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懂槍帝壹哥是軍武次位面公眾號輕武專欄的官方號,聚焦輕武相關,每日關注分享!


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美軍的主力步槍是M1“加蘭德”,作為當時唯一一種得到普及的半自動步槍,其為美軍贏得二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過,要說到產量,M1“加蘭德”也只能在二戰美國輕武器中屈居第二 。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M1步槍與M1卡賓槍是戰場上的理想搭檔 (美軍步槍、卡賓槍均為半自動)


那麼,這第一位究竟是誰呢?說出來你可能會感到有些驚訝,它就是美軍裝備的另一款半自動武器——M1卡賓槍。


該槍於1941年9月開始投產,至1945年8月停產時,總計生產了622萬支;而M1“加蘭德”步槍的投產時間雖然更早(1937年),但到戰爭結束時,其總產量也不過只有404萬支。不難看出,美國戰時的步槍與卡賓槍產量之比大約為2:3。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美國女工組裝M1卡賓槍速度驚人 (一扣一擰:下一個!)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作為二戰期間美國步兵的標準武器,M1“加蘭德”步槍的產量怎麼會低於卡賓槍呢?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二戰美國卡賓槍產量十分可觀 (含M1衍生型號)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以二戰時期的蘇聯為例,無論是其早期投產的莫辛-納甘M1938,還是後期生產的M1944,這些卡賓槍(步騎槍)的產量都要顯著低於莫辛-納甘M1891/30這樣的標準步槍。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M1卡賓槍是一款優秀的近戰武器


不過,在當年的一些資料中,我們不難找到答案。從戰爭後期的美軍編制表(下圖)中不難看出,美國陸軍一個步兵連僅配有M1卡賓槍28支,而M1“加蘭德”步槍的數量則多達143支,這幾乎是卡賓槍裝備量的5倍。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二戰後期美國陸軍步兵連編制


這樣的配發比例,不僅無法解釋美國卡賓槍產量為何多於步槍,甚至可以說是與武器生產比例完全相悖。那麼,現實中產量驚人的M1卡賓槍都交給誰使用了呢?當然還是美軍自己!


我們知道,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為二線人員提供的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和衝鋒槍的自衛武器(和當今MP7的定位有幾分相似)。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相比沉重的“加蘭德”,小巧的卡賓槍 更適合重武器操作員攜帶


其設計初衷,就是要研發一種可以發射中等威力彈藥(與今天中間型威力槍彈的概念接近但仍存在區別)的肩射武器,其要比發射0.45ACP手槍彈的武器擁有更大的威力,同時又要比M1“加蘭德”這樣的重型戰鬥步槍更易操作和攜帶。


當然,關於M1卡賓槍,最具爭議的恐怕就是它所使用的.30英寸(7.62毫米)口徑卡賓槍彈了。該彈採用直筒形彈殼,槍口動能大約相當於.45ACP手槍彈的兩倍,約為.30-06(7.62×63毫米)步槍彈的三分之一。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和真正的中間型威力槍彈(毛瑟短彈)相比 .30英寸卡賓槍彈顯然還差點意思


如果從定位上看,似乎還真有幾分“中間型威力”之意。不過,相比於德國StG44突擊步槍上使用的毛瑟短彈,顯然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雖然二者尺寸接近(彈殼長度甚至同為33毫米),但.30英寸卡賓槍彈的威力卻遠不及前者,甚至在業內有“大號手槍彈”之稱。


不過,M1卡賓槍雖然在射程上無法與真正的步槍相比( 僅與M1衝鋒槍相當),但無論是射擊精度還是彈藥侵徹力,都要遠強於發射0.45ACP手槍彈的衝鋒槍。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卡賓槍的火力輸出甚至要強於步槍


雖然彈藥威力有所不足,但與M1“伽蘭德”步槍相比,M1卡賓槍仍然具有不少優點甚至是領先之處。例如,採用彈匣供彈的M1卡賓槍,不僅在彈藥再裝填時更加方便,彈匣的容彈量相比“加蘭德”也要多出近一倍(15發)。


此外,M1卡賓槍雖然與“加蘭德”步槍同為半自動武器,但由於該槍後坐力較小,因此其實際射速是要高於“加蘭德”的(“加蘭德”步槍手每開一槍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承受較大的後坐力)。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M1卡賓槍永遠不會發出“叮”的一聲 (敵人等來的只會是下一聲槍響)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由於在連以下的基層步兵單位中,多為一線戰鬥人員(步兵),因此他們需要的是威力大、射程遠的標準步槍,因此像M1卡賓槍這樣的二線武器裝備比例自然較低。


不過,軍隊的層級越高,步兵的佔比反而會逐漸減少。包括營部、營屬武器連、團部、團屬反坦克連、師部、師屬炮兵部隊(團級)、師屬工兵營、師屬通信連等等,這些非一線單位的人員數量之和甚至要多過步兵,通常能佔到全師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二戰後期美國海軍陸戰師武器配置表 (步槍與卡賓槍幾乎平分秋色)


從二戰後期美國陸戰師的編裝表中不難發現,全師配有M1步槍3900餘支,而M1卡賓槍的數量則多達5600餘支。很顯然,步槍雖然是一線戰鬥人員的制式武器,但步兵卻不是一個師乃至一支軍隊的全部,更多的二線人員則是手持卡賓槍抵達前線的。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陸戰隊中幾乎是“一半步槍一半卡賓槍”


總體而言,M1卡賓槍的出現,全面取代了美軍非一線戰鬥人員手中的手槍和衝鋒槍。而這也正是我們在連級層面上感覺M1卡賓槍的裝備量很少,而美軍整體裝備量卻很多的原因了。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生產數量龐大的卡賓槍甚至能讓 二線醫護兵也背上一支


當然,M1卡賓槍的產量大,除了和軍隊二線人員的需求量大有關外,實際還與一些地區的戰場環境有關。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視野不佳的叢林戰場環境需要的 是出色的近戰武器


與巴頓盛讚M1“加蘭德”步槍(稱其為“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其對M1卡賓槍的評價或許是迄今為止最高的一個,他稱這款槍是“為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最大因素”,且沒有說“之一”。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M1卡賓槍近戰火力絲毫不輸“加蘭德”


無論“麥帥”的評價是否言過其實,在視野有限的太平洋島嶼叢林環境中,M1卡賓槍確實是一種性能極佳的近戰武器,在這種特定環境下,其甚至可以作為一線戰鬥武器來使用(僅限於中近距離交戰情況下)。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手持M1卡賓槍檢查日軍俘虜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硫磺島戰役中手持卡賓槍警戒的美軍士兵 (M1卡賓槍在太平洋戰場幾乎成為一線武器)


抗戰期間,M1“加蘭德”步槍雖然並未援助給當時的中國軍隊,但它的“小弟”M1卡賓槍卻流入了中國。從1943年起,M1卡賓槍逐漸出現在中國遠征軍、國民黨軍憲兵以及江南地區的抗日軍民手中。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抗戰後期有不少M1卡賓槍流入中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了不少這種武器,其與M1、M3衝鋒槍一同成為國民黨美械軍的標誌。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電影《南征北戰》中,高營長就送給 女民兵隊長一支繳獲的M1卡賓槍


由於性能出色,我國曾測繪並仿製過M1卡賓槍,其甚至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仿製的第一款步兵制式武器(時間遠早於53式步騎槍等蘇制裝備),但僅僅造了幾百支而沒有正式列裝部隊,不過據稱其彈藥卻生產了不少,甚至被用於抗美援朝戰爭當中。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我國曾一度決定仿製M1卡賓槍 作為我軍的首款制式武器


有趣的是,2016年3月31日,四川德陽警方在準備銷燬的各類武器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傢伙,它就是二戰期間大名鼎鼎的M1卡賓槍。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由於M1卡賓槍在當今已十分少見,德陽警方民警立即將這一情況向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進行了通報。最後,這支二戰名槍被留了下來。警方稱,該槍將被存放到博物館中永久保存。


聽不到“叮”一聲!這款小槍產量為何能壓倒“加蘭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