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这次疫情,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如果没有钟南山,这次疫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这场疫情的发现,是这样开始的。

在后来的追溯中,人们发现了很多的吹哨人、发哨人。


解析:这次疫情,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武汉中心医院的急诊科主任艾芬接诊了一些疑似病例,检测提示与非典病毒高度相似。

她向上级汇报,在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向同行发出提醒,也因此遭到严厉批评。


解析:这次疫情,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随后的李文亮医生等人,通过微信群向同学、家人发出提醒,人们称他们为“吹哨人”。

吹哨人是西方的说法,而人们对这些“吹哨人”的动机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他们是想炫耀自己的发现, 有人说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作为同行最能理解,这些“吹哨人”“发哨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知道传染病的危害性,所以如果疫情被发现,上报而得不到回应。

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沮丧的。如果医务工作者的警觉都不被重视的话,那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屏障已经失去。

有人说,他们如果真想发出警报,为什么只是在家人群、同学群发布,过程中还提醒群员不外传。 这是所有渺小的人的选择,压抑和无奈。

他们发现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却有可能成为被解决的人,只能在自保的情况下去传递信息。

而正是如此,他们也受到了训诫。从他们“造谣”到“可防可控”“不存在人传人”的论断出现,这段时间我们错过了很多机会。

直到钟南山的出现,局势开始出现扭转。艾芬、李文亮如果是吹哨人,那按中国古代的说法,钟南山是吹响警报号角的人,他报警了一场战争,敌人是新冠病毒。

钟南山的作用因为他的几个身份而能量巨大,他是医生,是呼吸传染病专家,是科学家。

这些身份让他有机会去认同自己的同行,如李文亮这样的一线医生。

身份的认同,让他从开始就愿意去相信,去倾听一线的意见。当时的情况是,大家都懂,只差捅破窗户纸。 钟老现场调研、询问、收集了大家的意见,捅破了窗户纸。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伟人,吹哨人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办法吹响警号,而伟人的声量却可以警醒所有人,包括不愿睡醒的人。

如果没有这个警报、这个转折,大家可能还沉浸在“可防可控”的梦里,或者是把这场疫情当做一场大号感冒对待。

中国以外的确诊人数已经突破29万。6000万人口的意大利,确诊突破6万,死亡6000人。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控,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国家,疫情局面可想而知。


解析:这次疫情,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国内疫情防控的初步成功,离不开钟南山这样的伟人,他们应该名留青史。而接下来,就看更多科学家的努力了,相信我们终将战胜这场战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