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彈古琴,我們還沒有古人來得浪漫~



無論是儒家典籍裡說“士無故不撤琴瑟”,還是文人筆記裡寫,“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都說明在文人的心中,琴很重要。無怪古人說,一間書屋裡,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


文徵明有一幅畫,叫《停琴待月圖》,畫裡,一個人孤身坐在亭中,琴與書都在,周圍山石草木都已安靜,應該是快到晚上了。他剛剛停下了彈奏,頭望向了正黃昏時的天空,靜靜地等待月亮升起。


說起彈古琴,我們還沒有古人來得浪漫~


想必那一刻,不是為別人,只是自己由心聲到琴聲,與月色相應,與周身風物相應,覺察到自然萬物和自己的心,都是那樣安寧恬靜。當自己與自己在一起,琴就是友伴,心並會不孤單。所以白居易說,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這七絃琴就是我的摯好友,我的兩耳就是我的知音。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我自己彈琴的時候,沒有先想著要彈給誰聽,因為首先它是給我自己聽的。


說起彈古琴,我們還沒有古人來得浪漫~


陶淵明也很愛琴,他也有一張素琴,但沒有琴絃,也沒有琴徽。攜琴赴會,別人問起時,他就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或許這也是文徵明畫裡那位可愛的人,之所以要停下琴來,等待月亮的原因。此時此刻,自己的心就在這裡,明月在,修竹在,清夜在,松風在,一切都那麼豐盈、真性,鼓不鼓琴,已經不緊要了。


圖片來源 | 不秋草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