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父母的这3种做法,会让孩子自卑、软弱,没有出息


心理学家:父母的这3种做法,会让孩子自卑、软弱,没有出息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确实是早产儿,马、牛、羊等动物生下幼崽,马上就可以站立行走,但是幼小的孩子不可以,他必须在母亲的襁褓中继续生长发育。

所谓父母的养育,说的就是父母通过对孩子的照料,让孩子从襁褓中走向这个世界。现实生活中,父母等抚养者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生理变化,可实际的情况是襁褓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上也是"嗷嗷待哺"的,也是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并且越是幼小的时候,心理发展越是重要。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父母,在一些养育方法上有欠妥当,甚至一些方法是错误的,这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会成为他们的人格基础。

比如下面这三种方法,就可能会养育出内心软弱、自卑,能力低下的孩子,那如果要让让一个孩子有所谓的出息,这样的养育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要不得的。

1、 忽视孩子的需求

小婴儿的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这几乎和大人世界里的工作、房子、车子是一样重要的。并且每一个婴儿的习性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天然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他自己的气质的。

可是很多的父母往往会忽视这些,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法来。我有个朋友,她最近刚生了孩子,她告诉我,她喂养孩子的时候,是提前上好闹钟,每间隔一段时间,给孩子喂奶或者让孩子上厕所,貌似这样做很不错。

当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很多的父母更是不会去"看见"孩子的需求。比如一个妈妈给我说,小孩子嘛,吃饱了,穿暖了,就可以了,哪来那么多的感情,还需要要人陪,需要沟通啥感情,就是不好好学习的借口嘛。

这样的养育必然会使得孩子感觉到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纳的,必须要去顺应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这种心理特征会融入他的性格中,也许长大之后,他就会去压抑自己,发展出一个软弱的性格。

心理学家:父母的这3种做法,会让孩子自卑、软弱,没有出息

2、 逼迫孩子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逼迫孩子吃饭,逼迫孩子睡觉,长大了逼迫孩子学习。貌似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可真是这样吗?

在上文中我们刚讲了,逼迫孩子吃饭,很可能是完全忽视了孩子的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履行一种义务,并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样的逼迫会使得孩子逐渐丧失自己的感知,变得麻木和被动。那这样的性格成长起来,他怎么可能变得有主见,有所谓的出息呢?

那种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的选择和决策能力他肯定是没有的。因为父母从小就逼迫他,所以他的自发性从小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父母的逼迫下,他不得顺从和听话。

之所以变成这样,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在体力上他们是强大的,在物质上他们掌控着赖以生存的资源;其二,逼迫总是带着"我是为你好",那孩子如果不听的话,就会感受到巨大的内疚。

心理学家:父母的这3种做法,会让孩子自卑、软弱,没有出息

3、 控制孩子

如果说逼迫只是一个维度上的,那么控制将会是全方位的。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心理咨询室,我们会看到、听到这样的关系组合:这是一个控制的母亲,这是一个缺位的父亲,这是一个低能的孩子。

的确这样的组合很常见,控制的父母,特别是没有安全感的母亲,夫妻关系不好的妻子很容易去控制孩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缺失安全感。

但是父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是依然不遗余力的认为这是"为你好",去这样做,就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的确,父母口中"我是为你好"这有现实层面的价值,但是这只是在父母看来,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没有谁可以剥夺这一点。

心理学家:父母的这3种做法,会让孩子自卑、软弱,没有出息

忽视、逼迫和控制只是过早的入侵了孩子的发展,打压了他们的自发性,让他们没有机会获得选择、抉择和自我负责,这种强制性的干预只会让他们过早地关闭自己,变得封闭和被动。

以上就是笔者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到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三种不当的做法,也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以上论述,仅供你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