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条红线是雷池,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任何事,都不可越过半步。人类之有文明,就是以底线为起点的。底线的标准越高,人类的文明水准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做人做事,做官做民,都必须要有底线,而且底线的标准要尽量高。否则,官不成其官,民不成其民,都是野兽。


底线是最低的道德伦理标准,如果一个人连底线都不能坚持,这样的人不仅可怕,而且必须要群起而攻之。不然,这样的人将会成为破坏人类社会健康秩序的坏种,一旦被撒播于土地上,便会长出无数吸血跳蚤。它们不仅会靠食人血活命,更会四处传播夺命的瘟疫。可以说,凡是做人做事丧失底线的人,都是人类公敌,都是瘟疫病毒。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为了守住底线,人类创造出了法律与规则,而法律与规则实质上就是秩序。好的法律与规则就是好的秩序,坏的法律与规则就是坏的秩序。善法,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恶法,则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法律是底线道德,违反法律就是突破了道德底线。我们不一定追求人人都是圣人,但需要追求人人都敬畏法律与规则。


越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关头,越要坚守底线,有鲜明的底线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否则,不仅会让个人陷入危机,也会置整个社会于巨大的危险之中。比如,在眼下的疫情中,每一个官、每一个民,都要恪守底线。身为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为民,要遵纪守法,积极配合。瘟疫,表面上看生物界的病菌或者病毒入侵,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的病态呈现。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那么,对官来说,需要如何恪守底线呢?


官恪守底线的显著特征,就是正确看待和应用民赋的权力,切不可恃权傲民、欺民、辱民、害民、残民。如果官能做到这几点,就算合格。假如官能更进一步,以权护民、利民、善民、恤民、敬民、爱民、勉民,总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官便可称为“清天”,即便众民敬喊一声“大老爷”,也无不可。否则,无论自封的称呼有多么大大大大大大,都只不过是小小小小小小。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遗憾的是,纵观人类历史,“清天”总是寥若晨星。哪怕有些官嘴上说是人民的勤务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公开的秘密是:人民是他们的勤务兵,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有不少官突破了为官者的底线,欺世盗名者有之,欺上瞒下者有之,刻舟求剑者有之,掩耳盗铃者有之,暗渡陈仓者有之,移花接木者有之,朝令夕改者有之,置若罔闻者有之,狂妄自大者有之,中饱私囊者有之,欺凌医护者有之,沐猴而冠者有之,下山抢桃者有之……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你看,在新冠肺炎肆虐之时,就这样又诞生了“新官肺炎”,两种“肺炎”叠加,自然就火上浇油。好在,并不是所有的官都突破了底线,还是有一部分官守住了底线,审时度势者有之,力挽狂澜者有之,两袖清风者有之,口吐真言者有之,不惧牺牲者有之,舍生忘死者有之,逆行冲锋者有之,积极进取者有之,坚韧不拔者有之,淡泊名利者有之……他们像清流,洗尽污浊;他们像清泉,润物无声。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那么,对民来说,又需要如何恪守底线呢?


民恪守底线的显著特征,就是正确看待和应用天赋的权利,切不可弃权跪官、媚官、舔官、色官、供官、神官。如果民能做到这几点,也就算是合格的公民。假如民能更进一步,以权质官、验官、证官、监官、督官、策官、勉官,总之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服,这样的民便可称为“良民”。事实上,这样的民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那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为公共问题发声,为公共利益发言。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当然,对这样的“良民”,即便是“清天”级别的官,也未必喜欢。所以,在今日之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成为令人讨厌的坏称谓,而对“公共知识分子”来说这却又是危险的称谓。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官来说,“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行实在不可理喻,简直就是疯子、傻子,违反了人类本性自私的规律。然而,“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是守住了身为知识分子的底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为公共利益。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民恪守底线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对民自己而言,不可为恶,不可护恶,不可纵恶,不可传恶,不可容恶。在这一点上,刘备的教子名言可谓精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尽管刘备并没有教出一个好儿子,但我们也不能因人废言。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一点,尽管他离圣人的距离很遥远,却离一个受人尊重、信仰与爱戴的公民很近很近。任何一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光辉与荣耀,都归因于“良民”众多,而不是“清天”遍地。

恪守底线者,虽死犹生;突破底线者,虽生犹死。



【即刻疫论之四十七】论底线

作者简介:曹保印,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食品牌研究院(CFBI)院长、即刻国际董事长。曾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传媒研究院院长,CCTV、CETV、BTV、CRI、CNR等50多家权威媒体时事评论员,著有《全球化生存》《中国社会建设》《总有一条路:新京报十年传奇》等60余部作品,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0多种国际语言。


即刻国际致力于为企业、公众人物、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开展危机处理与品牌建设服务。如需服务,请搜索、关注今日头条“危机公关专家”,发私信说明情况。有危机,即刻公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