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悬疑《无人生还》


有一部小说,看着恐惧。不看,又想知道:

几个各个领域的精英,个个不傻,先后被杀。

凶手到底是谁?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欲罢不能,说的就是《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发行时书名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为Ten Little Indians),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39年。

悬疑小说有很多,情节大多老套,无非就是猜疑,报应和惩罚。但阿加莎·克里斯蒂却开创了孤岛杀人、童谣杀人模式的故事,悬疑感满分。

一 故事梗概: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无人生还》讲的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走马行船三分险,飘洋过海难上难。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罗杰斯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

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餐桌上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谁是凶手呢?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

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二 带罪之人,聚在一起:等船返航等来殒命。

印第安岛:传言是一个叫欧文的财主买下了这个岛。对这个神秘的小岛,报纸和舆论还炒的沸沸扬扬。它离岸很远,需要坐船才能到达。

法官:退休老法官沃格雷夫,收到老友来信,受邀请去岛上赴宴。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女教师:克莱索恩,年轻的女老师,收到来信聘请到岛上做欧文先生的暑假兼职秘书。

队长:退伍军人,隆巴德,收到来信重金邀请去岛上,帮忙处理棘手的场合。

老女人:布伦特,65岁,愤世嫉俗的信教徒。被邀请到岛上免费度过这个暑假。

将军:麦克阿瑟,退伍的老将军,部队的老同事来信邀请岛上叙旧。

医生:阿姆斯特朗,外科医生,受邀到岛上为欧文先生看病。

帅哥:安东尼·马斯顿,纨绔子弟,喜好飙车与美女,受欧文邀请到岛上去参加派对。

侦探:退休的警官,布洛尔(戴维斯),受欧文雇佣,冒充军人去岛上赴宴,并监视其他人。

男管家和他的妻子:罗杰斯夫妇,提前被欧文通过信件聘用,到岛上来准备几个人的宴会。他也没有见过欧文先生。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这首古老的英国童谣是贯穿小说的线索。

既然有童谣,很显然,这就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谋杀。孤岛,无人来,凶手必在其中。明知道独处会死,为什么不都聚在一起,这样等船来不就 行了吗?

那么,大家聚在厅堂,三三两两结伴,不就让凶手无空子可钻了吗?

这是一群心理素质极强的戴罪之人。法律有漏洞,犯错的人,要么戴罪立功,痛改前非,改头换面,金盆洗手。要么就换一种死法。比如这种孤岛杀人。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三 受邀客人先后赴死:凶手是谁?


整个案件的凶手就是:退休老法官沃格雷夫!

退休后的法官设计了这次“巧妙”的谋杀,来惩罚他认为的罪恶,处决这些法律无法发挥作用的案件。登上岛的这几个人的案件,都是法官私下了解到的。

此外,法官自己患了绝症,他知道死亡的时候到了。

法官利用欧文的名义,把其他9个人骗上岛,自己也一同上岛。他决定安排罪恶轻的人先死,无须经历之后的折磨和恐惧。

法官在唱片机播放完大家的罪行后,将随身携带的氰化钾放到了马斯顿的杯子里,杀害了他。

同时,在控诉的过程中,法官观察了多人的面部表情,根据自己的法庭经验,他确认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趁大家混乱之时,法官把过量的安眠药放到了白兰地里,害死了管家罗杰斯夫人。

之后法官又杀死了麦克阿瑟将军和罗杰斯,并趁乱遛进队长隆巴德的房间,偷走了他的手枪。

第二天,法官还是用毒药害死了老女人。在之后的彻底搜查中,法官把手枪藏在了一堆罐头下面,而且他的毒药已经用完了。

最关键的一步到来了。法官成功地说服了阿姆斯特朗医生,让法官假死,从而使“凶手”乱了手脚,然后当大家都认为法官死了后,可以暗中调查“凶手”。

医生相信了法官的话。法官与医生合作,装作中枪死亡。然后把医生偷偷约到海边后来,法官又在悬崖边将医生杀害,推下悬崖。

大家以为法官死了。法官想剩下的两个人就不用他动手,就可以看着他们互相残杀了。

当大家把法官的“尸体”抬到房间里后,就没有人来看过他,他也就得以暗中行动,继续在“死后”杀人了。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当看到仅剩的女教师把队长隆巴德打死后,法官的计划基本成功了。最后,女教师也如预期的一样,迫于恐惧和内疚而悬梁自尽。之后,法官把女教师上吊的椅子挪开,摆好。

然后,法官捡回那把手枪,自杀了。

是的,《无人生还》这部小说里的凶手就是是第六个“死”的法官。

小结: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人物按死去顺序排列:

吸毒飙车男 飙车杀人 ,红酒毒死;

女仆, 算是管家帮凶, 睡梦中死去;

将军 ,杀了跟妻子有私情的下属, 坐在外面被杀了;

管家, 杀害女主人, 内脏被挖出来在厨房死去;

毒舌老修女, 杀了自己的养女 被蜜蜂蛰死;

医生 ,醉酒手术,害死了病人克里斯, 死在坑里 满头绿色海藻;

警探, 作假证害死兰道, 被狗熊刀子扎死;

隆巴德 ,为了钻石,饿死了东非某部落21人;

演员是一个诚实的大帅逼 ,被维拉开枪杀死;

维拉 杀了自己的家庭学生,死不悔改 ,上吊自杀;

法官低音炮 最终boss 假死 实际最后开枪自杀。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确实有一部分屈死鬼。更多的是心存侥幸的作恶者。

法律有漏洞,法律在与时俱进,在逐步完善中。一些作恶人可能会钻法律的空子,在法律的边缘作恶多端,但总有一些像沃各雷夫那样的正义者来惩罚你。

那么,这几个莫名其妙地被死的人中,有没有一个屈死鬼呢?

有一个。

四 雇佣兵最悲剧

菲利普·隆巴德曾是雇佣兵队长,他做事果断,不夹杂一丝犹豫,但是这种性格更接近于冷血。

在一次任务中,他和东非部落二十一名成员被困雨林,在森林中迷路。情急之下,他竟偷走成员所有粮食,只与一两人一起带走了全部粮食,留下剩余的二十一个东非部落土人活活饿死。事后菲利普声称这是人的求生本能。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遮掩与愧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唐诗: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这里的情感很矛盾。如果均分粮食,那些成员会死吗?

我们的早期革命者在长征路上给出了答案: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那么,隆巴德死有余辜。


五 敬佩阿加莎之逻辑缜密。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设置了不少隐喻。一开篇,她就在悬念丛生的信件中加入了别墅主人U·N·0这个极富隐喻的署名。正如小说主角在质疑主人身份时所讨论的那样,U·N·0是个极富于基督教意味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看似恶作剧的凶杀案在暗讽现实生活中无辜者受冤、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审判内涵。

《无人生还》不同于传统单一的线性历时叙述,而是以空间或人物为中心的共时叙述。故事情节也更生动曲折,迭宕起伏。又如十个小兵的童谣、十个小瓷人预示着凶手的谋杀计划和谋杀过程;布伦特阅读的圣经字段:“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被自己暗设的罗网缠住。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的所作缠住了。恶人都必须归到阴间”,既蕴含着凶手申张正义的意图,又使故事前后呼应,也就打通了文本各章节的脉络。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六 小结:

也曾看过黑白影片,都没有小说好看。书中的悬疑和紧张感是演员表演不出来的。

文字给想象增添了血肉。我看到了那十个各怀心思的客人同路登船,在岛上相互猜忌、互相残杀,我看到了恐惧和愧疚扯开了每一个人的面具,露出了他们丑陋不堪的灵魂。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被死亡的阴影压得无法喘息时,那些最原始的人性显露无余,不再受道德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或自私或残忍,或贪婪或焦躁,以为能凭自己的小聪明,躲过正义的制裁。他们的心里,唯独缺少了一点畏惧,缺少了一种信仰。“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受限于法律,不依附于政治,它大过每一个个体,高于整个社会。而它所做的就是惩恶扬善,让所有的善举都得到嘉奖,让所有的罪恶都受到制裁。”


烧脑悬疑《无人生还》|孤岛杀人,谁是凶手?

为了行使正义审判而存在的荒岛,最终无人生还,就连整个闹剧的编撰者也为自己判了死刑。

别墅古堡谋杀案的故事模型有它的高明之处:这个封闭案发场所的设定常常十分周全。地处偏僻、大雪封山、四面环水,电话不通,等等。

但也存在着致命败着:第一个受害者出现之后,明知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一致接受的最佳应对之策竟然是各回各屋,锁紧房门?力量分散的结果,自然导致下个受害者的接踵而至。

这个故事还有个硬伤,就是这些人还有良心,还知道自责。并且心理服弱,要是换几个脸皮厚,心理强大的结局就不一样了。

只因一着错,满盘都是空。花花世界,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