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尋找消失了半個世紀的“24道拐”

一,消失的“24道拐”

2001年年底,中央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計劃拍攝一部反映滇緬公路歷史的紀錄片,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再次成為疑點。這就是連接滇緬公路的重要節點“24道拐盤山公路”的黑白照片。從某種意義上說,“24道拐”可以說是中國抗戰的一個標誌。從二戰以來,“24道拐”這張照片被國內外媒體反覆無數次地登載,而且無論傳媒或專家都表明這裡是滇緬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直到今天,在介紹滇緬公路甚至介紹雲南的書報雜誌上,或者使用“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為索引在網站上査找,都能看到這張黑白老照片。但半個多世紀來,這條路彷彿失蹤了似的,沒有人確切知道它在哪裡。

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尋找消失了半個世紀的“24道拐”

歷史老照片“24道拐”

二,雲南電視臺拍攝組尋找未果

時間推回到199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雲南電視臺計劃拍攝一部滇緬公路的紀錄片。攝製組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和交通廳史志辦的人員,在雲南省內外拜訪了無數可能知道此路的人,包括作家、老軍人、老司機、老飛行員等,試圖沿著滇緬公路老路尋找這張老照片的拍攝地點。然而,攝製組在滇緬公路老路上奔跑幾個來回,始終沒有發現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

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尋找消失了半個世紀的“24道拐”

24道拐,第一拐

三,雲南學者破譯“24道拐”

直到2002年初,一則新聞消息報道震驚了世界。許多媒體報道“雲南學者破譯24道拐”,說雲南學者戈叔亞經歷10年苦尋,找到了真正的“24道拐”。

雲南“二戰”研究學者戈叔亞開始滇西抗戰的研究以來,一直在尋找這張老照片上的公路。他査找的大約20種書報雜誌和中外文網站,都明確地說這段路在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甚至雲南保山歷史博物館和騰衝的國殤墓園還將這張老照片放得很大,並註明“在我縣境內”。他也曾經和各界朋友以及中美日老兵、學者沿著滇緬公路考察無數次都沒有找到。戈叔亞走遍了整個滇緬公路全線,包括184公里的緬甸路段,依然沒找到與老照片相同或者類似的路。2001年10月,戈叔亞拜訪的日本老兵和學者大都說“24道拐”是在滇緬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由森山康平編輯的介紹滇緬作戰權威的寫真集《太平洋戰爭寫真》,刊登過這張老照片,書中意味深長地寫到“在前往困惑於物資不足的重慶的途中,正在通過中國安南附近惡名昭著的“21道拐”險路的美陸軍輸送部隊的卡車。它位於新設的利多滇緬公路的前端”。由此戈叔亞判斷“24道拐公路”有可能是在貴州。

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尋找消失了半個世紀的“24道拐”

24道拐,第11拐

於是戈叔亞決定到貴州走一趟。他在貴州的長途客車站向掛著“安順一晴隆一盤縣”牌子的客車的老司機打聽,結果非常簡單,大多數人都明白地告訴他這地方就在晴隆縣。2002年初,戈叔亞終於在貴州省晴隆縣找到了“24道拐”。當他歷盡艱辛爬上晴隆山山頂,親眼看見這個聞名於世界的“24道拐”,它與60年前一模一樣。緊接著,他發現這裡不僅讓人心跳,還令人頭暈目眩,因為要完全看到完整的“24道拐”,就必須站到距離峭壁邊緣不到30釐米的地方,再往前就是萬丈深淵,風吹得腳下的石頭都在搖晃。他的心不禁一顫,這才感到當年拍攝這張老照片的記者是多麼的不容易。

一幅滇緬公路上的老照片,尋找消失了半個世紀的“24道拐”

戈叔亞找到真正的24道拐

四,“24道拐”建設始末

“24道拐”公路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927年,以賈善祥為首的公路勘測隊,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政局局長馬明亮(字懷衝)之命,來到晴隆山間勘探。1935年由工程師周嶽生領隊,多次勘測設計。同年,由民國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正式動工,1936年竣工,成為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處。“24道拐”彎道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1道拐與山頂第24道拐之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路坡的傾角約60度左右,乘小汽車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約需8分鐘,由上至下約6分鐘。它由12個“之”字形的彎道構成,擇“之”中而破,便形成24個弧形拐彎。由關口向下俯視,“24道拐”公路彷彿遊蛇下山,欲飲山谷之清泉,從關下往上仰視,“24道拐”公路猶如巨龍盤山,高聳入雲端。抗日戰爭時期為修築滇黔公路的“24道拐”,在抗戰期間承載了無數軍用物資運輸,為二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