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带庞统取西川,他与诸葛亮在取西川时有分歧还是隔阂?为什么?

大马哈鱼12


庞统,南州士人之冠冕,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少年时庞统外表木讷,并不显露其才华,许多人往往会觉得这个小孩平平无奇,这样的看法,也造成了庞统持才傲物的性格。

早年庞统为周瑜功曹,是周瑜的小弟。209年周瑜攻略巴郡时意外身亡,庞统送周瑜灵柩回柴桑,与吴国人士相交,但并不受重用于孙权,于是转投刘备。

在刘备处开始时也不太愉快,后来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下逐步信任庞统,为他才华所折服。

211年刘备谋划益州,庞统是其谋主。这件事,对双方都是一个好选择。庞统那边急需一个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刘备同样需要一个不亚于诸葛亮的人压一压诸葛亮,为君之道讲究平衡。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庞统持才傲物,小时候受人轻视,导致他遇事急躁,急功近利,是因为他太想证明自己。214年刘备进攻雒城,身为谋士的庞统竟亲自指挥攻城战,不幸中流矢身亡,享年36岁。刘备非常痛惜,一想起庞统就掉眼泪。

刘备与庞统的关系,是那种介乎朋友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庞统敢于顶撞刘备,常常逼的刘备下不来台,刘备当时生气,事后想起来,还觉得庞统说的对。212年刘备斩高沛、杨怀,攻克涪城、晚上举行宴会,对庞统说,今天很快乐吧。庞统说,攻打别人的城市,在别人的土地饮酒,把占领别人当成是快乐,这不是仁义之师。刘备气的把庞统轰走。随即后悔,又将庞统请回来,庞统表面无常。刘备问,刚才是谁错了?庞统说,我们两个都有错。刘备大笑。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刘备对庞统是那种出自朋友的喜爱,他懂庞统,知道庞统,他幸运的是,庞统也懂他。刘备给庞统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可惜庞统演砸了,这岁刘备来说,受到的打击远比失去一个谋士要难过的多。


甲申十七年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对刘备集团的战略设想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先占有荆益,第二步则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指挥从四川北伐关中,另一路由一员上将指挥,兵发宛洛。但是,这个计划在进行到第一步就遇到了意外的情况。

当刘备好容易等到刘表病死的时候,还没有等到他下手,曹操就不等水军练成,提前南下了。这样一来,就彻底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计划。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根本就没有抵抗就投降了曹操。猝不及防的刘备只得仓皇南撤,在曹操的追击下,败当阳走夏口。

多亏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努力下,刘备和东吴结为联盟,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战后,周瑜直取江陵,获得了“全据长江”的战略地位。而刘备则夺取了荆南四郡,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庞统则是周瑜死后才加入刘备阵营的。最初,庞统是周瑜的手下,为东吴效力。在周瑜去世后,刘备向东吴借得了南郡,这时庞统才加入了刘备。而刘备在最初并不重视庞统,让他当个小县耒阳的县令。不久庞统就因为不称职被免官了。在鲁肃和诸葛亮的举荐下,庞统才得到刘备面谈的机会。随后,了解庞统才能的刘备开始重用庞统,让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

虽然诸葛亮和庞统都担任军师中郎将的职务,但是这两人工作的侧重面是不同的。诸葛亮的工作更侧重于“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属于军政管理方面的。而庞统的工作则侧重于军事计划,谋略设计,作战指挥这一方面。

在对刘备当时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战略方案上,庞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当时,刘备虽然从孙权那里借得了南郡,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当夫人。可是,实际上刘备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在这个时候,刘备的处境十分困难。他的北面有曹操的强大兵力威胁,而东面的孙权对借南郡给刘备是不心甘情愿的,时刻想要收回。虽然娶了孙夫人,可是这是政治婚姻,孙夫人根本就和刘备不一心。在后来回东吴的时候还想把刘禅一起带回东吴做人质。可以说,刘备是内外交困,狼狈不堪。

庞统一眼就就看透了刘备的处境。他针对刘备所处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我们从庞统的方案可以看出,他的方案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庞统的方案里看到当时荆州的真实情况,“荆州荒残,人物殚尽”。当时荆州比较富庶的地区集中在北方。这一部分地区或者出于曹操的控制之下,或者被曹操撤退的时候洗劫一空。加上长年征战,已经荒凉不堪。

而刘备占领的荆南四郡本身就是开发不完全的地方,象武陵甚至还处于蛮荒状态。刘备在占领这些地方后,大肆扩张自己的实力,不可避免的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征调。这就给本不发达的当地经济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被压榨一空的荆州,只能作为北伐的基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诸葛亮和刘备商定的《隆中对》是以荆益为基业,两路北伐。可是,我们看庞统的建议,则隐含着抛弃荆州,以益州为业,借以北伐的含义。这样一来,刘备后面的战略方针就要有根本的改变了。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的建议,以益州为业,将荆州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孙权,会得到很大的战略好处。他可以避免孙刘联盟的破裂,同时让孙权和曹操直接对阵。而且这样一来,刘备的主力得以集中在蜀中。他可以在曹操和孙权发生战争时,趁机北伐。由于兵力集中,刘备可以形成对关中的绝对优势,取得关中以西的地区易如反掌。

这样,刘备就可以追随刘邦的道路,开创他的事业。如果在外交、军事、政治上不犯大的错误,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由于,庞统和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有着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夺取西川。于是,双方求同存异,先采取夺取西川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诸葛亮依然执行他的本职,和关羽镇守荆州,保证后勤供应。而主抓谋略的庞统跟随刘备入川,疆场厮杀。

可惜,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不幸阵亡。虽然有法正代替了他的位置,可是,法正擅长奇谋,没有庞统的战略眼光。他虽然帮助刘备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可是,他没有能力提出放弃荆州的建议。

这样,蜀汉就错失了修改《隆中对》错误的机会。在诸葛亮主政的情况下,蜀汉的战略依然按照《隆中对》的方针走了下去。由于死守着两路北伐的策略,要死保荆州这个战役的出发地,使得失去耐心的东吴下决心要武力收回荆州。

就在关羽北伐荆襄获胜的情况下,孙权出兵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双方两败俱伤,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

庞统之死对刘备的事业来说,损失极大。如果庞统不死,就有可能改正刘备的战略错误,使得刘备的事业走上正轨。可惜由于庞统的英年早逝,使得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刘备带庞统取西川,并不是与诸葛亮有分歧或隔阂!刘备入川时,刚取荆州不久,人心尚未安抚,未得民心,诸葛亮随刘备时间久,有治国安邦的能力,西川未得之时荆州就是刘备的大后方根据地,安家立命之本,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一旦西川攻不下,荆州又丢失,刘备集团将无后路可退彻底失败!因此刘备留下诸葛亮守荆州实际上是重托,信任诸葛亮的表现,另外还留下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都是极重要的安排!诸葛亮,庞统齐名,庞统尚未建立功绩,因此刘备入川由庞统为军师,黄忠,魏延为大将取西川,庞统是攻打雒城身先士卒中箭而死,并不是演义里说的以为是诸葛亮怕他建功冒然出兵中埋伏被射杀,演义里实际上贬低了庞统的品格!

庞统死后,刘备只能调诸葛亮入川,张飞,赵云也各自带兵最后夺得西川,成就霸业!不过这样的后果就是荆州只有关羽一个名将镇守,对付魏,吴两大强敌,失去荆州已不可避免!




张言好书画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说:“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说的是,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会。

一、远水救不了近火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提出了向川、楚发展的战略规划。

但是,对刘备而言,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抵抗曹操的进攻。曹操已经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刘备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三国志》记载,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大军南征荆州,秋八月,刘表病死。刘备苦心经营的以樊城为根本,背靠刘表,抗曹的防御瞬间崩溃。

那么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成了救不了近火的远水。刘备通过与诸葛亮的交往,他发现诸葛亮并非军事人才,不能解燃眉之急。

诸葛亮曾劝刘备在曹操未到之前,联合刘琦,吞并刘琮,乘机夺取襄阳。但刘备认为即使占据了襄阳,也挡不住曹操的强大攻势。刘备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这是他们君臣的初次分歧。

当阳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在夏口遇到了来自孙权的鲁肃,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就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十一月,曹操赤壁兵败北归。刘备躲过一劫,安全的呆在了荆州。



同时,刘备也发现了诸葛亮联吴的政治才能。在平定荆南四郡后,刘备就把诸葛亮留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相当于刘备在大管家。

二、暗流涌动—路线之争

取西川,这是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内,所有人的共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矛盾。但问题却出在了“卧龙“和”凤雏”身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很鲜明的表达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的庞统也说,益州人口众多,资源富有,若夺取之,则可成大业。

可是,对待荆州的看法,诸葛亮和庞统就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诸葛亮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而素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却多次向刘备表达了,与诸葛亮不同的看法: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此时的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路线之争,那就是荆州对刘备存在感。这场辩论,让刘备大伤脑筋,毕竟诸葛亮、庞统都是自己所看重的谋臣。

刘备最终选择了庞统作为他入川的谋臣,充分说明了他与诸葛亮的分歧和隔阂。他还是把更熟悉荆襄事务的诸葛亮留在了后方。

三、臭味相投



刘备之所以重用庞统,除了由于庞统的身世背景、足智多谋、灵活多变。还是因为他们二人有更多的志趣。

庞统说,现在是离乱之世,不能墨守成规,困住手脚。吞并弱小的刘璋,推翻无能的蜀国,虽是逆取,但我们会给老百姓施以仁政,这是圣人所提倡的。

庞统的此番言论很和刘备的口味。众所周知,刘备有虚伪的一面,爱好客套,好说表面现象话。再说,谋袭刘璋,毕竟是属于诡道。并非是诸葛亮的擅长。

还有,庞统生性洒脱,不拘一格。他先后在刘表、曹仁、周瑜手下斗干过。曾在涪城酒会上,对醉酒的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这是一向只是“诺诺”的诸葛亮所不能做出来的。所以庞统更符合刘备在口味。

小结: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应变,并非诸葛亮所能应付的了。特别是,在对待荆州的路线上,诸葛亮,与庞统或许相比缺乏变通。

正如史家所言:“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刘备带庞统入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和隔阂。


闲将西话


刘备取西川,是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献给刘备的计策,未出山而已三分天下,所以说,刘备取西川,不仅没有和诸葛亮有隔阂,而且得到诸葛亮的大力支持!

诸葛亮虽然支持刘备取西川,但刘备以帮助刘璋征张鲁的名义进川夺取西川时,诸葛亮却没有随军出征。这是因为诸葛亮有着和夺取西川一样重要的任务。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东吴暂时稳定了江东,而北方曹操的威胁依旧没有解除。在周瑜死后,东吴的隐患就更大了。于是孙权同意鲁肃的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为犄角,互相救援。天下小有三分之势,但离刘备诸葛亮的目标还有一大距离——两川。

刘备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是“借”的。在荆州还没有完全坐稳,先后让赵云,张飞关羽夺取零陵,桂陵,长沙等城。在自己地盘内部没有做稳,外部的威胁也还存在,北方曹操随时会来攻,特别是他取西川时;东吴不会看着刘备得到西川做大,随时会“要回”荆州。

于是,想要攻取西川,就要先保证荆州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进攻西川时进可攻,退可守,有一块根据地可以发展势力。所以守住荆州,就成为刘备集团攻取西川同样重要的任务,而守荆州的人选,可以说刘备集团中最合适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作为提出据荆州三分天下的人,诸葛亮知道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作为军师,他有号召力,他知道曹操来时如何应付,如何应对东吴,对刘备以征张鲁的名义拿下西川,更带着庞统和法正,他相信在两人的帮助下刘备可以顺利攻下西川。而刘备的优柔寡断,不忍夺取宗室基业的假“仁义”,最终错过时机,庞统也去世了。

诸葛亮听到庞统去世的消息后,再三叮嘱关羽守好荆州,自己和张飞前往支援刘备。而他选择了最快的水路,可见他对刘备攻取西川的支持。而他走时应该对关羽守荆州还是有所不放心的,后来证明,没有诸葛亮,大意的关羽失了荆州。

要说刘备和诸葛亮在攻取西川时有隔阂,那应该是刘备的“仁义”,不“忍心”夺取宗室土地,在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劝谏下,失去夺取西川最好的时机,庞统也因此殉职。


朕惊历史


此间情节,仍以新版三国为准,尽管很多三国迷对新版三国很是不齿,认为是糊弄外行的,可俺就是喜欢导演对人物性格所做的另一种分析和体现。什么是外行?是对《三国志》外行,还是对《三国演义》外行?《三国演义》不过也是罗贯中参照《三国志》,之后对历史人物所作出的一种理解,以演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不乏史实失真之处。 难道内行们都是对历史有透彻的了解,之后觉得罗贯中对人物的理解完全正确吗?如果由你们内行来演义(就当您演得出来),也同样会演义出这样的结果吗? 新版三国应该是导演在了解一定历史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所做的演义,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出更多令人感动的东西。若硬是守着《三国演义》而拒绝被感动,那也由得您。对,对,不是您拒绝,是根本感动不了您。 说哪儿去了?人家三国迷百家争鸣、各执己见,俺一个外行激啥动,还是自得其乐吧。 话说这刘备取西川,不带关、张、赵是为了迷惑刘璋,免得刘璋心生恐惧而处处提防。可是不带诸葛亮而带庞统,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了。 荆州是刘备根基之地,万一西川未取先失了根本当然不行,即使取下西川,一时民心未附,经济未兴,很长一段时间仍要靠荆州的人力钱粮来支撑。这些东西,历史上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就不细追究了,总之,当时情况下荆州绝不容失,故而刘备让诸葛亮来坐镇荆州。 个人以为,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俺的拙见了。 益州刘璋乃刘备同宗,取西川本是不义之举。刘备口中说着仁义,却又要行不义,心中只盼有人力劝他举不义才好。而诸葛亮虽也知其不义乃不得不为,却在尽力使刘备保有仁义之名,举措自然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可那庞统却屡屡力劝刘备行不义之事,如此正合了刘备的心意,到了需要的时候,刘备就可以借口庞士元的主意,俩眼一闭将仁义抛在一边。 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为人却好大喜功,取西川的心情仿佛比刘备还要迫切,刘备不带他带谁啊。


如果没有如果1987


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很多君主惯用的帝王术。一起打拼天下时,大将是成就宏图霸业的助燃剂,一旦坐上最高的那个位置,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元勋,就成了绊脚石,当皇帝的唯恐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功高盖主,危及自己和后世的地位。

今天的提问是刘备带庞统取西川,而不是带和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诸葛亮,这是为什么?是二人之间有矛盾隔阂嘛?

庞统,人称“凤雏”,与卧龙二人一起,被称一龙一凤,三国中有言“雏凤卧龙,得一者得天下”。可见,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能力。凤雏擅长排兵布阵,而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所以,刘备带凤雏取西川是有侧重的,他赏识庞统排兵布阵的能力,而诸葛亮留守荆州大后方,既可以安民心,又可以帮助刘备打理好荆州的大小政务。这也正好体现了刘备的知人善任,能合理调动手下大将的积极性。

再者,刘备带庞统取西川,此举可能存在一定的私心。刘备是一个领导者,要调和手下大将之间的关系,新兵和老将的关系得到平衡,才能一心为他的事业鞠躬尽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比起诸葛亮关羽等,庞统这些人,加入团队晚,手底下的功绩没有老将多,所以刘备希望此次取川,他们可以多多立功,达到平衡老将和新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刘备带庞统取西川,留诸葛亮守大后方,不是不信任,不是二人有隔阂,恰恰相反,正是刘备对诸葛亮百分百信任,才会让他坐镇荆州。荆州在《隆中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刘备统一大业的核心,所以留守此地的一定是刘备百分百信任的人。

刘备虽然建立了蜀国,但是统一大业未成,自然不存在“鸟尽弓藏”之事。二者存在矛盾的说法也不可信。刘备作为主公一贯擅长拉拢人心,从怒摔阿斗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对大将的重视程度,所以刘备对诸葛亮有依仗,信任,却并不存在所谓的隔阂与矛盾。


轻撷棠梨


个人认为由于受到《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这一带有谶纬之说性质的预言所影响,极大的影响到了一般人对庞统的看法——拔高了其地位和智计,甚至一度把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实际上,从史书上开看,庞统这个人才华既称不上高,也说不上能任事,甚至都谈不上有什么政治智慧。

以诸葛亮的高度,如果是他跟着刘备入益州,肯定会和庞统在如何夺取益州上有重大分歧。

庞统在史书上是什么人呢?

按照《三国志·庞统传》的记载,庞统之所以被人所知,是因为颍川司马徽对他评价甚高。汉末这个时期流行名流评点天下之人,花花轿子互相抬,双方互相得益。被评点的人也借此得到名望,成为进身之阶。所以有时候难免出于各种原因,评点会华而不实,大而不当,或者干脆张冠李戴,胡说八道。

庞统在时人的眼中注重人伦道德,尽心尽力于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尽心赡养老人抚育子女。评价他人的时候,总是言过其实,旁人观之觉得有些奇怪……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

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来看,庞统这个人很“虚”。

但是当时的人很吃这一套,觉得庞统这个人很有才,而且因为庞统这个人喜欢说别人的好话,自然别人也多有所回报,这样一来,庞统的名气就越来越大。

(刘备与庞统)

庞统的政治水平。

1、治不好一个县。

名气传到刘备这里,此时刘备已经占据荆州,就任用庞统为耒阳令,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然而,这一遛就遛出来问题,庞统这个人连小小的一个县都管不好,最终因为管理混乱,被免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按理来说,这人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汉末,名士之间是互相举荐,互相抬轿子的。

所有就有很多人向刘备进言,说庞统不是一个治百里的人才,而是一个治国的人才。这样向刘备提出此种建议的,包括东吴的鲁肃,以及蜀汉的诸葛亮。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古人的逻辑有时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中国现在的高层官员几乎都是从基层历练上去的,这种选拔方式是根据历史经验得来的,连一个基层的小县都治理不好,你还能管理好一个省?一个部门?一个国家?

这怕不是又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唯一与赵括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是文官,对于国家的损害明面上可能没有那么大。

2、入蜀的第一条建议。

之后,刘备应刘璋的邀请入蜀,因为荆州的重要性——毕竟是刘备当时唯一的一块地盘,益州还是个未知数——就留下最得力的诸葛亮和关羽镇守,带着当时已经是第二谋士的庞统入蜀。

当时刘备率军沿着长江逆行到了江州,再到涪城,这一路上,刘璋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刘璋到涪城亲迎刘备,两方还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刘璋以为这个宴会是表示其对刘备的欢迎和重视,而本来就心怀叵测的刘备却在这一场宴会中差点上演了一场鸿门宴。

如果说刘璋的属下,刘备的内应张松和法正在此时建言刘备,趁着宴会之时拿下刘璋,夺取益州,还是因为这两个老小子本来就不是什么忠直的人。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也就是说张松就是个没节操,有奶就是娘的佞臣。

而身为张松好友的法正,人以群分,也是一个节操没有下限的人。他们提出趁着宴会拿下刘璋,这是延续了他们一贯没节操、无下限,只要达成目的无所谓名声的风格,那么,庞统与他们同流合污,只能说明庞统的下限也很低。

说起来下限低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能做事,做好事就行。但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1、备与刘璋都是汉朝宗室,互相攻伐惹天下人耻笑。

2、刘璋盛情邀请刘备入蜀,礼遇备至,如果就在欢迎宴会上动手,只会人心尽失。

3、举凡“倒宾为主”都需要“主”失德作为前提,而刘璋虽然称不上明主,却还没到倒行逆施的地步。

刘备作为一个以仁义为名,以汉朝宗室为大旗聚拢人心的枭雄,如果做出当场在宴会上袭击刘璋的举动,那么他含辛茹苦几十年打下的招牌一夜之间就会被颠覆,所有人都会看清刘备的真面目。

也许对于庞统、法正之流觉得没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政治敏感度也没有什么政治水平——政治确实不讲节操,但都是私下里,表面上政治是最讲究师出有名的——所以我再次断言,

庞统就是一个政治水平低下的虚名之士。

刘备这个时候脑子还是比较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自己一直以来的依仗在哪儿,所以没有采纳庞统、法正等人的馊主意。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

(张松向刘备献策)

3、定蜀三策。

刘备入蜀之后,按照一开始的约定,要为刘璋北汉中,庞统这个时候献了上中下三策,刘备取了中策,这一典故为后来的人津津乐道,并作为庞统最重要的事迹广为流传。实际上,这三策剥开来看,也是庞统一贯的风格。这三策中上策是趁着刘璋对刘备毫无防备之际,奇袭成都,中策是用诡计拿下刘璋的几员大将,收编他们手下的人马,再攻打成都,下策则是回荆州,再慢慢图谋益州。

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三国志》

这些计策,尤其是所谓的上策,与在宴会上不顾道义撕破脸皮当场擒拿刘璋有什么区别?第二条计策也同样,甚至还更无耻,第三条也是狗屎一样的决策。

刘备为什么明知这所谓上中下三策都不妥,为什么最后还是同意了?选了所谓的中策?

很简单,因为刘备自觉如果不能拿下益州就没有退路了。

自从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就是拨云见月,眼看着荆州虽然已经拿下,还是“借”来的,曹操和孙权虎视眈眈,所以并不安稳,而刘璋暗弱,益州似乎唾手可得,两相比较之下,刘备急了。

再不动手,恐有变矣。

如果按照刘备一贯的风格,他取徐州和荆州都是徐徐图之,都是先刷名声,把名声刷起来之后再借由各种关系进入权力中心,之后趁乱取之。

刘备取徐州,先是因徐州刺史陶谦的求救,跟随青州刺史田楷驰援徐州,之后借由与陶谦关系非常好的孔融等名士,得到陶谦的重视,再慢慢地刷功绩和名声,最终的结果就是陶谦病重的时候想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在孔融等名士再三劝说下,“遂领徐州”,这一过程持续了两年。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而刘备取荆州,这一过程的时间则更长,从公元201年投奔刘表到公元208年刘表病亡,鲁肃知道刘备枭雄之名,且在荆州势力比较大,建议孙权与刘备及刘结盟共抗曹操。据《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刘表在死前也有遗言说我的儿子们都没什么才能,我死之后,你可以自取荆州。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一模一样的流程,一模一样的味道。整个过程顺其自然,既有了地盘也赚取了名声。

所以如果按照刘备一贯的风格,他应该会按照起先与刘璋的约定,先拿下汉中,再徐徐图之,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刘备急了。

一开始的时候刘备也是打算按照这个流程再来一次的。

他按照约定去征汉中张鲁,在葭萌停留了十个月,“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这种迟疑不决以及收买人心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刘璋的怀疑。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所以虽然明知庞统的这三策都是换汤不换药,前两策都过于急功近利,第三策称得上是一种“威胁”和“暗示”,逼迫刘备下决定,刘备也只能三害取其轻,选了稍微迂回一点的中策。

但是你要说刘备真心赞同?怕不见得。

实际上史书对此也是颇为烦恼,在大多数编写史书的人心中都是继汉之正统,对蜀汉有天然的好感,比较一下《九州春秋》与《资治通鉴》中对于刘备与庞统的对谈。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霸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九州春秋》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几乎全盘照抄了《九州春秋》的记载,但是《九州春秋》中刘备对于直取益州的事一开始是持比较坚决的反对态度,不想失掉好不容易立起来的信义招牌,“吾所不取也”。但是如果他态度如此坚决,也就难以解释其后来的作为,这就形成了逻辑上的矛盾,因此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段话做了一定的修改,加了一个语气词“奈何”。

综合上下,刘备就是在问庞统,怎么才能既不失去信义又能拿下益州。

而庞统最后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下策先不说,上中两策全都会让刘备失去“信义”,正因为如此,刘备虽然最后选择了中策,也并没有全盘按照庞统说得来。

因为庞统的中策提供的遮羞布太薄了,更别说“欲信大义于天下”。

(公元208年)

刘备到底是比庞统政治上更成熟,他提出的借口是曹操征讨东吴,东吴与荆州互为唇齿,当往救荆州。又顺便借此向刘璋索要一万兵力和军资,刘璋只提供了一半,刘备以此为翻脸的借口。

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恡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这个借口实在相当牵强,不过逻辑上勉强成立,至少在其带领的那一拨人中成立,但是他遇到了猪队友张松和法正,其密谋被张松的兄长张肃得知,张肃转而向刘璋告发,刘璋反应很迅速,一边斩了张松一边通知全军备战,到了此时,刘璋与刘备已经彻底翻脸,刘备退路全无,无奈之下,只能全盘按照庞统的中策,把刘璋的手下将领杨怀、高沛召来,以“无礼”为借口,斩之。

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对于刘备政权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至少对于之后荆州的争夺影响至关重大。孙权等东吴人认为刘备“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吴主传》),对刘备深怀戒心,我以为这才是之后关羽失荆州的前因之一——至少从这个时候开始,孙权与刘备的同盟关系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

另一个令收服益州的过程更加艰难,到了后主继位时益州还屡有反叛。因为其收服益州的过程过于下作,不能服人心,因此攻占益州的过程并不顺利,围攻雒城用了一年多,而益州百姓对于刘备也并不接受,攻打成都的时候,益州百姓“咸欲死战”,等到刘璋出城投降,更是痛哭流涕。

然而,益州百姓难道就真的真心接纳了刘璋吗?怕也并不见得,刘焉刘璋父子两代人二十几年的统治,并没有完全收服益州,刘璋之所以引刘备入蜀,也有辖制益州本土反叛势力的意图。

由于刘备的背信弃义之举,反而把益州百姓推到了刘璋这边,刘备在此后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手段去弥补这次的错误。

刘备214年破了成都,正式入主蜀地,后主223年继位,当年先有益州大姓雍闿反,紧接着臧柯太守朱褒和越巂夷王高定也反了,可以说是四面都是窟窿在漏风,此种情况下,全赖手段高明的诸葛亮处理内政和协调各方才得以平定。

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

4、诸葛亮的做法。

诸葛亮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一直驻守在荆州。荆州此时刚到刘备手中,局势不稳又是刘备的底牌,必须派遣最得力的谋臣和将领镇守,刘备的选择是关羽和诸葛亮。

而庞统则作为刘备当时的第二号谋臣,又自称能帮刘备拿下益州,因此跟随刘备入蜀。一直到刘备与刘璋翻脸,诸葛亮才随大军入蜀。

这之中诸葛亮对于刘备如何夺取益州是否有过建言,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我们只能从《隆中对》以及诸葛亮一贯的行事风格做出一些推测。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又刘璋以征讨张鲁的理由邀请刘备入蜀。

如果刘备按照约定,攻打张鲁,占据汉中,再与关陇等地的马超诸将相接——此时马超等人正与曹操不睦,已经打起来了——至此能与荆州形成一个夹击益州的态势,此种情况下,刘备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而刘璋本来的行事风格是“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也就是说刘璋比较软弱容易被身边人摆布——这也是为什么法正和张松能轻易说动刘璋引刘备入蜀的原因——有望按照前面徐州和荆州的前例,和平接手益州。

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看事情的高度,绝对不会做出让刘备蒙上“背信弃义”这种名声的选择,反而会尽全力的以和缓的手段图谋益州,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做出的不同的决策。

所以,如果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真就如何拿下益州有所沟通和交流的话,那么肯定会出现分歧,我想这也是刘备在入蜀之后表现如此反复的原因,在葭萌停留了十个月,逡巡不前,显然刘备在纠结,到底是下黑手还是慢慢来。当时蜀汉内部应该意见纷纭,各有不同,刘备心有犹豫,一时不能下决定,而我认为主要的反对意见应该来自于诸葛亮,可惜鞭长莫及。最终因为他的迟疑不决,局势糜烂,无奈之下采纳了并没有什么政治智慧的庞统的献策,并且还修改了一下以图更加说服天下人。

而庞统这个人也是东汉评议取士下的虚名之辈,既无政治智慧也无战略高度,提出的建议全都是急功近利之策。名不副实,不过如此。


闲话说历史


个人分析 不喜勿喷

首先,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识人方面是很厉害的,对关羽、张飞、赵云、诸葛、马谡、魏延等,都是他慧眼识别的能人,所以他对于庞统也是比较了解的。

大家知道,庞统随刘备入川之后不久,就挂了。对于庞统之死,我感到非常的不值。庞统作为三军运筹帷幄的大脑中枢,何必领军冲锋陷阵呢?那样的军事行动,魏延、黄忠这类的战将足可胜任,他其实只需像诸葛亮那样坐镇后方等候结果就行了。只因为他太想建功立业,最终,他为此付出了昂贵代价。庞统貌似有点自杀式的“牺牲”,完全打乱了刘备的计划。如果取西川是刘备下的一盘棋,那庞统的死,最少是让刘备凭空让了刘璋车马炮,这棋还怎么下。

那他为什么还是带庞统取西川,而没有带诸葛亮呢?

原因有3

1,领兵打仗,庞统的能力超过诸葛亮。正史里的公论,诸葛亮长于内政,拙于用兵;而庞统恰恰相反,他是领兵打仗的奇才。此去西川,不是去治国,而是去攻城略地,是去斩关夺隘,和刘璋拼孙子兵法,所以,庞统比诸葛亮更合适。

2,此时的荆州更需要一个稳重而且跟随刘备时间久的人来镇守。荆州是刘备手里刚得到且唯一一块地盘。西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进可以逐鹿中原,退可以坚守,但此时主人却是刘璋。。刘备没理由为一张画饼,而不计后果地抛弃自己赖以生存的那点资本。因此,找一个信得过的人镇守荆州,就显得尤为重要。诸葛亮无疑是最优人选,而且庞统还东吴效力过。从这个角度来讲,刘备还是会选择庞统;

3,庞统刚刚加盟刘备集团,需要在刘备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刘备对于夺取西川一直是持犹豫状态,是庞统力荐下让刘备改变了主意。那么这个过程庞统是否向刘备举荐自己呢?我想肯定是有的,那么既然能让刘备一夜之间改变想法,刘备对于庞统能力也是认可的。因此庞统入西川,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

综上,刘备带庞统入川,并不是跟诸葛亮有隔阂或者分歧,而是更放心诸葛亮为他守护此时的大本营,而且也是人尽其才的做法。


臣本布伊


关于刘备带庞统取西川一事,即是天命,也是遗憾,在三国志中,庞统这个人其智谋与诸葛亮齐名,有雏凤之声。庞统在投靠刘备后,与诸葛亮两人,堪称卧龙雏凤,刘备夺取天下都是指日可待,但为什么在取西川时突然与诸葛亮有了矛盾呢?

其实,刘备与诸葛亮的矛盾只在于,刘备是以仁义为本而立世的,他周围的将军谋士都是因为他的仁义才投靠他,跟着他一起干,而当时刘备取西川时,面临的是西川之主当时是刘璋,与刘备算是汉室宗亲,又有皇帝的玉带诏,亲上加亲,所以刘备怕直入西川,世人会说他假仁义,这样他就是丧失了立世之本,所以他想入西川,却又苦无无路,这从刘璋邀请他去西川御敌,他欣然接受就能看出来,诸葛亮一生的计谋就是取荆州益州,而三分天下,他生怕刘备因为自己的仁义而误了大事,但怎么劝都没用,所以他跟刘备还是产生了一点矛盾,不过他很理解刘备。也被刘备所折服。在庞统死于落凤坡后,刘备终于有理由为军师报仇而取西川,顺利得手,献出了雏凤的生命。时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