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專家: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5大挑戰

中宏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王鏡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近日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大保護戰略重要批示精神和韓正副總理重要批示要求,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

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專家: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5大挑戰

  會議強調,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要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全力推動復工達產;二是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三是加強項目儲備工作;四是健全規劃保障體系,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健全長江大保護法制保障。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羅來軍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正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瓶頸

  中宏網記者:近年來,國內經濟轉型同時承受中美經貿摩擦、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以來更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在此特殊複雜形勢下,您對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深刻意義如何解讀?

  羅來軍:長江經濟帶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國家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近年來,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國外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經濟下行加劇,而今年的疫情又增加了短期衝擊,此情此景下,深刻認識長江經濟帶發展問題,要抓住根本性的兩個方面:

  首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在長江流域,淡水漁業產量約佔全國60%;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778.8萬公頃,溼地面積為11542.9千公頃,森林面積為8466.06萬公頃,森林積蓄量為531041.23億立方米,佔全國比重分別為39.67%、21.53%、40.76%、35.08%,高於長江經濟帶國土面積佔全國比重的21.23%。為此,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然而,環境汙染仍比較嚴重,生態系統退化仍比較明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其次,長江經濟帶由粗放式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性。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各種資源利用效率偏低,核心競爭力不高。以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為例,長江經濟帶僅為33%左右,比國際先進水平低近10%。而長江經濟帶在我國的經濟地帶之中,人口集聚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生態資源最盛、發展潛力最強,對協調區域發展、培育增長動能、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那麼,推進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專家: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5大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羅來軍

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中宏網記者:基於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問題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國內外經濟局勢和背景的適應與應對,您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特殊挑戰怎麼研判?

  羅來軍: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形勢依舊嚴峻。一是粗放發展方式致使水、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浪費比較嚴重,連累生態環境維護和建設。二是環境汙染仍較嚴重。水汙染問題尤為突出,空氣質量不容樂觀,土壤汙染、垃圾汙染難以根治。三是森林面積大幅下降、溼地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等生態系統退化現象明顯。四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區建設滯後,缺乏專門的規劃與部署,建設管理主體不清晰,缺乏統籌協調,考核評價機制缺失,且上游多屬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關停或技改流域汙染企業困難較大。五是生態補償問題難以有效解決,現有生態補償指標理論性較強,難以操作,且多以資金補助為主,市場化較弱,補償效果有限。而且,沿江11省市相互間區域關係複雜,難以確定補償歸屬問題。

  二是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鉅。長江經濟帶產業佈局不盡合理、轉型升級任務艱鉅。體現在,一是區域發展程度不均衡。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差異較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二是區域間經濟發展聯動性不足。在不平衡發展戰略指導下,長三角率先開放發展,而中部崛起戰略尚未取得顯著成效,西部地區的發展比中部又落後,東中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缺乏聯動性。三是產業佈局不盡合理,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遍地開花帶來了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企業規模在低效率基礎上趨向小型化、分散化,造成分工效益和規模效益雙重損失。四是城市無序擴張、環保設施嚴重滯後導致生態承載能力嚴重超載,重化工業發展加劇了生態環境保護難度,城鎮生態功能低下,人居環境惡化。五是產業轉型與結構升級艱難。長江經濟帶集中了較多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型化工業,包括硫酸、化纖等,以及機械、冶金、服裝加工等行業,這些傳統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其專用性資產及產品升級改造十分困難。

  三是區域協調機制和一體化發展不足。

長江經濟帶“一盤棋”規劃與發展雖然取得較好進展,而區域協調發展良好氛圍還未形成,一體化發展不足。從區域協調機制來看,國家層面,已經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等,但既有規劃對區域合作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現有研究對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缺乏精準而清晰的認識;地方層面,各省市出臺的政策和創新舉措主要涉及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雖然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但相互間的協調發展政策與舉措較少,合作計劃虛多實少,還沒有形成區域協調發展良好氛圍。一體化程度不足制約了長江經濟帶增長潛力地充分發揮,“行政區經濟”的負面效應比較嚴重,“各自為政”的發展導向明顯,經濟碎片化、市場分割、產業同構、低效競爭等問題突出。

  四是重大風險事故威脅沒有根除。化工安全事故頻發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不可忽視的風險之一。雖然已提出入園靠海是解決長江經濟帶“化工圍江、化工圍城”的良好措施,但是重大風險防控依然困難重重。原因在於,一是帶內化工產業密集度高。長江流域擁有全國兩大化工群帶,還分佈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岸線侵佔比較嚴重。二是帶內化工產業仍存在惡性發展。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看重經濟增長指標,在招商引資上,忽視環保問題,引入產值大、利稅高、發展帶動效應強的能源重化工業,以及其它汙染較為嚴重的企業。三是化工行業屬高風險源,安全事故成本難以估量。化工特大事故是環境、生態的雙重災難,必須時刻警惕和加強防範,既要掌握已有化工企業的安全狀況,也要關注流域的特殊性,上游特大汙染不可避免地波及整個下游。如何徹底保障長江經濟帶無重大風險事故威脅,仍是一項重大難題和挑戰。

  五是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生活環境建設滯緩。長江經濟帶鄉村金融發展不足,經濟增長、產業發展亦出現瓶頸。目前,長江經濟帶由於金融、產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沒有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發揮出領頭羊的作用,同時也沒有發揮好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型農民隊伍這一關鍵力量,阻礙了鄉村振興進程。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部分農村地區居住條件差、生活用水受到汙染和破壞、養殖業汙染嚴重、農村生態環境汙染正在不斷加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尚未有效解決,人居生活環境整治可謂是刻不容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