長安市肆成行分佈, 按經緯整齊排列, 每個店鋪都是一長列廊屋中的一間, 像極了現在的某某一條街。加上百姓民生好轉,漢代市井生活開始得到新的生命力。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漢代畫像磚

畫像磚的左邊有一門, 門上題“東市門”。磚的右邊有一亭子,叫“旗亭”。是管理市場的機構。市門與旗亭之間為交易場所, 有擺攤販賣的, 有講價錢的,還有在攤子前吆喝的小販。這塊畫像磚, 生動地反映了東漢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也是叫賣文化繁榮的有力佐證,因為有城必有市,有市必有商販的吆喝聲,不過與先秦時期的叫賣方式差不太遠。

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的唐宋時期叫賣聲方試多方面發展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文明巔峰之一,國力空前強大,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吸引了無數國家的商人前來做生意,最遠的還有非洲來的黑人。當時的首都長安城佔地80多平方公里,人口百萬,城內設東西兩個市,有兩百一十二個市場,規劃猶如棋盤一般。大多數外國人住在西市,給西市的集市帶來了不一樣的吆喝聲。他們的異域風情和話語吸引了許多唐朝人來購買商品。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唐朝長安城

《估客樂》元稹

通首衣食費,不計遠近程。

經營天下遍,卻到長安城。

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

迎客兼說客,多財為勢傾。

唐朝詩人元稹在詩中描述了長安城商人為了招攬顧客,競相吆喝,說服客人的熱鬧場景。元稹在這首詩中稱讚了商人,可見那時候商人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商業才會如此繁華。吆喝才會如此激烈。 宋朝時叫賣文化發展到了頂峰為叫賣聲的發展建立了厚實的基礎

作為我國曆史上的經濟文化巔峰,宋朝的叫賣文化自然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街道兩旁和居民區都有生意可以做。“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顯示出商業的高度繁華程度超過了長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呈現出了全面繁榮局面。城市人口暴增,除了汴梁城,揚州,臨安相繼成為百萬人口大都市。為商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市井叫賣之聲也是不分晝夜, 不絕於耳。清明上河圖也可看到的街頭和橋上叫賣聲也有許多種表現形式。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一時期也有了更多的文獻記載了當時的叫賣場景和形式。《東京夢華錄》描寫到:

天曉諸人入市”條記, 五更天時, 各門市相繼開放, 並有入城貨賣者, “更有御州橋至南內前趁朝賣藥及飲食者, 吟叫百端。”

• 叫賣聲逐漸向詞曲化轉變

各行各業的攤販比如賣藥的和賣吃的貨郎,有許多種叫賣的聲音。有吟,有大聲喊叫的。說明當時商販的口頭吆喝已經向具有獨特韻律的叫賣聲轉變。加上當時宋朝文化繁榮,所以孟元老的夢華錄描述了一個賣花的把花以馬頭竹籃鋪排,嘴巴里的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水滸傳》亦有描述到:

宋江道:"既然裝做貨郎擔兒,你且唱個山東《貨郎轉調歌》與我眾人聽。 燕青一首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貨郎太平歌,與山東人不差分毫來去。

貨郎太平歌是宋朝時一個說唱藝術,起源於民間流動小商販的叫賣聲調,後演變為一種說唱形式。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貨郎圖

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叫賣聲已經有了詞曲化的表現形式。叫賣已經不單單是具有吸引顧客的宣傳方式了,已經開始成為各行各業的的固有宣傳模式。具有很強的行業特徵。比如你賣花,你不喊別人怎麼知道你賣不賣花。叫賣已經逐漸變成一種市井文化,深深烙在每個商販和百姓的心中。這一時期的叫賣聲比知先秦口頭叫賣聲來的更加具有文化的特質,更加吸引人。引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

“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這句話讓宋朝時期的叫賣文化高了一層,至此,明清兩代大多也是沿用如此叫賣形式。

3,近現代乃至當代的叫賣文化

• 詞曲說唱叫賣逐漸變成白話文叫賣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改革。社會各個層面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叫賣文化尤其是底層走販遊商開始了白話文的叫賣方式。

比如說婦孺皆知的賣報歌:

啦啦啦 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還有遊走老北京胡同間的小商小販很常見的冰棍兒,冰棍兒,賣冰棍兒了。提著嗓子眼,帶著北京腔,大聲喊著,可不是一通瞎喊。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老北京胡同叫賣聲

汪曾祺老先生是雖是高郵人,但卻是地道的老北京,寫了許多北京叫賣文章:

繁雜的叫賣聲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南腔有北調;有蒼老有沙 啞,有溫婉有甜潤,有舒緩有急迫。閒暇無事時坐在窗前,品味著各種各樣的叫 賣聲,便有許多複雜的情感由心底湧起。來得最早的叫賣聲當數賣大米的。多數為夫妻倆,男的開著農用三輪 車,開車的與坐在車上的女人一替一聲地呼喊著“大米啦——大米啦——”,

這些文章都描述了北京的叫賣文化。

• 電子設備的叫賣聲文化

如今進入新世紀,走在街上,經常聽到一個店門口放著大音響。始終重複著:節日大酬賓,一律五折,一律五折,買到就是賺到…還有更扯的一個電喇叭,放在攤前,放著江南皮革廠倒閉了,老闆帶著他小姨子跑了我們沒辦法,只好拿賣不出去的錢包抵債,十塊錢一個,十塊錢一個。圍觀的人總是很多,吸引效果也是非常不錯。也算是改革的叫賣聲了。

從“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叫賣聲中,來聊聊千年傳承的叫賣文化

上海老弄堂的叫賣聲

總結:中國的叫賣聲歷史之悠久是古今罕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叫賣聲也在不斷變革,成為適合每一個時期人民喜愛的叫賣文化。到了現在,傳統叫賣聲已是越來越少聽到了,小時候聽到賣破銅爛鐵的一連串連聲,就趕緊把家裡的塑料瓶和廢鐵拿出來,賣給他賺點零花錢。如今已經很多年沒聽到了。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弄堂的叫賣聲也快消失了吧。這些令人懷念的叫賣聲也只能保存在回憶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