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孩子分離焦慮嚴重,怎麼緩解?

倌倌


我家寶寶現在一歲九個月。大概在她一歲左右吧,我就開始去工作了。這期間不管是我對寶寶的依賴還是寶寶對我的依賴都是經歷過的。直至現在寶寶依然在我每天差不多要出門上班的時候就開始粘我。“媽媽抱抱、帶寶寶玩……”!每當這時用的最多的辦法就是躲著她出門,轉移她注意力,有時甚至直接走。這樣的後果是在我出去很久的一段時間她都是情緒低落的在找媽媽。

今天和往常一樣,她感受到我即將出門的氣息。又開始吵著要我抱。我又立刻陷入艱難的抉擇當中。但我一看時間還早,那就放下耐心陪她玩一會吧。

很快我們就入了狀態,寶寶玩得很開心。正當玩的起勁時。她突然停下來,一本正經的看著我說到:(以下為我們的對話)

寶:媽媽不走!

我:媽媽現在不走,陪寶寶玩,但是過一會媽媽要去上班班。寶寶在家裡跟奶奶玩。

寶:媽媽不要上班班!

我:嗯……可是媽媽要上班班掙錢錢,給寶寶買好吃的、買漂亮的衣服、做搖搖……寶乖,媽媽一會就回來了。你看媽媽每天上班班是不是一會就回來啦?

這是寶寶沉默不語,立馬又和我一起玩身邊的玩具。不一會兒,我該到點上班了。然後我叫奶奶進來陪她玩。當我站門口跟她“拜拜”時,她沒有認真的回應我。但當我走到客廳時,房間裡傳來了寶寶和奶奶玩的哈哈大笑的聲音……

所以我這才意識到,像我寶寶這麼大的小孩,她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了。當她吵鬧、粘人、不聽話時,我們不要一味簡單粗暴的對她進行壓制、躲避。我們要給她時間,要學會與她交流,瞭解她心裡的想法!要知道,我們的寶寶比我們想象的要乖、貼心!





平兒是也


這位媽媽您好,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2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階段,在身體上他會因為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同而想掙脫,但同時在精神上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以至於出現粘人、情緒化等等,如您所說的哭泣等行為,這是非常正常的。


此時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接納,接納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且用一些方法幫助和鼓勵您的孩子,讓他意識到媽媽不會永遠消失,進一步走向獨立。

我給您作為參考的方法有這麼幾種:

1、戶外活動

您可以和爸爸一起,帶著孩子多出去玩一玩,不僅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還可以幫助孩子提前做進入社會的準備。

2、三角形式親子關係

這裡所說的三角形,是指爸爸媽媽和孩子,當爸爸經常參與到育兒過程中,陪孩子玩鬧,可以讓原本只有您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從親密無間變成親密有間,幫助調整孩子對您的依賴和不安全感。

3、分離預演

平時,您和爸爸一起與孩子做一些關於分離的遊戲,就拿上班這件事來說,遊戲中在您與孩子分開前後加入一些儀式感的動作(現實上班時行為也要一致),比如抱抱/親親孩子,與孩子說再見,當您做出回家的行為時,讓孩子給您簡單的端杯水,拿雙拖鞋等等,這樣可以為您和孩子的分離做積極鋪墊哦!


積木育兒


隨著孩子到了兩歲,就會漸漸得便會產生分離焦慮。那如何讓大人和孩子更順利得度過分離焦慮期呢?


首先:儘可能的減少與孩子的分離

“分離焦慮”是因為分離所導致的。那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儘可能的減少與孩子的分離,並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這樣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得到緩解。


其次 逐漸得適應與主要看護者的分離

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媽媽是需要上班的。所以當職場媽媽要與孩子分離的時候,就需要找一個好幫手來代替媽媽來照顧孩子。這個幫手可能是爸爸,外婆,奶奶等家中的其他成員。當與媽媽分離後,雖然孩子會有稍微的情緒,但只要周圍都是他所熟悉人和環境的,情況就會好很多。


再次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處經驗和能力

當孩子在專注地看書,畫畫或者玩他們喜歡的玩具的時候,只要保證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就儘量不要去打擾他們。無論他們是在房間,客廳還是家中的其他地方。這樣伴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獨處的時間也會變長,分離就會變得順其自然。


最後 簡短的再見並在約定的時間回來。

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哭鬧就偷偷溜走,這隻會加重孩子的焦慮狀況。只要在出門的時候,與孩子簡單的擁抱,和寶寶說“再見”,並明確的告訴他你要去的地點和回來的大概時間並遵守在約定的時間回來,這樣孩子也就明白媽媽走後是一定會回來的。


分離焦慮其實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分開的時候恰當的引導,孩子和大人便都能夠順利得度這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