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輪胎廠:“千萬財團”企業如何“煉成”

安徽輪胎廠:“千萬財團”企業如何“煉成”

○上世紀50年代末安徽橡膠輪胎廠工人在工作

安徽轮胎厂:“千万财团”企业如何“炼成”

○安徽橡膠輪胎廠獎狀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安徽輪胎廠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68億元,實現利稅1.75億元,產品行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38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安徽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千萬財團”之一,更是國家在安徽唯一生產輪胎的定點企業。

“不一樣”的安徽輪胎廠

解放初期的1957年,在合肥市蚌埠路三里街有一家生產橡膠產品的小企業,叫安徽省交通廳合肥橡膠廠。當時的安徽汽車製造業剛剛起步,為配套生產輪胎,有關部門決定將安徽省交通廳合肥橡膠廠更名為安徽橡膠輪胎廠,專業生產輪胎。1957年10月安徽橡膠輪胎廠成立。即為安徽輪胎廠前身。

因為是建廠初期,設備簡陋,機械化程度低,所以雖然1958年安徽橡膠輪胎廠正式投產了,主要生產拖拉機、汽車外胎。但產量並不高,有數據表明,從1958年到1966年累計生產汽車、拖拉機專用輪胎5萬餘套。

和大部分企業一樣,文化大革命初期,安徽輪胎廠的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但和大部分企業又不大一樣,安徽輪胎廠在文革期間並沒有停產,而且還連續進行了幾次規模較大的技術改造和擴建,產量、質量均有大幅度提高。

檔案是這樣記載的:1969年,安徽橡膠輪胎廠更名為安徽輪胎廠,並被納入重點技術改造單位,由國家撥款225萬元擴建廠房、添置設備,到1974年,全廠建成煉膠、成型、硫化、翻胎、動力、機修6大車間,主要生產設備達124臺(套),輪胎生產的五大工藝設備基本齊全,動力機械總能力達到2984千瓦,汽車輪胎成為企業生產的主導產品。

“千萬財團”企業之一

改革開放後,安徽輪胎廠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在1983年前後,這個廠又進行兩次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累計使用資金近3000萬元,並從日本、美國和西德引進上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和檢測設備,使得生產能力由1975年的年產量20萬套汽、拖輪胎規模,提高到年產汽、拖輪胎50萬套,手推車胎100萬套,自行車胎80萬套等。

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合肥市為發展壯大工業經濟,一直在努力為企業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不但完善了廠長負責制和股份制、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試點工作,而且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企業的經營方式、領導體制、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開拓了搞活企業的新思路,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通過這一系列改革,一批中小企業開始借力發展,脫穎而出。安徽輪胎廠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以1985年的數據為例,這一年安徽輪胎廠的主導產品就有載重汽車胎、輕型載重汽車胎、工程車胎、農用車胎、摩托車胎、手推力胎等共6大類近60個品種。其中載重汽車胎和輕型載重汽車胎被國家化學工業部評定為B級產品;當年總產輪胎38萬套,完成產值逾億元,實現利稅3110餘萬元,上繳利稅2161萬元,成為當時安徽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千萬財團”之一。並且是國家在安徽省暨合肥市唯一生產輪胎的定點企業。

除此之外,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安徽輪胎廠就上了當時先進的子午胎項目。這不僅在安徽,在全國也是較早的,引起了多方關注。

“子午線輪胎是胎體簾線按子午線方向排列,有簾線周向排列或接近周向排列的緩衝層緊緊箍在胎體上的一種新型輪胎。按照胎體和帶束層所用簾線材料不同,子午線輪胎可分為三種:全鋼絲子午線輪胎、半鋼絲子午線輪胎和全纖維子午線輪胎。”安徽輪胎廠老工人戴慶普解釋說。“子午線輪胎因結構科學合理,使受力改善,比普通輪胎多了許多優良的性能。當年準備上這個項目時,全廠職工積極性都很高,可以說是群情振奮吧。”

據戴老介紹,首先是使用壽命長,子午線輪胎胎面耐磨性強,且耐刺扎,不易爆胎,行駛里程可比普通斜線輪胎多30%;其次是滾動阻力小,耗油低,滾動阻力比普通斜線胎小15%-20%,滑行距離多25%左右,因此,使用子午線輪胎不但可提高汽車的行駛速度,還可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第三是承載能力大,子午線輪胎比普通斜線輪胎承載能力高10%以上,如果說一個國產子午線輪胎的承載能力為1800kg的話,那麼同類型普通輪胎的承載能力僅為1500kg。最後是減震性能好。因子午線胎體使汽車挾順性得到改善,所以乘坐舒適,同時也降低了車輛受衝擊損壞的可能性,有助於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

數據是最好的說明。據記載,安徽輪胎廠自1958年建成投產至1985年底,累計生產汽車、拖拉機專用輪胎201.57萬套,手推車胎542.4萬套,自行車胎209.51萬套。產品行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38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產品通過國家級質量鑑定;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68億元,實現利稅1.75億元。從這當中不難看出安徽輪胎廠的紅火。

中外合資後的發展

1993年7月,根據當時企業的發展需要,有關部門促成了安徽輪胎廠與新加坡佳通集團投資公司簽訂合資興辦佳安輪胎有限公司(後改為安徽佳通輪胎有限公司),2200多名職工整建制進入合資公司。這也是當時安徽省工業領域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從此後安徽輪胎廠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為合肥市的經濟發展做著貢獻。

合資後的安徽輪胎廠也的確發生著變化。這一點從職工工資平均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長就可看出。1996年職工月平均工資達到800元,1998年更達到1400元,那時這個在全市算是比較高的收入了。“當時不少人都羨慕我們呢。”安徽輪胎廠的一些老工人說。

而據瞭解,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安徽佳通輪胎有限公司也成了佳通集團在中國設立最大的一家輪胎製造型企業。近兩年,安徽佳通更是以每年約3億元的投資來對設備進行自動化、信息化改造升級。位於安徽佳通的研發中心也是目前其集團內最大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擁有高素質的研發員工達700餘人,擁有完備的輪胎室內和室外檢測設備。而且,該研發中心還擁有三大自主研發的產品開發平臺,截至目前已經相繼開發出了輪胎瞬態動力學分析、噪聲分析、振動分析、溫度場分析以及溫度相關的材料力學性能分析等技術,完全具備與整車廠進行項目同步開發的能力。

當然,在產品生產方面,佳通輪胎同樣碩果累累。目前,佳通輪胎新開發了包括全鋼子午胎、半鋼子午胎等領域在內的數百個規格品種,“未來,安徽佳通將通過大力發展,努力成為輪胎行業的引領者,率先實現輪胎工業4.0的目標。”對於這樣的遠景,相信每一位原安徽輪胎廠的老職工都為之自豪。

□程堂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