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时,正值不惑之年。

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因此,凉州成为了丝路重镇和经济交流的都会,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甘肃石窟佛像

凉州自古多安定,古谣云:「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凌,渐成经济文化重镇。

凉州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考证,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就在这儿活动。四千多年前,这儿就开始使用铜器。

春秋时,为西戎属地。当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后,攻入酆镐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凉州人的祖先。战国后,凉州为月氏住地,后为匈奴休屠王所占。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袭击匈奴,取得胜利。

此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凉州始名为「武威」,归属中央版图。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甘肃镇战守图略·明嘉靖时期纸本彩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战乱频繁的中原,凉州是个安定的角落。在和平的港湾里打着酣美呼噜的凉州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

每遇战乱,他们便来凉州避难,像胡三省在《通鉴》注释称:「永嘉之乱,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张氏(轨)礼而用之,子孙相继,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荟萃于凉州的士人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文化财富。

五胡十六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乱此起彼伏,中原大地可谓生灵涂炭。许多宝贵的文明都在战乱中被摧毁,而华夏文化却顺利地传承了下来,并在隋唐时期到达一个高峰,凉州在其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相较于主流那些宏大观点,陈寅恪先生的角度简单直接:文化的保存主要靠学术传授,代代薪传。他提出文化保存的两个前提:家族和地域。

自东汉末年战乱以后,作为学术传授的主体——公立学校逐渐沦废,学术中心转移于家族。过去太学博士的传授变为家人父子的世业,这是家族因素。

从地域上看,首要条件是生活的稳定,当时中国只有两处符合要求:一是江东,二是河西,即甘肃河西走廊。

陈寅恪进一步指出,以往史学家都认为,西晋战乱后,中原文化被保留在了江东,而忽视了甘肃的河西。他认为,河西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分支,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成为后来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甘肃镇战守图略·明嘉靖时期纸本彩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说道:「其文化上续汉魏两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继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绵延一脉。」据说北京城最初的都城格局,就是以凉州为参照的。

从这个角度说,鸠摩罗什当初留在凉州而非长安,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过渡。

凉州的安定与和平,给了罗什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汉语、融入汉文化。而凉州,也以一贯包容的态度接受了鸠摩罗什,据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罗什都会去城郊的莲花山做大型水陆法会,凉州的僧众也逐渐围绕在罗什周围,一时香火鼎盛,惠风和畅。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细数凉州所拥有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凉乐。从魏晋开始,一直到隋唐盛世,西凉乐在官方所列的乐府中都排在前列,可见人们对其的重视。

386年吕光建立「后凉」,到400年改为「西凉」,再到412年,「西凉」为「北凉」所并。在这前后的20年中,中原乐舞和西域龟兹乐在凉州融汇,名为《秦汉伎》,西域的歌舞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约到了431年,北魏太武帝平定河西,得到这部乐舞,并正式将其命名为《西凉乐》。在后来的朝代中,《西凉乐》作为西域歌舞艺术的主要形式,一直被列为官方乐府的前列,广为流传。

根据史书《隋书·音乐志》的记载,《西凉乐》歌曲有《永世乐》,戎歌有《杨泽新声》, 解曲有《万世丰》, 舞曲有《于阗佛曲》等。

从《永世乐》的歌词来看是一首宴乐歌曲:「绮窗抖影入,上客酒须添。翠洞方开美,铅华汗不沾。关门今可下,落拜不相嫌。」

《西凉乐》的舞蹈有《白舞》《方舞》。《白舞》为一人舞,而《方舞》为四人舞, 顾名思义,以四人各站一方为特点。舞人头戴假髻,插玉支钗,身穿紫色丝褶,白色大口裤,袖子上用五色丝布横断接袖。

以上主要指西凉乐在宫廷的作品,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大量西凉乐的乐舞是流传于民间的。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贤孝,便是凉州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直到今日还能在武威的街头听见。当地人称其为「贤孝」,俗称「曲儿」,以说唱为主,演唱者大都是盲人,因为有些盲人还会算命,故也称「瞎仙」。

关于说唱的内容,跟魏晋时期佛教的传入不无关系。

随着佛教的普及,寺庙与僧侣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种僧人向听众进行通俗宣传的文体——变文,这种文体一般以说唱的方式宣传佛经故事,久而久之,民间艺术也承袭了这一艺术形式。

「凉州贤孝」不但在形式上一脉相承,而且反映的主题思想也跟佛教渊源颇深,如因果报应、地狱轮回、诸行无常的思想,同时还夹杂着居家尽孝、奉国尽忠等道德观念。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增加了「贤孝」内容的审美价值,将宗教与俗世生活进行糅合,使得一些曲目立意深远。

丝绸之路上的「凉州」,为何会成为文化重镇?

作家雪漠曾说:「当我真正爱上俄罗斯文学之后,我大吃一惊地发现,凉州贤孝的内容与精神,竟然跟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很是神似。它渗透的,也是一种博大的宗教精神;它关注的,也大多是小人物的命运,有许多内容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很相似,比如吃喝玩乐,描写很细腻。」

如果说「贤孝」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是入世的,那么「大手印」作为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结合的产物,便是凉州文化出世的代表。

大手印,本义是「大象征」或「大符号」,是一种关注去除宗教实相的文化,其目的是认知和训练人的主体性,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最终实现终极超越和终极关怀。

△出土于凉州的壁画

最早于东晋时期,大手印文化便传入凉州,其中的关键人物是鸠摩罗什。

他曾经这样给弟子们讲大手印文化的无相观: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法相即事物之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有时又与「真如」「实相」「法性」同义。此言入于观照之中,则随顺法相,如如不动,及至出定之后,则「情随事转」,应化无方。

也就是说,不应拘泥于相之有无,而应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既有入世的当下关怀,又有出世的终极超越,使得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重镇,得以包容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并融会贯通成自身的精神,一路绵延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