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还有历史


——由《张居正》想到的

好在,还有历史


熊召政著《张居正》四卷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日期停驻在2020年2月20日,这数字看起来多少有些特别,说到它的意义,则多半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是在这一天的下午,就着窗外阴沉的天气,我读完了一本书,触摸了一众灵魂,并因其中一个的身后遭遇而禁不住地痛哭流涕。

那肉身消散的时间距今已四百余年,那严肃却不古板、铁面却不乏柔情、满腹经纶却不孤芳自赏、识大体顾大局的一位实干家、改革家,就此以大写的形象屹立在我的心底,并且自此,他将永久屹立。

历史总归睿智,所以像张居正这样的,最终必然不会被忘却,而在这不被忘却的征程中,尤该感谢的,当属文学。

张居正的名字我在历史教科书上一定见过,不过也就简单的几笔带过,最多考点里多出几条名词解释,比如,“一条鞭法”,又比如“万历中兴”,余下种种,所知寥寥。

《张居正》一书占据我的书架已有一段时间,此书作者熊召政因它而获茅盾文学奖。庚子年春节,一场罕见的起于武汉的冠状病毒席卷全国,封门闭户的漫长隔离里,终于静下心来,打开了四卷本的第一卷——木兰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该书采取的是章回体的叙事手法,虽不新鲜,对历史小说而言,倒也切合,因为它能让读者在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比较容易地去提纲挈领,抓住主核。

在读《张居正》之前,有幸刚读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所以在《张居正》的阅读过程中,两书内容不时在脑海中相互交错、彼此印证。关于这两本书,金庸先生曾说:《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著作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历史最在意的,是真实;小说最擅长的,是虚构。而所谓的历史小说,立足点应该在哪里呢?关于这个,我比较欣赏金庸先生的观点,即,越接近真实、越接近事实,越能被称作优秀。想起我们一些有关历史的影视剧,胡编乱造,随意杜撰,弃历史真实于不顾,将本来严肃的历史弄成天马行空的笑话,这样的文艺作品,实在是对人力物力以及观众的时间等众多资源的无耻浪费。

艺术作品当然容许虚构,但虚构一定要建立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至于准确与严谨,更是坚决不能舍弃。推而言之,一切负责任的文艺作品,也都应该努力保证其严谨与准确,这犹如让你做一份庞杂的大型统计表,如果你有一处小细节因不准确而被人们发觉,那么关于你的整张表格,人们当然有理由问号。哪怕,其余的全都正确。

不够严谨、不够准确的问题在我们当下的文艺作品甚至日常生活中堪称泛滥,我们的好多艺术家,包括作家,常常,让自己的作品不立足于真正的现实、事实,而常常起于无根基无来由的道听途说;我们的一些公务人员,更是时常满嘴跑火车。例证很多,此处省略。

“实事求是”这个词已被喊滥了,可惜,却并没有被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上。人们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却是另一套。这现状让人遗憾。在唏嘘遗憾之际,突然遇到张居正这样一个实打实着实事求是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能不打心眼里钦敬。

摆在他面前的大明王朝,破烂摊一般。皇上只有十岁,国库空虚到京官的工资都没有着落,官员们贪的贪,混的混,使绊子的使绊子,新官上任的首辅张居正,该当如何?

人一定要有理想,有了理想,也就有了航向。张居正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是让大明王朝政治不再腐败、国库不再空虚、百姓不再穷苦、边防固若金汤……

张居正自小聪明,有“神童”美名。他不是没有过书生气的时候,但当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他首先抛掉的,正是身上那些所谓的书生气。

他审时度势,厘清思路,认清现实,重用循吏;他妥协周旋,为了能“留得青山在”,不惜任用自己所深恶痛绝的贪官;他施展政治智慧,对上处理好与李太后、皇上以及宦官冯保等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对下通过京察、考成法等工作,最终使“一条鞭法”得以在全国推广。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的旨在挽救明王朝的一系列改革,让那一时期的明王朝国库充实,以至有中兴气象,可惜改革才刚初见成效,张居正却不幸撒手人寰。

张居正的告别仪式是体面辉煌的,不过这辉煌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那位曾将张居正称为“先生”的万历皇帝,事实证明,有的是小肚鸡肠,缺的是深明大义;有的是平庸,少的是英明。张居正死后不久,这位皇帝就疯子般对这位实干的大臣进行了各种丧心病狂的清算和报复,先是将他多年来陆续颁赐给张居正的所有荣誉一概剥夺,随后是废弃张居正努力推行的各项改革,最后,更是下旨对张居正进行抄家,据说,他甚至还曾有过鞭尸的恶毒想法……

张居正不是完人,更非圣人,尤其在他任职后期经过“夺情”风波后,他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不时露头,喜欢奉承,对“不听话”的大臣也曾有过打击报复,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心里始终有苍生,有朝廷。他为官后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一直在努力着“为苍生谋幸福”,更一直殚精竭虑对朝廷。他不但肯干,而且能干、敢干,完全配称忠臣;朱翊均作为皇帝,小时了了,大则完全缺乏君王之胸襟和气度,只配以昏庸来形容。张居正死后不到十个月,他的家人就被多方折磨,饿死的饿死、发配的发配、充军的充军、贬斥的贬斥,张居正大儿张敬修被逼上吊前用血书写就的遗书,令人泪崩……

好在,还有历史。张居正离世那年58岁,在他死去58年后,他的冤案彻底得以平反,他最终以功臣的形象名留史册,而没了他的万历皇帝,频频敲响的,则是让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一声声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