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每年都有些亲人彼此不再走动,咋回事?

新大风歌


这种现象的确在乡村上演!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走南闯北,奔西浪东,演绎打工生涯弄波故事,忙于工作,苦于生计,因此亲情淡忘了,走动少了,过节一票难求,家也难回,川军在外,几年不回家的不在少数。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微信的普及,日常沟通的方式连电话也少打了,亲朋好友结婚,做寿,升学宴,许多人因路遥车费贵,或者工作繁忙不准假,所以只能微信发个红包,附上几句祝福语,而有人专门为请客建个微信群,难得个个发,人人转。

所以,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而农村人算穷了,走动少了,断了联络。。。。。。


嘉陵飞龙


老人常说,亲戚就是越走越亲。记忆中,走亲戚的确是长辈们一年之中的大事,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无论是囊中羞涩还是工作繁忙,他们都不会耽误走亲戚。而关于走亲戚的一些情节,则布满了很多80后儿时的记忆。

可是,最近这些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亲戚之间的走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了,甚至出现了“断交”的情况。不要说平日里的小节日,就算是过春节也有一些亲戚不再走动了。对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随着空间距离的增长,人和之间的生活圈子变了。

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增长,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而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的孩子长大后都想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闯荡一番,渐渐地,在大城市有了工作,有了谋生之所,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或许前些年还会回老家看看,渐渐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也渐渐生疏了,那些曾经的爱好也淡忘了,他还在讲着田里的收成,你却在想着手头的工作。他不能理解你还房贷的压力,你也不想知道他口中的乡村秘事。长大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发生了变化,人生的重心发生了改变,自然容易舍弃一些自认为不太重要的东西。



二,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亲戚之间的纽带少了。

亲戚和亲戚之间,往往都有一个纽带链接。通常情况下,三代以内还有可能互相走动联系,如果这个纽带本就不太牢固,三代以内都有可能不再走动了。例如我有一个大姨(年龄比我母亲大20来岁),她和我母亲的感情很好,两家也一直走动,后来这个大姨死了,我们继续和大姨家的子女走动,不过,双方好像都感到有些不一样了。虽然目前我们逢年过节还有走动,但和之前的感觉已经不同了。由于所居住的地方距离较远,而且后辈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在学习工作等事情上基本没有交集,这种走亲戚已经慢慢变成了负担。最终,大家约定只在几个大的节日聚一聚,走动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回老家走亲戚往往是因为那里还有一个让你无比牵挂的老人,一旦这个老人逝去,基本上就失去了动力。

三,忙是借口也是事实,有时候真的太忙了。

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无论是在农村生活还是在大城市生活,当下年轻一辈的生活节奏都比之前快了很多。

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一呆就是一整年,平日里亲戚之间的走动自然也就没有了。过年好不容易回来了,只能挑几个关系很近的亲戚走动一下,如果还像以前把所有亲戚都走遍,不但经济上不允许,时间上也够呛。农村走亲戚还很讲究日子,年节时期,打工在外一年了,真心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事情上面。于是,有些关系不太近的,互相之间也达成了默契,不再走动了。



拿我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来讲,过年那几天,他只有十多天假期,路上就得浪费两天。回家后马不停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都得照顾到。还有老婆那边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一样也不能少。讲真,我作为旁观者都替他感到很累,他自己甚至都有些害怕回来过节了。后来,他只能减少了和一些关系不太近的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了。

四,在追求物质上我们走得太远,往往忽略了一些情感。

这个因素很客观,也很无奈。物欲横流中,我们想要守住初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便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记得去找寻曾经的情感,到头来却发现对方早已忘记了你的存在。

就算是在同一个村子里,亲戚之间经济差距大了也会自动选择剥离,毕竟,人心很难保持绝对的平衡。最终,也不知道是金钱至上造就了感情淡漠,还是感情淡漠造就了金钱至上。细想之下,我们在生活面前获得了很多,也丢掉了很多,有些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有些则是身不由己。



话说回来了,这是农村,即便是在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走动更多的也不再是靠感情维系了。那冰冷的钢筋水泥和封闭空间在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信任。

虽然不愿意看到,但这种亲戚之间“断交”的事情恐怕还会继续上演。


夜雨如书


我是70后,我也来说说我家的亲戚现状。从我爸那里得知,爷爷辈就有弟兄五个,但因为当时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成婚的只有二爷爷和我爷爷,大爷爷和五爷爷早逝,四爷爷出家做了和尚,死的时候是坐在坛子里被安葬的。

我爷爷生了三女二儿,依次是大姑妈、大伯、二姑妈、小姑妈、我爸。这里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因为大姑妈生我表姐的时候难产死了,恰好我大伯和大妈离了婚,我爷爷就做主,把这个大妈又嫁给了我那位大姑父。

我爸和我大伯相差21岁,也就是说我爸还没出生,我大伯就已经成家了。所以我堂哥是和我爸同年生的,都说同龄叔侄当弟兄,我爸和我堂哥真就像兄弟一样,一同上班一同喝酒,可就在2001年,年仅57岁的堂哥就出车祸离开我们了。

因为六、七十年代是生育高峰,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不例外:大伯家三儿二女,大姑妈家一个女儿,二姑妈家二儿一女,三姑妈家三儿一女,我家三女一儿。中国那时的人口真是井喷式增长,据此我常对同龄人说,我们这代老了中国人口就老了一大半,我们这代人不在了,中国人口就降下来了。

按我们这边礼节上来说,一般父辈的亲戚是必认的,堂辈可认不可认,表兄妹一般都不认。但现在社会不一样了,只要家里办事,认识没几天的朋友和同事都会上个人情,更不要说那些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旅游的同学朋友了。所以说现在亲戚已经不是传通意义上的亲戚,更多的象是朋友一样,玩得好就多玩,玩得不好就少玩。很多亲戚也不是说是有意疏远的,就是时间、空间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很难见上面,但真要是见上面了,心里还是会不亦乐乎的。

说到现在人情冷淡,多半还是因为生活节奏的问题,是个普通家庭,都会面临着上班挣钱、回家教育孩子的事。根本有的连父母都顾不上,更别说亲戚了。

拿我们家来说,我们姐弟四个,下面共有六个孩子。现在读书的读书,工作的工作,还不在一个地方,一个月能见到一个孩子就不错了,全部聚在一起一般也就是过年才会有。但我还是相信她们以后无论相距多远,都不会失去联系,因为我们真的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像我们姐弟四个一样,没有多余的客套,但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知道对方想要干什么。

所以我总结一句,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都是需要经营的。你心中有我,我心中自然有你,无论时间,无论地点。


蓝云之南


从表象上看,农村亲戚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每年都有些亲戚彼此不再走动,是因为大伙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忙生意,忙赚钱,忙外出,无暇顾及。

但从实质上分析,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和家庭结构剧变,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情”的深刻影响。

之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让越来越多家庭的走向经济独立、处事独立,对往日较为在意的互相帮衬之亲戚关系失去了更多的依赖基础。

经济独立、处事独立,意味着不需要更多的亲戚来互相调剂帮忙,如今孩子当公务员需要考试,子女就业需要公开择优录取,这些社会文明进步、也让昔日求亲戚拖关系的做法没有了用武之地。

之二,既省时间又省精力的手机发红包和网络拜年等互联网+生活方式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亲戚间的走动。

对农村新一代年轻人而言,来个时髦的网上拜年,网上发压岁钱,网络视频问候,很多昔日需要来回走动的亲戚关系,就在弹指间轻易被替代了,亲戚间的人情走动怎能不越来越少?

之三,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对农村家庭结构改变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独生子女(夫妻)各自哥哥、姐姐、弟弟数量的相对减少,让千百年来由此形成的、数量可观的庞大亲戚体系,开始大踏步走向解体。

彼此之间的亲戚数量的客观减少,加上各自间经济独立、生活方式独立,综合因素的叠加效应,是造成农村亲戚“断交”现象越来越多、随处可见的重要原因。

你说是不是呢?


霍小姐的八卦炉


来说说我家的亲戚吧,我爸爸在我还不到14就过世了,过世的原因是那天中午我奶奶家里请吃豆花,把我们住的近的叔佰和姑父都请了,就没叫我的爸爸,当时我奶奶是和我的么爸他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我奶奶还是很想叫我的爸爸去的,但是她当不了家,在自家里吃过午饭,我爸爸就生气去睡午觉,他每天都有睡午觉的习惯,可怎么也睡不着,就出去挖红署,那天的气侯很冷,我爸爸站在水田,又气又冷,没过多久就有人在叫我们说你爸爸晕倒了,我们赶紧送他去医院,可还是没抢救过来,短短的2个多小时,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医生说是心肌梗塞,是心情郁闷造成的,我们是5姐弟,当时我爸爸过世的时候我大姐才17岁,最小的弟弟才9岁,感觉天都踏了,后来我们几个就相依为命,做农活的时候,有些亲人还处处刁难我们。现在也是看见谁有钱,不要尊严的去巴结。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爸爸已经离开我们差不多40年了,真的好想他!


笙QAQ


用我的感受来谈谈农村亲戚“断交”现象吧!可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我有一个叔叔,因为父亲死得早,只剩母亲和我们三兄弟相依为命,父亲不在时,我正在上高中,二弟上技校,三弟在读初中,正是家里用钱的时候,因为父亲在时欠了叔叔2000元钱,死后就天天来逼债,当时的情况应该是他应该帮我家一把,共渡难关,他倒反来逼债。母亲当时也很坚强,到我们那里的信用社贷款后赔了他,母亲赔完钱后告诉我们,让我们三兄弟以后不要认这个叔叔了,我们非常赞赏母亲的观点,和叔叔老死不相往来,后来叔叔生病过逝了,我们全家也没有去。


我还有两个舅舅,大舅在外当老师,处人处事还算可以,但他做不了主,家里舅妈说了算,有一次我弟弟的小孩生病了,到省城医院看病,因为钱带少了,打电话给舅舅,让他带点过来,舅舅满口答应了,等到了下午舅舅匆匆忙忙的跑到了医院,编了好多借口说自己不方便,说白了是舅妈不同意,那件事后,我们也很少来往了。我还有个势利小舅,当初他穷困潦倒,天天来我家蹭饭,我们对他也很好,后来他做生意发家了就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很少听到他的消息。


古话有靠亲靠戚,不如拿条凳子来靠墙靠壁,打铁还得砧墩硬,靠谁还不如靠自己,亲戚又何妨不是。


农人李哥


父母在,兄弟姐妹还是兄弟姐妹,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变成了亲戚。亲兄弟姐妹的关系因为某种因素都会变得越来越淡,更别说亲戚之间。

我奶奶的侄子、侄女与我爸是老表关系,在我奶奶在世时,她的这些侄子、侄女每到逢年过节就会来看望她,还会时不时给我爸打电话,了解情况。我奶奶去世后,她的侄子、侄女再也没有和我们家走动过,双方家庭甚至一个电话都没有打过,基本上是断交的状态了。

亲戚关系其实也农村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亲戚关系的变化也是农村社会变化的反映。农村亲戚的“断交”受社会客观因素影响,也与人的主观因素分不开。

树枝越长越长,树枝与树枝之间、树枝与树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客观规律。人也要开枝散叶,后代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不可避免。“一辈亲,二辈淡,三辈四辈不管饭”,其实也就客观反映了这种关系疏远的变化。我爸和我姑是亲兄妹,他们之间关系是比较亲关系,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成家之后还能经常来往,有事没事还会打个电话聊聊天。

我和我姑的家孩子是老表,我们从小到大只是每年逢年过节能在一起聚一聚,平时也没什么联系,现在都是各自忙各自的,连见面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可以预想,以后我的孩子和我老表的孩子可能都不会认识。而且随着我奶奶的去世,我爸和我姑之间的联系也少了,他们之间缺少一个维系他们感情的“中介”,这也就像一棵树一样,树干没有了,树枝会四分五裂,众多树枝缺少一个共同的依附。

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大,适当的距离产生美,过远的距离可能产生“冷淡”。以前,我的七大姑八大姨居住地离我家不会超过二十里,现在他们理我的距离超过200公里。以前都在家里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后来随着外出务工热潮的兴起,他们一家一家的都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常年不回来。

常年在外,基本上和老家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一开始还会时不时的电话联系,一个月一次,后来变成一年一次,再到后来变成几年一次。我记得我奶奶去世时,我三表叔当时就没有回来,其实也不是怪他,因为一开始我爸也不准备通知他,因为毕竟十几年没有回来过,后来觉得不通知也不对劲,索性就通知了他,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回来。

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缺少共性,没有交集,会使人之间变得冷漠、有警惕心。其实亲戚之间“断交”现象的出现,人是主观因素。即使没有以上两种因素,亲戚与亲戚之间断交也是很常见的。我的同事与他小孩姨夫下棋,一不小心下出了矛盾,两家人不说话有二十年,而且再过二十年也不可能再说话。

亲戚之所以能够交往,一方面是因为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正常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如果没有交集,亲戚之间见面没有话说,日常生活也不需要来往,时间一长,必然要减少交往,最后就会不来往。

总之,农村亲戚之间“断交”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华哥的三农


现在不是城里人和农村亲戚断交,而是农村亲戚和城里人断交。我们过去总会认为城里人一旦离开农村就看不起自己家乡人,认为农村人是老坦,认为人家土。现在反过来是农村人瞧不上城里人。

为何农村亲戚瞧不上城里亲戚。现在农村发展了。不仅盖了大房子,还开了农家乐,有的好一些盖了楼房,开了民宿。这些大房子既宽敞又气派,大院子大房子,比城里的租房,买不起房子要强很多。这些早就进程工作的亲戚们再回到家乡,人家还怕你住到农家乐不给钱,白吃白喝,你以为自己城里来的,住着吃吃喝喝的,你住在这里不仅耽误人家挣钱,还要管你们吃喝,即便是亲戚也不欢迎你回来住了。

所以说,现在回农村并不是你门想象的那样,农村的变化很快,观念变化也快,尤其住房条件不好的城里人,你还瞧不上人家,现在人家开始瞧不上你啦。


guimu桂木


这个怎么说呢,我父母去世早,有4几个舅舅和一个姨,长辈们有事一个电话我们几姊妹都一起去,乡下人喜欢请客,我们一年都要去几次,每次去都是一两千,而我们却从没请过他们,这次我们侄女考上重点大学,请长辈们过来庆祝一下,一个舅舅送了两百,一家人来四个,中华香烟拿一包,舍得酒喝两大瓶,啤酒喝一箱,吃了午饭斗地主,输了没钱还倒借走300,大家说说这是个啥子世道😓


假能干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并不是今天才出现,只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这种趋势也有加快的趋势。

1、断交的亲属关系: 表兄妹、堂兄妹居多,或者更远一些的亲属,很多人说姑姑、阿姨、舅舅、叔叔、大伯之类的不走动了,其实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要么这些亲属逐渐老去或者逝去,不再当家做主,变成了他们的小辈,也就是表兄弟这些,随着他们成家立业,开始有了自己的直系亲属关系,爱人这边的、自己这边的直系,走动的肯定比表亲更勤,慢慢的,表亲,就疏远了。

2、断交的地域关系: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自然迁移加速,外地就业、定居、远嫁,都是正常不过,随着距离的变远,想走动都身不由己。

3、断交的时间关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亲戚走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春节7天假,很多人还要赶路花去2-3天,远一点的亲戚怎么走动的起来。

4、其它因素: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可能导致,比如贫富差距、琐事交恶等等。

总之,这个情况在我们的父辈身上也发生了,比如我父亲的表哥表弟,舅舅的儿子,成家后也基本没走动了,只是现在有加剧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