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被別人拒絕一定要大度,因為拒絕你的人總有他的理由。 ——汪國真


昨天,在知乎上被邀請回答了一個有關拒絕的問題,“不會拒絕身邊的人怎麼辦呀,包括自己的家人?”,正如當代詩人、書畫家汪國真所說,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拒絕,其實當拒絕別個時,也是一件令很多人為難的事情,因為他們在“拒絕”過程中的感覺都不是很舒服。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拒絕”在所有情感創傷裡面,也許是伴隨我們最為常見的一種。孩童時,想讓爸媽買零食被爸媽拒絕,或者是想玩鄰居家小朋友的玩具被拒絕,等等。

當我們最終擺脫了這些童年的負面經歷,卻發現作為成年人又要面對全新的被拒絕的體驗:被喜歡的女/男朋友拒絕,或者被應聘的公司HR拒絕,鄰居對我們冷面相向,兒女拒絕我們關注他們的生活等等。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01拒絕是心理的切割傷和刮擦傷


有人可能認為,由於我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拒絕,所以對它們給我們情緒、思想和行為造成的影響,我們應該都瞭解得很清晰,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在〈情緒急救〉這本書中,作者根據其多人私人心理醫生幫助來訪者的經歷,認為拒絕是心理的切割傷和刮擦傷,它們會將我們的表皮撕開,刺入血肉。

甚至有的拒絕引發的創傷還可能在心理層面切割出深長的傷口,“血流不止”,需要緊急救治。

他總結了拒絕可能造成4種不同的心理創傷,其嚴重程度取決於當時的情況和我們的情緒健康水平。對於如何處理這4種心理創傷,他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中總結了4種治療方法以供進行“創傷急救”。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02拒絕導致的4種心理創傷


拒絕引起的情緒痛苦是如此尖銳,以到於影響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充滿憤怒,消弱我們的自信和自尊,動搖我們最基本的歸屬感。

a.揮之不去的內心疼痛

被拒絕感受,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所有負面情緒的感受都不同,遭受拒絕後,隨之而來的情緒痛苦可以形容為肚子上捱了一拳或者胸口被捅了一刀,雖然並未被真正刺中過胸部,但這種痛苦程度甚至可以與自然分娩或者癌症治療的痛苦相提並論。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是在我們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在原始時代,被部落或社群拒絕,就意味著失去了獲取食物、受到保護和交配求偶的權利,從而很難生存下去。

從而在人類的大腦發展出一種早期預警系統,當存在“被踢出群體”的風險時,該系統就會觸發尖稅的痛感,告訴我們,自己被社會群體排斥了。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b.憤怒和攻擊性衝動

即使是最無關緊要的拒絕,也會導致最具攻擊性的舉動。

但是遺憾的是,對於拒絕引起的憤怒,我們傾向於以更為消極的方式加以抑制。反覆遭到嚴重的拒絕,會誘發傷害程度更大的發洩方式的攻擊行為。

如果這種性質的心理創傷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迅速“感染”,對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和損害。

c.對自尊的傷害

經歷深刻或反覆的拒絕,對我們的自尊極其有害。

事實上,即使是回憶起過去曾經遭受的拒絕,也足以讓你的自我價值感暫時下降,自尊也會隨之降低。而且,我們常常會通過自我批判進一步拉低已經跌落的自尊心。

d.對歸屬感的傷害

我們的自尊心之所以如此脆弱,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要感受到被他人接受。

如果我們遭到了拒絕,就會感到不被他人接受,從而對我們的歸屬感就構成了威脅和傷害。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03如何處理拒絕造成的心理創傷


我們日常經歷的很多拒絕相對較為溫和,只要處理及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造成的傷口可以癒合,然而,如果治療不及時,連溫和的拒絕導致的傷口也會發生“感染”,造成心理的併發症,變得非常嚴重。

因此,對於以上每種創作可能需要特定形式的情感急救。如同任何一種傷口一樣,情緒創傷最好是儘早治療,以避免“感染”和心理併發症的風險。

作者給我們提供了4種療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帶上這些“暖寶寶”和“創可貼”,雖然可能不能完全讓“拒絕的心理創傷”立刻治癒,但以避免“感染”,有便於急救,很有參考意義。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a.療法A:與自我批判爭辯

當我們被人拒絕後,常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批判中不得自拔。

雖然我們有必要站在客觀角度,考慮自己是否犯了顯而易見的錯誤,從而被人拒絕,以便在未來避免這些錯誤,但這樣做要容易過分誇大自身的責任,深陷自我批判的痛苦中。

因此在評估受到拒絕時自己所起的作用時,我們還是應持論中肯,善待自己,不要執著於任何錯誤或缺點。為了避免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我們必須能夠與自我批判的聲音“爭辯”。

b.療法B:恢復你的自我價值

減輕拒絕的傷害、修補自信和恢復自我價值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提醒自己我們的性格中那些別人認為有價值或者讓人滿意的方面(即使那些拒絕我們的人並不認可)。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c.療法C:修補社交感受

雖然拒絕的刺痛可以讓我們在接觸人群時猶豫不前,但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些恐懼,向我們的社交網絡尋求支持,找到其他方式來重新建立社交歸屬感。

我們對歸屬感的需求是可以置換的,新的關係能夠在心理層面取代已經結束的舊有關係的位置,在它們更適合我們的個性和興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因此,我們不妨多多考慮自己的追求對象、社交圈子、朋友或工作機會是否真的適合我們的個性、興趣、生活方式或職業規劃,以尋求更好的歸屬關係

另外,與那些提供社交支持和歸屬感的人聯繫固然很好,然而,我們未必總能找到他們,但是在我們感到被拒絕、排斥或孤獨時,如果能有一些“社交零食”,也能夠緩解“社交飢餓”。

研究發現,我們所愛的人的照片是我們能享受的最有營養的“社交零食”。另外,諸如回想那些積極的關係或溫馨的互動,也足以減輕被拒絕的痛苦。

d.療法D:自我脫敏

那些打過自我推銷電話(如打給潛在客戶自我推薦或者請人為慈善機構捐助)的人,都知道打最初幾個電話的時候有多困難。聽到對方說“不,謝謝”,然後在你耳旁掛掉電話,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經歷。

然而,有時候,當你打到第5個或者第6個電話時,我們就開始不覺得這些回應是針對你個人的了,我們會聳聳肩,無所謂地繼續打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脫敏”的心理過程。我們越是接觸那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情況,越會感到習慣,結果就會覺得不那麼困擾了。

當涉及邀請別人出門約會、打求職電話、進行電話營銷、交新朋友,試著進行自我脫敏是很有益處的。

當然此方法要慎重,對於遭受重大的拒絕,有些人經歷是深切而痛苦的,無論當事人多麼習慣,都會地其造成情感傷害。

總的來說,療法A和B的主要目標是安撫情緒痛苦、修復受損的自尊,療法C則是修復你受到威脅的歸屬感。這三種療法,每一種都有利於減少憤怒和攻擊性衝動

療法D則是

備選項,因為它可能帶來令人不適的情緒副作用

面對“拒絕”,請帶上“暖寶寶”和“創可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