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现象?

拆那小哥哥


行孝不及时,后悔一辈子。

去年十一,回到老妈身边待了两周。

做过两次胸椎骨折手术,老妈腰早已经直不起来了。腰疼腿疼,还有高血压。但老妈精神尚可,生活还能自理。87岁高龄了,尚能如此,使我稍感宽慰。我并准备打道回府。临行前的下午,老妈说她腰好疼,弯不下腰了,叫我帮他剪一下脚趾甲。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给我妈剪脚趾甲。所以我也很认真很细心。等把老妈这只脚剪完以后,要给她再剪另一只脚,老妈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那只脚他能够得上,就不麻烦我了。老妈总是这么要强,能自己做的绝不麻烦子女。

我返家三周后,也就是去年十月底,大姐给我打电话,说老母亲因为黄疸住院了。我次日一早匆匆忙忙乘高铁赶回去了,下车后直奔医院。瘦弱的老母亲面色发黄,但精神还好。第二天医生告我,根据一系列检查结果判断,老妈妈因为肝胆总管堵塞,需要做十二指肠镜探查术,以打通阻塞。否则只能维持两三个月。他们特检科主任更是直截了当的告我,必须要做,不做的话就出院。说实在话,这种手术也不大。况且我也没有别的选择。老妈那个手术做的并不顺利,快中午一点了,才从手术室出来。当天的情况还算平稳。第二天开始出现柏油样便,然后是鲜红色的然后量越来越多。很明显的消化道大出血。然后是大剂量输血,大剂量补液。内科能用的法子都用了。11月3日早上,老母亲极其痛苦的对我说,难过死了。我含着眼泪对老妈说,妈妈,你闭上眼休息一会儿,睡着了就好过一点。从此,我那老妈妈就再也没能睁开眼了……

给母亲过完头七后,我返回石家庄,当天晚上就发高烧。第二天上省三院住院治疗两周。那些日子心情极为压抑。朋友打电话安慰我,我都忍不住想掉眼泪,晚上做梦也梦见老妈妈了。后来更是靠安眠药入眠,只要白天一闲下来了就时常想起老妈妈。特别痛心的是,平生唯一一次给老妈妈剪指甲,居然只剪了一只脚,只完成了一半。

好想再给妈妈剪一次脚趾甲……

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16岁就参军离开了父母亲。此后也就在北方安家立业了。和母亲南北各居一方,一年也难得见上几面。回想起来,父亲就是一个饭票的提供者,然而没有文化的母亲却用她的善良、贤惠和朴实,塑造了我们兄妹积极向上的人格。我现在已届花甲,依然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教导我们“东西从哪儿拿,要放回哪儿去。”终身受用啊。妈妈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守望者和守护神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再读孟郊的诗不经刻骨铭心,潸然泪下。

好想时光倒流,能让我为亲爱的老妈妈剪一次脚趾甲……

- - - - - - - - - - - - - - -


喫一杯茶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已经走过了近四十个念头。自从我和女友领了结婚证后,母亲每每就跟我开玩笑说,父亲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孩子都已经有三个了(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便笑着说,我们要响应国家晚生晚育的号召,也要让你和父亲多清闲几年。母亲大笑不已,慈爱地摸摸我的头,说现在年代不同了,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只要在一起快乐安稳就行。

母亲是地主家庭出身,年轻时是村里未婚女青年中学历最高的——高中毕业,早早就当上村里的小学教师。我曾无数次想象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身材苗条,头发幼黑齐腰,清彻明亮的眼睛充满希望,可从我记事起母亲已不再年轻,皱纹已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长发也已剪成齐耳短发,眼睛里总是露出慈祥,身体也因为年纪的增长开始发福,。

父亲年轻时是一个帅小伙,身材高大,家境却十分贫穷。聪明的父亲虽然也只是高中毕业,但却自小对中医十分感兴趣,小时候,我就曾经记得他对着这各种中草药及书籍仔细地进行研究,时间长了也领悟出一些门道,到后来干脆在家里开了个中医门诊,乡亲邻里们有些小毛病啥的,都愿意跑到我家请父亲看看。

当时,母亲象其他女青年一样恋暗着父亲,尽管父亲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但她的目光一直围绕在父亲身边,尽管母亲知道在那个时候,出身的悬殊对于两个人的关系肯定会有影响,但她依然十分执着。

父母双方的家相隔的很远,彼此间见上一面不容易。于是,我从父亲的嘴里知道了那时的母亲是如何如何的走几十里路到父亲上班的路上的一个路口处等父亲;也从母亲的口中知道了当年的父亲是如何如何的穿过杂乱的田间小埂,崎岖的山间小道去母亲家里去哄被他弄的不高兴了的母亲……

有一年夏天,母亲病了,得了肺炎,连续几天发烧不止,父亲知道后连续几天一大清早就跑到镇里买合适的药材,由于母亲家家规严格,不允许父亲进房照看,于是父亲每天都熬好药放在门口,直到母亲的病痊愈为止。经历过这件事,母亲便下定决心非让父亲请媒婆去家里提亲,可是却遭来了外公的强烈反对。外公是当地有名地主,他哪能让自己的女儿去嫁给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这岂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可是倔强的母亲说非父亲不嫁,当时外公托人给母亲介绍了好几个教书的先生,并以断绝父女关系相逼,可母亲态度依然坚决。外公无奈,最后只有妥协。

1968年的春天,母亲提着一口大红木箱,在没有任何礼金的情况下嫁给了父亲。结婚当天,父亲因为找不到一件象样的结婚穿的衣服,母亲从大红木箱里拿出了一条黑色的毛领,一针一线地缝在了父亲那件到处是洞的棉衣领上,母亲一边缝一边心疼地哭了。

后来,随着几个孩子的出生,父亲的努力工作,母亲的勤俭持家,家里的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父母常说:既然是夫妻,就应该白头到老;既然是夫妻,就应该彼此包容;既然是夫妻,就应该生儿育女;既然是夫妻,吵吵闹闹那也是家常便饭…于是父母亲有了我们,也历尽风雨的爱情之路,走到了晚年。每次看到黄昏中他们相依相伴的剪影,我就在想,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吧!


五河人在芜湖漂


我个人觉得应该及时行孝,岁月不饶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等。

我年少时总想着自己没钱,想着父母还年轻,以后有机会。不曾想,父亲突然得病逝世。

父母去世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把母亲接在身边,带她旅游吃喝玩。不过,我刚踏入社会,手里没多少钱,母亲呆了一些,外公去我家,她就回家了。

母亲回家后,我吃了一个多月的大饼就腌菜,母亲不知道。但是我心里很舒畅,我感觉能看到母亲的笑脸,很值得。

以后,我有空就和母亲聊天,我发现,只要能和她聊天,只要能回家看她。母亲就很开心。

孝顺父母不是有钱才能做到的,小事也是孝。父母会老,孝顺父母要及时。别等到“子欲养亲不待”。后悔晚了。


卿本娘娘命






白水清茶197014


大概在整整10年前,我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

他的父亲得了胰腺癌,医生说可能没几个月了,于是我朋友就从国外带着女朋友马上飞回国内,在他父亲的有生之年举行了婚礼,让他在弥留之际的父亲见证了这一切,完成了一桩大心愿。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非常大,好不夸张,我晚上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根本忍不住,就是想回家,想我的爸妈。于是那一年,我每次和父母在视频里面聊天,每天都会当着父母的面不由自主的痛哭,流眼泪。

说真的,我自己都感觉我莫名其妙,但是就是忍不住,真的忍不住,就是想回家。

大概过了1个月时间,慢慢的从这种状态中走了出来,但是一直在想如何去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件事情。

通过这么多年的经历和总结,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孝子,本来以为只有住在一起才能尽一个儿子的孝道,实际不然,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距离可以产生美,但是这个距离的拿捏又很难,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他们受不了,太近你受不了。

我认为,最好就是住的相对近一点,因为父亲需要你陪他聊天,陪他偶尔喝喝酒,发发牢骚。

最好可以多给他们买一些新奇的东西,一些感觉价格相对昂贵的东西,一些补品,工艺品之类的,这样母亲会很满足,最好再带她去商场逛逛买几件衣服。

最好能够帮他们报个旅游团,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孙子几天去外地玩一玩,这样他们就会非常想念孙子(你懂的)

哈哈,剩下就是多给他们适当的陪伴,适当哦,一定不要每时每刻都在眼前,他们说你你也受不了,你说他们他们也受不了。

好了,这就是我的经验了……


自娱自乐的大李


看到这个提问,我已泪流满面。后悔那时没有多陪伴爸爸[流泪]在他离开之后的这几年,一直不能释怀。我很爱我的爸爸,但从来没有对他说过,想说的时候,他却听不见了。所以,我现在会多多陪伴我妈妈,不再给自己留遗憾。


云中飘舞


疫情过后多回家看看,平时在外地上班回家不方便,记得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聊聊家常。毕竟到我这个年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为了生活上更加富裕就要努力挣钱,没办法的事,现在还不是安逸享受的时候啊。但越是这个时候更不能忘记常回家看看。


行者途说AA66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家书中。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父母的老去也无法挽留,你不抓紧时间,等有了这个心,有了这个能力,一切都晚了。

首先,盼望父母能高寿,留在世上的时间越长,你就更有孝敬的时间,时刻关注他们的健康情况。一半命运主载,一半靠自己。1.让父母开心,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去干扰,快乐最能长寿;2.多锻炼身体,多去室外阳光下活动,唱歌,跳舞都可以。运动是生命的动力;3.注意平时的营养,有病及时就医,许多老人生活在贫穷的年代,节俭是他们的美德,可是也养成了舍不得穿舍不得用,有病也熬着,不肯花钱。

其次,孝敬的事情从现在做起,担心晚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孝敬不在乎你有多富有还是贫穷,只要你的心到,父母都是高兴的。自己再忙也要时间经常去陪陪他们。

最后,尽量不去离他们远的地方工作,也许那里有好的发展,如果你能将他们带在身边去还可以,但是如果想等到自己成功了再去孝敬他们,也许这种情况真的会“子欲养而亲不在”呢?如子女出国等等,父母常年也见不到,好象没有这个孩子一般。

总之,有了这颗心,就赶快行功吧!



365舍得舍不得


这可能是古人用自身失孝的遗憾,来警示后人,人生短暂,双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与其事后厚葬,真不如生前尽孝。唯如此,才心安。我是个50后,自身也老矣,老母亲八十有四了,为了不留遗憾,我们兄妹协商,大家据各自条件,尽最大的努力,陪护老母,在我尽义务的时间内,就蹲在老家陪着她,只有这样,才于心安矣。

我的理解是,尽孝于老人,先饱暖其身,重要的是安其心,具体要做到.平常和颜悅色与老人交谈,.各方各面都要尊敬老人。自已小家庭要温馨,兄妹之间的大家庭要和谐,做到了这样,老人才会幸福安祥。


汇侃


答:人们生活就得工作劳动,有的人工作地点和劳动场所离家近,有的人离家远,甚至远隔千里万里之遥,离家近的可以工作之余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谈谈心,做上几碟普通小菜和父母一起享受快乐的生活。

有很多离家远的,不止是几个月回不了家门,甚至好几年都见不了父母一面的兄弟姐妹们心里肯定是思念,想念,挂念,家中的老爸爸,老妈妈。

子欲孝而亲不待随然讲的是尽孝的问题,但确实是一个社会很难用两全齐美的办法去解决的问题,年轮不等人,岁月不饶人,父母一年年,一天天老去,尽孝不可等,有的人会说,我不是不想天天陪着父母,不是不想好好时时和父母在一起,不就是因为离家远吗!这些你的父母都会理解你的,也懂你为了国家和家庭在外努力工作不容易。既然努力了,何不在加加油,在努力拼搏一下,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居住,既能不耽误工作又能尽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