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留下大好河山,嘉慶接手主政21年,為何讓清朝由盛轉衰?

餘庭洋


兩點原因,一是乾隆留下的“大好河山”實際上是一個大爛攤子,二是嘉慶皇帝資質能力水平平庸。綜合直接導致清朝由清朝由盛轉衰。下面我簡單就這兩點分析分析。

一、留下的“大爛攤子”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由於其父祖兩代文治武功成績突出,到了乾隆朝時期清朝的社會經濟文化達到了鼎盛,就是我們常說的“康雍乾盛世”,乾隆中前期勤政愛民,國庫爆滿,其執政期間由於錢太多,曾五次免天下錢糧,三次免八省漕糧,但乾隆的壽命實在是太長,到了後期驕傲自滿,大興土木,不僅大興土木,還重用奸臣,國內矛盾層出不窮,階級矛盾計劃。然而乾隆皇帝實在是太幸運了,就是國內各種矛盾一觸即發之際,他老人家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個國庫虧空,社會矛盾頻發的天下。這該講是“大好河山”還是“大爛攤子”呢?

二、皇帝的平庸執政

嘉慶皇帝雖然像清朝歷代皇帝一樣勤於政務,但勤奮不等於有成績,有成績必須會思考,而嘉慶皇帝是典型的平庸天子,如果他有像他祖父雍正的能力水平,就算乾隆留下一個大爛攤子,但至少社會總體局面還算穩定,很大可能能力挽狂瀾,改變乾隆晚年的社會局面,嘉慶皇帝執政期間雖然看似詔求直言,祛邪扶正,企圖扭轉趨於惡化的社會局面,但無奈其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在位的二十五年中沒有一點亮點,不僅貪汙問題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民間起義頻繁,甚至兩次攻入皇宮,可見森嚴的皇宮重地也已經糜爛。史學家一般認為嘉慶皇帝的資質是不及道光和咸豐的,去掉後面三個傀儡皇帝,嘉慶排名倒數第一。


其實嘉慶皇帝確實有點命苦,執政期間沒有一天過的快活的,他雖然能力不足,但他至少恪守忠孝五常,勤政簡樸,要講由盛轉衰,應該是乾隆晚年,這個鍋讓嘉慶一個人背有點冤。


曹老師xixi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一件事,很多年輕人可能本身並沒有特別強的個人素質,但是老爹能賺錢,那日子過得還不錯,有的年輕人本身並不差,但是家裡負債累累,一邊賺錢一邊還債,要是能力超強還能逆襲,要是普通人日子就得一天不如一天了。

我覺得乾隆和嘉慶就是這樣,乾隆攤上一個好爹,嘉慶攤上一個坑兒子的爹。

讓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康熙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可是在對內治理上,康熙朝卻出現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朝廷中有很多老賴,向國庫借錢,借了也不還,這些老賴包括康熙的兒子和大臣,康熙沒有和他們要錢,自己博了一個仁君的美稱,但是國庫空虛,雍正接手的時候,國庫只有六千兩銀子,其餘的都是借條,誰能想到幅員遼闊的大清國窮成這個樣子。

所以雍正在康熙末年就開始了向老賴催討欠款的工作,自己當上皇帝之後,更是大張旗鼓的討債,不管你是哪個王公大臣,欠國庫銀子就得還,也不用顧及你的臉面,你就是把家當拿到大街上叫賣也得還錢。雍正皇帝做的最絕的是,只要你欠國庫的錢,你就得還,你辭官不做也得還,你還不完就讓你兒子換,跑到天涯海角也得把你追回來還錢,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樣雍正把貴族和官員得罪了,但是國庫充實了。

雍正又施行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在一定程度上把軍隊的腐敗杜絕了,攤丁入畝放鬆了對人頭的徵稅,改為對土地徵稅,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輕,地主的賦稅增加了,地主也沒有餘糧了,這樣雍正又把軍隊裡的蛀蟲和地方上的地主得罪了。

雍正的治國政策雖然讓天下人誤認為自己刻薄寡恩,卻讓國庫充實,財政有了結餘,給兒子乾隆留下了豐厚的家底。

於是乾隆皇帝可以縱情享用了,六下江南耗資巨大,乾隆皇帝又好大喜功,把老爹留下的資本可著勁的用,任用一個和珅,天下鉅貪,有專家估計當時和珅被抄家的時候白銀可能超過千萬兩,也可能上億,大清朝經過這一君一臣這麼多年的折騰,到嘉慶手裡還能什麼樣。

嘉慶皇帝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個守成之主,所以他也無力改變帝國的狀況,只能任由大清朝一天不如一天了。



月輪皎皎


對於這個問題,必須論述一下乾隆統治末期的背景,瞭解乾隆留給嘉慶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清朝。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發展,達到了清朝發展以來的一個頂峰時期,史稱“康乾盛世”。現在介紹一下乾隆統治末期留下的一些弊病:①康熙五十一年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及雍正時期攤丁入畝的重大變革,刺激了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長,進入乾隆時期增長尤快。乾隆六年的口數為1.4多億,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增至3億多,人口的暴漲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也威脅到社會秩序的穩定。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掏空了國庫。乾隆皇帝的花費大,影響了社會風氣,整個社會呈現出一股奢靡之風;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這是乾隆皇帝統治末期的一些弊病。

那麼為什麼在嘉慶接手之後清朝由盛轉衰?筆者經過閱讀相關的史料,總結出幾個原因。

一、首先關注一個發生在嘉慶元年(1796年)的大事件——白蓮教起義。這場由湖北、陝西、四川三地發起的起義,歷時九年,起義軍殲滅了大量的清軍。這次起義的影響巨大,清朝前後投入超過2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揮霍一空,這將大大傷害到了清王朝的元氣,從此清王朝逐漸走向了衰落。

二、貪汙腐敗問題愈演愈烈。雖然懲治和珅貪汙,但貪汙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因為他沒有反腐敗的決心,沒有制定一套防腐敗的方針。因此這個腐敗問題一直存在於嘉慶統治的時期。

三、皇帝的個人能力。筆者認為皇帝的能力也是一個引起清朝由盛轉衰重要因素,嘉慶不能說是一個銳意創新的皇帝,最多隻能算他是一個守成的皇帝,沒有他父親、爺爺、曾祖父那種雄才大略,國家的運轉走向衰落是在所難免的。他也做了一些整頓官風、懲處腐敗的事,但沒有做到深處;在處理國政方面也是矜矜業業、勤勤懇懇,在生活方面也知道節儉。但要統治好一個龐大而且人口又多的帝國,嘉慶帝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四、八旗生計問題日益嚴重。嘉慶帝在位時期,整理旗務與籌劃八旗生計,是其主要政務活動之一。因為期間八旗生計問題的進一步嚴重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八旗組織的渙散,戰鬥力喪失,以及旗人犯罪問題的日漸普遍,從而構成對其王朝統治、社會穩定的極大威脅。儘管嘉慶帝對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終不能改變八旗制度本身的弊病。

其實,一些嚴重的問題在乾隆皇帝統治末期就開始暴露出來了,也可以說乾隆末期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後來者沒有徹底解決這些弊病,以至於清朝一直衰落下去。筆者認為上面四個方面是導致清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歡迎留言討論,請多多指教~~




小江論史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國力達到了頂峰。但乾隆是一個十分具有爭議的人物。中國的發展自乾隆後呈現出直線下滑的趨勢,其根本的原因是閉關鎖國。

實際上乾隆還是比較開明的,能接受西方文化。當時西方的工業化程度高 ,技術水平高,其中鐘錶技術精湛,乾隆對鐘錶有很大的興趣,收藏了很多西方的大型鐘錶,從中可看出對西方態度。

但正是在於西方交流的過程中 乾隆帝清楚的認識的到自己國家與西方的差距,也知道自己國家的制度的不足,但是乾隆帝沒有選擇變革,而是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把自己的國家保護起來,不與西方國家交流。

於是中國漸漸的落後於西方,思想保守,技術落後,因此自乾隆後中國逐漸衰弱。



十七哉


康熙武功赫然,留下大片疆域。雍正屬於勞模,一生下狠勁整頓吏治,並進行了諸多社會改革。

所以,乾隆繼承的江山,是非常完備的。

乾隆的統治分為兩個時期,前中期,其對江山社稷這套國家機器,還是抱著敬畏之心,所以可以說頗有明君之風,工作不可謂不兢兢業業。

但到了乾隆中後期,隨著他對國家機器越來越熟練,他已經蛻變為一個狠辣的專制君主,其作派,不再有當初的英明睿智,相反表現出了奢靡浪費,文武松弛的跡象。

所以,嘉慶帝接手江山時,帝國已經由盛轉衰了……




兇猛青史


乾隆後期就已經衰落了


半山農夫


乾隆晚年國庫已經空虛,已經把雍正留下的底子敗的差不多了,留給嘉慶的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攤子,即使查抄了和珅這樣的鉅貪也於事無補,


淡藍的海


很像現在的中國足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