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鹏友程


“人人皆可为尧舜”,是亚圣孟子给人们定的一个很高但似乎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说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也就是说成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说它是可以实现的,那是因为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我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而生来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强加的。人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后天不善于保养的缘故。孟子还认为“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他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为此,他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同上) 至于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们只要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都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

然而,千百年来真正修成正果,称得上圣贤的却寥寥可数。因此,后人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不必人人皆圣贤。人皆有成贤之性,故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人之为人,各有其性,圣贤不时出,必有其事而后有之。也就是说,虽人人皆有成为圣贤之性,然而圣人却须待时而出,我们只需修成圣贤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为圣人。



逗壳视频


王阳明说人皆可成为尧舜,我想他的意思是众人都可以和尧舜学,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而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尧舜。


尧舜是谁?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尧舜,那还了得,别的人先不说,王阳明自己成尧舜了吗?也没有,他最多说我具备了尧舜那样的品格。其实这也是有疑问的。


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个话大概是赌气说的,就是对坏人失望之极,觉得他们骨子里就坏掉了。其实这涉及一个坏人的标准问题,如果坏人只是做了坏事,那么改正了,就不是坏人了。如果坏人的标准是德性,品性坏才算。那季老师这个话就是对的,因为骨子里坏的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改,也就说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说,坏人谁来认定,根据什么认定也是个问题,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将相,那个没杀过人,有的还杀了很多,可是好像没有人说他们是坏人,还整天研究他们的成功经历和使用的谋略呢。


其实很多人可能想,王阳明和季羡林在讨论人性问题,王阳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类。而季羡林是代表认为人性恶的一类。这样想,就把问题复杂化了,而且讨论不出个结果。

人性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说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说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天真无邪,人性善啊。但是就会有人不服气,说你把俩个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为争着吃奶是什么个表现。


人这个东西吧,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第一想活着,那就得基本生活条件满足,满足不了,就得想辙,往往想出来的就是不好的办法,逼急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历史上这些事都是发生过的。但是这不能证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没办法,他得活着。


活着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资源有限,就有竞争,早先的时候,竞争比较直接,就是谁厉害谁赢,达尔文的弱肉强食。但是老虎再厉害,也抵不过群狼,架不住狼组织起来。但是组织起来也不容易,组织起来需要有规则,规则的建立就是文化的开始。


有了规则以后,想活的好,不靠强力了,靠学习,靠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对规则吃的透,要么就是作弊,不遵守规则,但是让人抓不住,这就是所谓的权谋,鬼谷子那些。


总之,人就是要活着,还想活的好,被欲望驱使,被利益左右,这就是人,其实尧舜也没有那么好,大禹的爹是被谁杀的,还不是尧舜吗?


总之人不可能都成尧舜,而坏人呢,有利益的奖励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这就是老话说的,放着有大米饭吃,谁去抢别人的窝头啊。也像更古的人说的,仓廪实知礼节。饿着肚子让你当尧舜你干嘛?


你肯定是不干的,因为尧舜是不饿肚子的,尧舜如果饿肚子,他也不当尧舜了,就去当坏人了。


扯了半天,总要总结一下:不要让王阳明忽悠了,也不要跟着季羡林一起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害,在规则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对于破坏规则的人,最好就是诉诸法律,遇到恶人拨打110.然后平安的过几十年,结果你知道,总有一天,蹬腿,撒手,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吴公子燎


世人皆可成圣,是一句相对而言,首先你发问的那句,用《中庸》和《易经》的思维去理解,两个说的都没错,都在于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以及哲学思维去评判。

王阳明的心学,也被称之为与孔子同名的圣人,相当于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认知里结合《易经》,世事无常,一切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坏可以好,好可以坏,看接触人事物。

而说坏人是不会改好,就太绝对,世上永远没绝对,就像意料之外,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这就是无常!



企业经营哲学


王阳明VS季羡林:坏人最爱圣母心,对于人性我们可能了解的不是太多但也有独到的见解,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人性的弱点有好有坏-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先生曾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

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成就事业,成为了不起的人。

——但是,500年后的今天,看尽世事,饱经沧桑,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却说:

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季老先生说: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我的嘴。

那么,是阳明先生错了,还是季老先生看花了眼?

——我们对人性,究竟应该持何处认知?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来源于孟子,成熟于王阳明。长期以来,尧舜一直被作为一个神圣的符号,“为尧舜”成为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价值目标。王阳明从理论上论证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即人人皆可通过“致良知”而成就“为尧舜”的人生价值目标。

在王阳明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论依据是人人皆有良知,且人人皆可致良知。良知是基于“孝”“悌”的人伦亲情而推己及人的情感流露,特别是以己推人的恻隐之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季羡林曾说我将近90年的经验,我深知世界上确实是有坏人的。乍看上去,这个看法的智商只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这就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那样既真实又平庸。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

可是事实上我顿悟到这个真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的。

我从来就不是性善说的信徒,毋宁说我是倾向性恶说的。古书上说“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本能”,而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这难免引起生物之间的矛盾,性善又何从谈起呢?

那么,什么又叫做“坏人”呢?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

相比这句话可能你会看出一丝道理。 比起希望你成功的人,希望你不能成功的人更多。你要知道,希望你成功的人,是因为爱。希望你不成功的人,大多数却不是因为恨。 各人有各人的特性任何事物都不是有绝对性的。

王阳明说人皆可为尧舜,季羡林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你认为呢?








新青年文学读者


王阳明的心学很多观点来源于佛学,佛经上说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阳明先生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内心都存良知是一个道理,这个观点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从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受到凡尘所有欲望的沾染,虽具佛性,如果不断舍离清修内心,最后只能陈垢越积越厚,终至于佛性不见,良知无存,尧舜不在。所以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其实跟佛家说的修行几乎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阳明老师说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还宣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说只要你一念证悟了,前一秒是个强盗,后一秒都可以成佛。




星河历史观


【回答:从古至今,又有几个人可以醍醐灌顶之后,立地成佛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金庸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在《射雕》这部小说中,有一个人物的刻画与题主的问题重合度很高,这个人就是裘千仞。在裘千仞拜一灯大师为师之后,要说到立地成佛的话,恐怕是裘千仞临死前的最后一霎那。

因此,阳明同学的论断,与季老的论断,不矛盾,只是说了不同的人而已。就像佛教的禅宗一样,有渐悟与顿悟。阳明同学说的人皆可为尧舜,属顿悟;季老说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属渐悟。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仅仅是不同的人罢了。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如何让季老论断中的坏人成为向尧舜一样的圣人呢?

这个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但是,有难度不代表着没有这个可能性。

一个人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与这个人的智慧有关,与这个人的学识、性格、经历、社会地位等无关。这里的智慧,是特指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宇宙终极奥秘。举一个例子,慧能大师字都不认识几个,就能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明心见性的见解。

话又说回来,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季老才有此语。


老祖宗的智慧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邀请,以下表达以下我个人的观点: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这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王阳明只是借鉴了而已;尧舜做了什么?年代久不可考,无非是贤明圣德,大公无私,或者如舜一样事亲至孝,以德报怨到似乎是非不分。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王阳明的诠释:

儒家哲学史,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之后,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你讲人性是善,偏偏就有人会为恶。

其实我自己心中就有一些恶的念头。其实我也干过一些坏事,虽然我也干过不少的好事。所以性善论成立吗?

王阳明就让性善论成立了,透过「成色分两说」讲什么是圣人,既然人人可为尧舜,那就是性善说成立了。

「成色分两」指的是金子,金子之所以为金子,是因为他的成色足,不是因为他的分两重,如果分两很重,杂了一些金银铜铁什么的,他不能叫做金子。

分两不重要,成色才是核心。

所以一克的金子、一两的金子、一吨的金子放在一起,他们都叫做金子。

所有一个小小的员工,他勇于任事,他全力以赴,他专心在他的执掌上,不懈怠,不马虎,不偷窃,他跟董事长你,是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品格高贵。

所以圣人为天下人服务,小螺丝钉管理一个小小的地方,都是圣人,重点是他做事情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事情做好,利他,这就是人人可为尧舜。

所以重点不是分两,这个人能力很强,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坏事,损人利己,他分两再重,也不是个金子。

是不是人人可为尧舜呢?孟子说,人人可为尧舜。王阳明说,对,人人可为尧舜,只要你做事情的动机是利他,不管你的能力多大,还是多小,你的行为就是尧舜的行为。

分两逾增,成色逾下。你钱越多就是分两越多,你企业越大,就是分两越大。但你越大的企业,你的成色足吗?

还是成色被稀释掉,所谓成色就是你这个企业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让社会进步的事情,让客户得到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活环境。

那你的成色跟你的分两与时俱增,否则分两逾增,成色越薄。你这个公司越大,危害社会越大。

成色分两说,是王阳明非常有名的理论,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论。

然后我们在来看看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这个句话的,首先我没有看到他佐证这一句话,反而强烈的看到了个人主义色彩,我个人算他是学术的学者而不是作家,我觉得在理。其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季羡林一生在乎名利,高度参加政治活动。孤儿出身,对妻儿冷漠。娶了不爱的女人,长期分居且有过婚外情,却不离婚。与儿子反目成仇。同时有真性情、纯真的一面。

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

简短的简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何许人,回头在来看他说的,也许就没有那么认同了。我个人觉得有选择性的学习更佳。

以上是百度百科了解到的资料,真实性有待考证。以上回答纯属客观的陈诉,如有不妥联系作者删除


阳明悟行学宫


王阳明和季羡林都是我们的大哲先贤。他们二位的话一点也不矛盾。

王阳明说:人人可以成为尧舜,这是出自孟子的“性善论”,每个人本性是善的,人人都可以有作为,成为尧舜。但关键是“作为”,你怎么去“作为”。作为的前提是认识,你能认识到“好”“坏”。

季先生的: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一个坏人为什么不能改好呢?是因为它不知自己是个坏人或者它选择了当坏人。换句话说,坏人从它成长的环境起就认为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或者因为生活、工作选择了这条道路。它又怎么会变成“真好”呢?

尧舜难当,所以才叫圣贤。但不表示我们就不作为,不然何来社会进步?

坏人易做,但从来不长久啊!

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在美好和丑陋的临界层生存。那些高尚的人,也并不是没有“丑陋”的思想,只不过他们的行为没有被“丑陋”所左右。




我欲随波不逐流


我是绿水青山,昵称是我最该该感谢谁。现在讨论您的问题。

我赞同王阳明的观点,反对季羡林的观点,因为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发展变化的,当然丧失了生命者除外。

首先,丧失生命者,好的坏不了,坏的好不了了。臭了的鸡蛋永远是臭蛋,枯死的树木永远是朽木,孔子是永垂不朽的好人,秦桧是遗臭万年的败类。而有生命者就不同了。在阳光、空气、养分都不适宜的时候,庄稼长得株矮时黄;当阳光丶空气、养分都适宜时,这些庄稼长的很是茂盛。古时候的周处,他年少时横行乡里,被乡里族人哄去喂蛟龙,他从中吸取教训,改过自新,后来成了朝中功臣,被人们拥戴。被我处理的那些贪官过去应该不是贪官,而且是好人,但她们经不起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

其次,人该可为尧舜,意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好人。雷锋是普通战士,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战士,大庆油田的王进喜是个钻井队队长,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创业铁人,袁隆平凭着本科学历成了举世闻名的“杂交之父”,中南大学的一位大二学生解决了世界难题而成为教授,小学毕业生莫言陈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屠呦呦成了医药贝尔奖得主。这些人物起步时的社会地位应该都比季羡林的地低位许多,而成就都远远高于季羡林,这是否可以佐证坏人可以变好呢?

季羡林作为新时代的北大文学教授,竟然说坏人是不能变好的,还不如王阳明这位唯心主义学者,真叫人费解。如果季羡林先生在天有灵,看到了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永抗新冠肺炎的情景,当中可能有人曾经是所谓的坏人吧。季羡林先生,您肯定会收回成见吧。


我最该感谢谁


人皆可为尧舜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年代、地域、生存状态都不相同。所以,王阳明这句话说的笼统了,只是从人的本性的一个大概率作出的推说。坏人不会改好,也是同样的问题。人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大概会受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一旦所处环境变得特别好或特别不好,就会发生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因此,季羡林先生这句话也不准确,相对而言,充其量也只说对了一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