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想表達什麼?

歷史一書生


岳飛作為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將,最後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奪去生命,這讓不少人意難平。除佞臣秦檜的挑撥離間外,趙構的昏庸不明也一向被人詬病,認為他被矇蔽視聽以致錯殺忠臣。

但是,趙構在岳飛靈前曾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呢?

作為南宋的傑出統帥,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對保衛大宋的江山確實功不可沒。岳飛曾先後收復襄陽六郡、商州以及鄭州等地,以其赫赫戰功踐行了“精忠報國”四字。趙構不可能不明白岳飛之忠義,他和岳家軍的存在是大宋抗擊金軍的屏障。那麼,他既然知道岳飛忠義,又為何甘願冒罵名也要置他於死地呢?

趙構並非生來就是帝王,他乃韋賢妃之子,不受重視。但也因禍得福,在金兵攻取東京,發動靖康之變時,他正任河北的兵馬大元帥,因為暫避金兵鋒芒而躲過一劫。由於徽、欽二宗皆被掠走,大宋群臣六神無主,這才將趙構扶上皇位。可以說,趙構成為九五之尊實屬偶然。但是他一旦就任帝王,就不願再棄權,他在南京安然無恙時,他的生母以及兄長都在金營中備受折磨。其實贖回他們並非沒有可能,但是趙構卻遲遲沒有行動,主要原因就是怕父兄對其帝位構成威脅。

岳飛的能征善戰讓趙構膽戰心驚,隨著岳飛收復失地越來越快,也就意味著徽、欽二宗回京指日可待。到時又是一場軒然大波,若是趙構不讓位,不僅會被天下人恥笑,還有可能被群臣拉下馬。因而趙構寧願殺掉岳飛落得昏庸之名,也不願丟掉剛剛到手的皇位。

宋朝一向重文輕武,對於對外征戰一事毫無興趣,寧願破財免災,也要求得安寧,趙構也是如此。趙構在位期間,雖然任用了一些抗金名將,但那也是形勢所迫,民心所逼。他心中更看重求和派,他所重用的王倫、秦檜等人都是一味求和,而韓世忠這類主戰大臣則被罷免。由此可見,趙構更傾向於主和派,而岳飛則是其求和的最大障礙,岳飛在民間呼聲極高,百姓擁戴。只要他一日不死,百姓抗金之心一日不亡,只有將岳飛殺死,趙構才能實現求和。果然,岳飛死後不久以後宋就與金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以求安穩。

岳飛之死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功高震主。宋紹興十年(1140)時,岳飛北伐,當時兩河人民皆奔走相告,有志之士都紛紛響應,可謂是一呼百應。岳飛之名已是威震天下,以至於當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的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岳飛愛國自然無罪,但他的罪過就在於手握重兵,德高望重。這樣的人一旦有謀逆之心,趙構幾乎無法應對。要知道,當初他的祖先趙匡胤也是這樣黃袍加身的,宋朝歷代皇帝都防著邊關將領,就像唐朝歷代皇帝都在防著皇子一樣。

極為諷刺的是,趙構曾賜御書“精忠岳飛”的錦旗給岳飛以示看重,轉頭卻將其送上斷頭臺。又在岳飛靈位前感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即使他不是元兇,也在其中做了推手,可悲可嘆啊!


鄧海春


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的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這句話其實是現代人的觀點,也就是說岳飛是忠臣,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趙構這個殺岳飛的罪魁禍首也知道,而趙構殺岳飛並不代表他是昏君,趙構是為了自己的天下才這樣做的,大宋的江山就是趙構的江山,這也就是君臣間的矛盾,岳飛的忠是忠於國家,所以趙構不得不殺岳飛。

北宋被金國吊打後,國破家亡,堂堂的一國之君宋欽宗被金國俘虜,宋徽宗雖然為了躲掉亡國之君的名號而當了太上皇,金國的人也沒放過他,金國擄走徽欽二宗,還有文武百官、趙氏皇族、後宮妃嬪大約三千多人都被擄到北方受苦,還搶走了東京城內圖書典籍、金銀珠寶、技藝工匠,北宋都城被金人洗劫一空,北宋也就此滅亡。


北宋雖然亡了,但趙宋的火種還在,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靖康元年冬奉命出使去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宗澤勸阻留下,因而逃過一劫,在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被受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想讓他帶著河北兵馬救援京城,趙構得到兵權卻帶著兵馬先躲到河北大名,覺得離金軍不夠遠,又帶著兵馬躲到山東去了。

在金兵俘虜徽欽二宗北上後,趙構在南京即位,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沒多久就從南京逃到揚州去,而金人對這位南宋皇帝也是毫不客氣,對他進行追殺,宋高宗趙構不斷向金國乞求不要追殺他,金國鳥都不鳥他,狼狽的趙構被打的不斷搬地方,帶著臣僚一路南逃,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才算是躲過了金國的追殺。


趙構是在被逼的沒辦法的情況下,才轉而支持主戰派,然而他支持主戰派的目的並非是要收復失地,只不過是爭取和金國求和的資格,所以他對從金國回來的秦檜予以重用,就是想著秦檜可以和金國搭話,在自己跟金國談判的時候可以幫上忙。

沒想到弱宋卻出了岳飛這種猛人,宋朝在被金國打的崩潰、主力基本被打垮的情況下,岳飛帶著他的岳家軍對不可一世的金軍進行了反擊,舉行了幾次北伐,收復了大量失地,大破完顏兀朮的“鐵浮屠”和“柺子馬”,讓完顏兀朮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而岳飛在大河南北捷報頻傳的情況下,與部屬豪言道:“今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再與諸君痛飲!”


岳飛在朱仙鎮大敗完顏兀朮後,完顏兀朮準備渡河北遁,放棄開封府,這時候有人提醒完顏兀朮別忙著渡河,可以啟用留在南宋的秦檜了,於是在秦檜一番說辭下,宋高宗趙構立即降召,命岳飛班師回朝,岳飛上書爭辯:“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然而接著是宋高宗一日之內給岳飛發了十二道金牌,命岳飛即刻班師,岳飛接道如此荒唐的命令,只能哀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飛在回朝後,再三請求解甲歸田,趙構卻不肯,沒多久金國與南宋議和,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信中寫道:“必殺飛,始可和。”宋高宗為了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讓秦檜給岳飛羅織罪名,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岳雲和張憲三人殺害。


對於趙構這個皇帝來說,岳飛有必須死的幾個理由,第一個是功高震主,對於皇帝來說,武將太厲害功勞太大,都是一個威脅,岳飛組織的岳家軍紀律嚴明,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這個絕對讓他如芒在背,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基本上都會遭到皇帝的忌憚。

第二個就是岳飛想“迎回二聖”,這個口號是趙構喊的,不過趙構這個小人只不過是喊著玩,並不是真心想要把徽欽二宗迎回來,雖然宋徽宗已經死了,不過欽宗還在,在他心裡想的是岳飛你收復中原就好了,你別真的把二聖迎回來啊,而岳飛卻是真心實意這樣想的,自然也是讓趙構很不爽,這真要讓欽宗這個前皇帝回來,趙構還是有點尷尬的。

第三個就是勸趙構立嗣,其實有很多大臣也上書讓趙構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早點立個皇儲,岳飛也是出於忠心,幾次上書提議立皇儲,然而岳飛的身份是功勳卓越的武將,這個讓趙構就很有想法,所以岳飛提議這事的時候,遭到趙構的呵斥。


在趙構心裡,大宋是他的,如果岳飛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的話,欽宗是他老爹徽宗欽定的,而他則是自立,這名義上就不一樣,所以為了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殺了岳飛這個可以收復中原的中興之將,以阻止其北伐,而趙構也知道自己是冤殺岳飛,所以在岳飛靈前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為了我的半璧江山,只好委屈你了!


歷史紅塵


《我是宋高宗-作者老龍說歷史》

主演:趙構,岳飛 友情出演:秦檜,一封信。

旁白:昏暗的皇宮,火盆裡搖曳這紙錢燃燒的火光!一位身著白衣的帝王蹲在旁邊!偌大的宮殿居然沒有一個伺候得太監宮女!


第一幕:江南溫柔鄉,養的帝王不思舊

岳飛啊岳飛,寡人怎麼可能不知你忠誠,你說要幫我打天下,寡人信你,你一屆草廟民而已,跟著寡人你步步高昇,威震天下,天下人誰不知你岳飛精忠報國,可是你考慮過寡人嗎?

對寡人來說就算你一路打到金國王都有意義嗎??你我君臣心知肚明,我們不可能滅掉金國的,就算你把金國滅了,還會有第二個金國,你喜歡打仗,寡人不喜歡,戰爭打不完的,江南多好啊,水是這樣的柔和,陽光也不刺眼,寡人得妃子們多溫柔啊,我不想要打仗了,你打了十幾年的戰,受了多少傷啊,寡人心疼啊,心疼你也心疼錢啊!你還想打,寡人叫你回來,叫了十幾次!你只要一開始就回來了!寡人和你還是兄弟,我們一起在這溫柔的地方寡人作詩你舞劍多好啊,你不願意那你就去死吧!



第二幕:兄弟分君臣,你!帝王不需要!

岳飛啊你還記得我們兄弟相互扶持的那段時間嗎,那時候寡人只是一個漂泊無依的皇族,我們只有彼此,我只能依靠你,誰知道那些如同喪家之犬的大臣們讓寡人做了皇帝,從那時候我們就是君臣,一群和你一樣又不一樣的人跪在我的腳下,他們中很多人和你一樣厲害,你說寡人薄情也好,說寡人過河拆橋也罷,寡人有了太多的選擇,我為什麼捨得殺你。因為我有了太多的你可以選擇,他們聽話,你亂搞,你要去接那二位回來,你置寡人這個哥哥於何地,你該死!



第三幕: 秦檜夜送信,岳飛命歸西

你說寡人不對,這天下不是我的“家天下”,我告訴你這天下就是寡人得家天下,你岳飛死了也白死了!


岳飛啊岳飛,你是不是傻,你沒有想到過你岳飛班師回來自己會死嗎?是,你岳飛是我宋某人的的心腹愛將,你也很忠心,你做事兒光明磊落你覺得沒有可被懲罰的地方,可是你怎麼這麼傻,我說讓你把兵權還給我你就還給我,你覺得我宋高宗也不是個殘忍的皇帝,可是你知道嗎,那天晚上秦檜半夜來見我,他帶來了一封信,說寡人要是想要寡人這江山保住你岳飛岳飛就是必須死!


夏慈史


趙構的話,讓"莫須有“這一罪名成立了。

"你非不忠",就是說岳飛你儘管對朝廷忠心耿耿,但你的主張不合我意,雖忠也要死。

"朕非不明",就是說我趙構知道你是委屈而死,但我趙構不得不如此,否則,我的江山則不保,我的帝位就沒有了。

岳飛精忠報國,後世諧模也。


叢中笑6603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實是電視劇裡趙構的臺詞,在大結局的時候,趙構說出了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表明自己的心跡:不是你岳飛的忠心被我懷疑,也並不是我趙構昏庸無能,實在是箭在弦上,我不得不這樣做啊!

事實上,這段記載有些許為趙構洗白的成分,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故意設置這麼一個橋段。而真實的歷史上,我們不排除在趙構的晚年有後悔之意,但趙構不會承認更不敢承認。

趙構為何執意要殺岳飛?

其實從南宋之後,人們把戕害岳飛的罪魁禍首都安在了秦檜的頭上,我們沒有一絲為秦檜洗白的念頭,只不過這麼一件“彌天大案”,秦檜一人撐不起這個“狼人”身份,沒有趙構在背後的鼎力相助,秦檜這頭“白眼狼”即使手眼通天也不會如此妄為。

其實有一點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岳飛的最高理想“直搗黃龍”實在是與趙構相悖,岳飛一生精忠報國,趙構明白;他想收復淪陷的疆土,趙構也明白。但是要迎回徽欽二宗,趙構無論如何想不明白。

趙構本來在宋徽宗眼裡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兒子,要不然當年去金國大營議和這麼一件危險的工作也不會讓他去做,因此趙構與父親之間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換種說法,好不容易自己“草雞變鳳凰”,高興還來不及,如果把父親和大哥接回來了,自己是讓位還是不讓位,讓位吧,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既得利益就完全丟失,說不定還會因為做過皇帝而被父兄暗害;不讓位吧,自己的皇位也坐不踏實,還給滿朝的文武百官留下一個“不忠不孝”的罵名。

因此,對於趙構而言,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結局,即使岳飛滅不了金國,萬一他把金國打怕了,人家提出“歸還二宗”來保和平,自己就要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自己不同意,那這個千古罵名就沒得跑了。

與其說岳飛是死於奸臣的誣陷,倒不如說他違背了最高統治者的意願,而一生以“收拾舊河山”為己任的岳飛是沒有閒工夫去猜皇帝的心思的。

趙構內心有心理陰影

當年趙構在今天的商丘匆匆登基,一路南逃不敢北顧,逃到揚州後,本以為脫離了金國的魔爪,不成想一場兵變差點要了自己的性命。

趙構本來就是個沒有太多主見的人,一登基就奉行“逃跑計劃”,而且和他的父親徽宗一樣寵幸宦官,面對山河破碎,主上昏庸的局面,有兩位護駕將軍決定站出來,一個叫劉正彥,另一個叫苗傅。

當然,他們的目的也並沒有多麼高尚,只是看著好處都被宦官和姦臣拿走,心有不甘而已。

宋代自趙匡胤開國以來,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終北宋一代,武將見到文官都要矮個三分。但在亂世之中,武將的權力有抬頭的跡象,趙構心裡清楚,但此時他又不得不依靠將軍們。

劉、苗二人發動的兵變表面上是清君側,實際上矛頭直指趙構,他們認為趙構得位不正並且任用奸佞,不配做大宋的皇帝,趙構手裡兵微將寡,雖然百般認錯,可那兩位就是不買賬。

於是趙構不得下“罪己詔”痛斥自己“昏庸無德”,決定仿效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敷,自己做太上皇,以求能保住身家性命。

如果事情就這麼結束了,我想岳飛日後的目標也許會實現。只不過苗、劉二人都是有勇無謀的武夫,政治智商幾乎為零,後來被劉光世、韓世忠的勤王大軍消滅,趙構又死灰復燃了。

雖然只是一個小插曲,然而在趙構心裡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政變不但讓自己的太子夭折,而且自己受到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從此之後,他深深認同太祖“重文輕武”政策的英明,對於武將,他一生都沒有再信任過,這也成為了岳飛悲劇的一個導火索。

趙構晚年有沒有後悔?

趙構並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只是想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太平天子,因此,在自己57歲的時候就禪位給孝宗,自己做了太上皇,雖然57歲對古人來說年紀已經不小了,但對於趙構來說,他還很年輕,因為他一共活了80歲。

很有意思的是,宋孝宗一即位,立馬就給岳飛平了反,這一做法很出乎常理,要知道,這可是在赤裸裸的再打趙構的臉啊,然而趙構一言不發,選擇了沉默。

要說宋孝宗剛一登基就和養父唱反調,我認為他並沒有這個膽量,雖然趙構不如乾隆這個太上皇如此強勢,但總要顧及一下他的臉面吧。如果趙構不同意,我想孝宗應該不會這樣做。

只能說趙構打一開始就知道岳飛是冤枉的, 殺掉他只是自己的政治需要,反正有秦檜背鍋,自己也落得個清淨,因此才選擇了沉默應對。

只是可憐了一代忠臣岳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換來的是不解與汙衊,然而,忠臣的榜樣代代流傳,英雄的事蹟廣為傳頌,在今天的西湖之畔,岳飛依然高坐廟堂之上,而一時得意的秦檜卻永遠跪在了他的面前,受盡唾罵,只不過這件事的最終受益者趙構,因為其尊貴的身份而被人們遺忘在了角落裡。


小小嬴政


岳飛:字鵬舉,民間尊為“武聖”。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死在風波亭。今天,筆者來探討下為什麼趙構在岳飛的靈位前說了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想表達什麼?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忠心,也不是我不明辨是非。那麼,趙構為什麼還要殺了南宋的頂梁之柱呢?

南宋期間,岳飛作為抗金主要的將領,組建“岳家軍”。其主張就是“迎回二帝,一掃雪恥”。這句話的表面看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問題的根本在於“二帝”,“二帝”是誰呢?就是趙構的哥哥和父親,被進人俘虜走了,岳飛要救回他們,且在戰場上面對金人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若岳飛的趙構的支持,這個夢想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

但是,趙構為什麼表面是支持最後卻殺了岳飛呢?表面支持:因為金人當時大軍進擊南宋,南宋已到危急存亡之時,不得不信任岳飛,讓岳飛帶軍阻擊金人的侵犯。岳飛也做的不錯出色的完成,慢慢的名聲、權力皆有,其主張也是深得百姓所想。

這就犯了趙構的大忌,最終借秦檜之手殺了岳飛,只留的《滿江紅》的千古絕唱。

是什麼原因讓趙構不得不殺岳飛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岳飛的提出的口號。你說你迎回趙構的哥哥和父親,真的迎回了你讓趙構怎麼辦呢?是退位呢?還是繼續坐在皇位上呢?退位:想必趙構內心是不願意的,雖然當時南宋國勢衰弱,但怎麼說也是“萬人之上”的,皇權的誘惑深深吸引者趙構,這可比什麼親情可重要的多了。

繼續坐在皇位?筆者認為恐怕趙構也不會心安的。因為,這皇位本來就是他父親的、他大哥的,只是當時不能國不能一日無君,趙構才有幸坐上了皇位,否則他這輩子根本不可能。還有最重的一點,當時朝局之中不乏有支持“二帝”的人,一旦發生政治變動,趙構可能還會落得個身首異處或者揹負殺父、殺兄的罵名。

所以趙構的想法就是,你就別迎回了,死在金人那裡就好,省的將來各種要發生的可能,這是無法掌控的。

以上綜述,筆者認為才有了趙構在岳飛的靈位的那句話。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說,他們倆人做的都沒有錯。岳飛作為臣子保家衛國理所應當;趙構作為皇上他也得為自己考慮,不能為了國家的平復,把自己的小命丟了。

其實,筆者認為岳飛悲劇的開始,就是其主張的提出。如若“二帝”未被俘虜,可能岳飛將會成為一個開疆擴土的英雄,也不會有《滿江紅》的傳世之作。

秦檜夫婦也不用千百年來一直跪在岳飛的廟宇前受盡罵名,可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奸臣而已。


無筆


這句話是在《精忠岳飛》電視劇中一句臺詞,是編劇的創作,不是出自史書。

但不能佩服編劇的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這八個字不僅是趙構和岳飛君臣關係的縮寫,也是千百年中國歷史皇帝誅殺大臣的客觀概括。

從秦王和白起,劉邦和韓信到趙構和岳飛,哪個不是"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是忠臣沒錯,朕也不是昏君,正因為朕不是昏君,才要取你項上肉頭,不然朕晚上睡不著,朕的失眠症好不了。

這皇上把人頭當成是藥引了。

趙構是個明察秋毫的皇帝,不然那岳飛就不會死。

趙構明察到什麼了?

1、 寫什麼【滿江紅】。

帶兵的就是皇帝的狗,殺人工具,或者說是個戰爭機器人。只須老老實實、服從命令就是。可是岳飛偏偏是文武雙全,又能帶兵打仗,還會寫詩作詞。而且作品都是精品、絕品,不是那種打油詩。你想,歷史上哪一個大將會寫詩作詞?就是皇帝作詞也做不了這麼好。而且那首【滿江紅】氣勢如虹,氣吞山河,霸氣十足。歷史上帶兵打仗的從來不吟詩作賦,更不想寫戰爭場面,也寫不好戰爭場面。都是那些對打仗狗屁不通的皇帝或者那酸秀才喜歡寫戰爭場面。你岳飛一介武夫卻舞文弄墨。不務正業。

作者哪裡是什麼大將,分明就是一個霸氣十足的王者、呼之欲出的趙匡胤、一個五百年出不了的真龍天子,叫人不寒而慄。

一、喊什麼口號。

將軍就是聽命於朝廷的,可是岳飛有點不安分,把"迎二聖還朝,恢復舊河山"掛在嘴邊,當成是自己的政治口號。好像全中國就你愛國,就你懂政治。這樣的口號要是中央提出的還行,你一個臣子喊什麼口號,顯得你比趙構還能。似乎就是告訴天下百姓,我岳飛要迎二聖,要恢復舊河山,皇上不願意。

二、稱什麼"岳家軍"。

翻遍中國歷史,哪一個帶兵打仗的把自己的軍隊叫什麼"x家軍"(戚繼光稱戚家軍那是明代的事。而且形勢也不一樣。)軍隊是皇上的財產,什麼時候過戶給你岳飛了?

都照你這樣,韓世忠的軍隊就成了"韓家軍",張俊的軍隊就成了"張家軍",這不是造反嗎?

叫岳家軍肯定不是自己的主意,但一個聰明的謙遜的將軍聽到以後一定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夾著尾巴做人。可是你岳飛一沒有覺得難為情,而沒有收斂,反而趾高氣揚,你的覺悟哪裡去了?

三、提什麼接班人。

本來岳飛跟趙構的君臣關係還湊合,在岳飛攻城略地提出要直搗金兀朮老巢的時候,趙構是無條件支持的。

趙構對岳飛說,只要是打仗的事,儘管提出來,朕給你解決後顧之憂。那就是有什麼私事,也儘管告訴朕。岳飛每次班師回朝,趙構都設工作宴款待。趙構知道岳飛愛喝酒,就吩咐把五十年窖藏的茅臺開啟兩瓶。酒過三巡,岳飛就有點慷慨激昂了,他對趙構提起了接班人的事,趙構也喝了不少,一聽就震怒了,岳飛,你太放肆了。朕的接班人自然有朕操心,或者是丞相們操心,你一個武將敢在我跟前提接班人,你是笑我趙構無子,還是看我趙構無能不會選接班人?你不想姓岳了,想改姓曹吧?把我當漢獻帝了吧?

沒過多久,岳飛在駐地再一次向趙構上書,陳述接班人的必要性。如果說岳飛第一次提接班人問題是喝高了,第二次提就是存心故意,處心積慮了,在趙構看來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看起來岳飛是翅膀長硬了,野心勃勃了,磨刀霍霍了,危險迫在眉睫了。

可是赤膽忠心的岳飛顧不了那麼多,也沒有長那麼多心眼,不懂什麼韜光養晦,不會"勉從虎穴暫棲身"。

趙構看岳飛一而再再而三插手朝政,覺得不能在等閒視之,於是就找秦檜喊來,商量這事。嫉賢妒能的秦檜肯定不會為岳飛說好話,也不敢這樣做,誰也不會引火燒身。所以,岳飛就悲劇了。

岳飛悲劇後,趙構走到岳飛靈位前。說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話:岳飛,朕告訴你,皇帝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朕要提高百倍警惕才能保住江山,把一切扼殺在萌芽裡,未雨綢繆。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自古以來君王都是這樣做的。朕知道你是忠臣,知道對不住你,今生不能彌補了,來生做我臣子再說。

來生?如果有來生,岳飛還會做趙構的臣子嗎?


歷來現實


趙構最本質的特徵,一是無能,不自信; 二是把獨裁統治權利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 三是陰狠。有這三點,必然是對外屈膝,對內兇殘。蔣介石正是同一類人。以趙看蔣,以蔣觀趙,結論一目瞭然。

趙構本人孔武有力。但被捉到金國時,目睹了金人的兇殘,早已心膽俱裂。僥倖逃脫後,自忖絕非金人對手。而岳家軍竟能大破金軍,覺得這才是最大的潛在威脅啊。

所以老趙的意思是: 岳飛啊,並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誤會了你,但你還是得死。因為你有能力有威信,如果黃袍加身的橋段再次上演,朕該怎麼辦吶?所以朕要排除這種可能性。

至於外敵,能抗就抗,抗不住可以卑辭厚幣(李清照《上詩》: “卑辭幣益厚!”),搜刮民間、宮中金銀交歲貢,朕真有這種堅忍精神,能夠減膳節用,割肉飼虎。

蔣介石本質上與趙構完全是同一類人,所以行為上也很類同。對比一下蔣介石的行為,自能加深對趙構的瞭解。反之亦然。











樂見花


宋朝歷史就是一部昏君的歷史

陳橋兵變換龍庭(趙匡胤)

燭光斧影手足情(趙光義)

澶淵之盟稱兄弟(趙恆)

靖康奇恥全搞定(趙佶父子)

……

宋朝皇帝報應不爽。

公元960年,趙匡胤叛周發動陳橋兵變改周為宋。

再就是燭光斧影兄終弟及,趙光義弄了金匱之盟。然後趙二哥為了皇位殺掉趙延美和侄子。

軟蛋趙恆和遼簽約《澶淵之盟》給人家送錢。

趙佶父子和歌妓李師師鑽地洞幽會,敗壞朝綱。″靖康之恥"讓趙佶父子及後宮三千全部當了俘虜。

抗金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結果讓傻逼趙構和幫兇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你們看宋朝皇帝為老百姓做了些什麼?

有專家說宋朝統一了中原,結束了五代軍閥割據。那遼金蒙古又算什麼?

有人說宋朝經濟發達,老百姓安居樂業。那同一時期遼金蒙古一次次發動侵略戰爭,搞得中原老百姓妻離子散,他們為了躲避戰亂,背井離鄉。

如此民不聊生還要粉飾太平麼?

說什麼宋朝經濟發達,世界首屈一指。但老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人們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害怕哪一天遼兵或是金兵南侵。

趙佶父子連自已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一個如此窩囊的宋朝還值得贊稱麼?

趙構擁有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等人棄之不用。殺岳飛以求和,讓忠臣死不瞑目,讓良將寒心。

如果君臣團結,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殲滅金兵。或許也就沒有成吉思汗什麼事。

整頓軍備或許就沒有後來的崖山之戰?或許也就沒有忽必烈什麼事了?

哎,歷史不容假設,昏君誤國!

讓趙構的:

非卿不忠,非聯不明。

這樣欺世盜的昏君見鬼去吧!

歷史不辯不明,我是@汾陽傳奇站在歷史前沿為您挖掘真實的歷史,歡迎斧正。


汾陽傳奇網


趙構想要表達的全部意思已經濃縮到“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兩句話中。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明白趙構內心其實知道岳飛是一位忠臣,趙構非常清楚岳飛想要報效國家的情感。岳飛並不是死於權力之爭,岳飛只是一意孤行,會錯了皇帝的意,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那麼岳飛究竟犯了哪些錯誤以至身死,趙構不得不殺之呢?

一:岳飛沒有看清南宋朝廷的實力。



那時的南宋剛剛建立,從千里外的開封南逃到臨安,陣營還未穩固,力量還未整頓完全。這個時期的南宋勉強只能自保,打敗金國只能是妄想。雖然岳飛和他的岳家軍在保衛南宋朝廷、抗擊入侵的金國軍隊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卓越功勳。但是岳飛卻想一鼓作氣拿下舊都,收復中原。雖然此舉未免可行,但是岳飛終究沒有考慮到長遠之計。岳飛沒有想過,如果收復了中原,金人再次入侵,南宋朝廷該怎麼辦?難道得再次逃亡嗎?況且岳飛的北伐是南宋集結了幾乎全部的力量下才得以出征,岳飛一但失敗中計,南宋朝廷用什麼力量來抵擋,南宋朝廷以及趙構將何去何從?

二:岳飛沒有意識到南宋朝廷的主和心態。



上述情況是在岳飛如果可以得到大環境支持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局面。但是南宋朝廷的主流政治意識根本就不支持岳飛。南宋的那些官員無不是些偏安一隅的無能懦弱之輩。一群沒有朝氣,只求能夠渾渾噩噩地多活一天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官員,根本就不能理解報國心切的岳飛。他們以秦儈為首,不斷對皇帝趙構溜鬚拍馬,拒絕北伐,生怕岳飛將自己安穩但沒有尊嚴的生活破壞。在他們心中,不隨波逐流的岳飛帶來的威脅甚至強過燒殺搶掠的金人鐵騎。岳飛沒有認清這些人的真實面目,不斷被中傷,被排擠,被抵制。

三:岳飛沒有認識到當權皇帝趙構的真實欲求。



自“靖康之恥”,宋欽宗、宋徽宗兩位皇帝被擄走以來,宋朝人無不想血洗恥辱,接回兩位皇帝。在千千萬萬的宋人中,唯一不想實現這個願望的,只有宋高宗趙構。趙構為了穩定政治局勢,坐穩自己的皇位,不斷和金人周旋,打打談談,無非不是在拖延時間。岳飛沒有意識到趙構的真實意圖,率軍北征的時候,幾乎幾次接近實現收復失地,接回皇帝的目標。


趙構既不想和金人和談,在史書中留下一個洗不掉的汙點,又不想真正靠武力接回前皇帝,然後自己面臨著下臺的風險。趙構只好借秦儈等和談派奸臣的手除掉岳飛,以解決自己的煩惱,坐穩皇位。



當然,趙構說這句話其實也有為自己開脫的嫌疑,趙構之意也在委婉的表達自己也是迫於無奈才對岳飛動的手。但是開脫歸開脫,理解歸理解,解釋歸解釋。一代忠臣岳飛終究枉死於趙構之手。南宋自覆滅也沒有實現收復中原的夙願。最終的結局便是趙構譭譽參半,秦儈被人唾棄,岳飛得到了萬世景仰。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