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作為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向讀者敘述底層社會的小人物悲劇式命運的同時,還描繪了一幅殘酷且矛盾重重的現實生活畫面。這裡的“矛盾”指的是貴族階級與底層勞苦大眾之間的矛盾以及人物角色內心的矛盾。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在現實的打壓下,主人公於連呈現出複雜、矛盾、怪異的多樣化性格。雖說於連外表孱弱,像女孩子般弱不禁風,但他卻有著一顆生氣蓬勃的野心和不屈不撓的高傲靈魂。他不甘平庸,想如拿破崙那般,成為功蓋萬世的英雄。然而不論夢想多麼崇高,在現實面前,總是不堪一擊。

小說名稱“紅與黑”有如下含義:“紅”是當時法國軍服的顏色,代指像拿破崙一樣,為自由、民主而戰,與當時的保王黨相對立;“黑”是教會道袍的顏色,代指思想保守、被神學教義矇蔽的教會神職人員。成語有“談虎色變”,這些人卻談拿破崙色變。他們擁護保王黨的統治,與保王黨為一丘之貉。

於連,這位以拿破崙為榜樣,時時嚮往征戰沙場、建立功勳的底層小人物,卻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棄“紅”於不顧,毅然選擇了“黑”這條人生道路,不得不說是一種矛盾的選擇。但若是從於連的野心(名和利)來看,選擇後者似乎又合情合理。

可是,誰曾想到,這樣的選擇竟是一條不歸路,年紀輕輕便早早地沒了性命。二十三歲,本是充滿希望、像旭日一樣燦爛的年紀。於連卻在錯誤的選擇下,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性格和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於連命運走向的原因。

低微的出身和禁讀之書,造就了於連複雜怪異的性格。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性格,一半是從孃胎裡帶來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天性”;一半是環境造就的,即後天養成。二者相混合,便構成了一個人複雜的性格。

出身在木匠家庭的於連就有著複雜且怪異的性格。

1.自尊心和心靈的高貴,來自於後天養成,是貴族所沒有的,也是學不來的。

與貴族相比,於連的出身實乃卑微。雖然如此,他還要承受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以至於每天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或許是物極必反的緣故,自卑之餘,於連又有著極強的自尊心。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這種自尊心便是於連面對壓迫而無可奈何的反抗。

一位老軍醫在臨終前把幾十本書送給了於連,其中包括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和盧梭的《懺悔錄》。這些書堪稱於連的思想啟蒙老師。

從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裡,於連見識了一名戰士的華麗逆襲,懂得了何謂民主與自由;從盧梭的《懺悔錄》中,於連了解到了平等的定義及人格尊嚴。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得益於盧梭的《懺悔錄》,於連認識到與傭人共餐是一種恥辱,是有辱人格的行為。在得知被瑞那先生聘為家庭教師後,於連擔心將會和瑞那先生府上的傭人一起進餐。若如此,於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的。

與傭共食的羞惡心理,在於連並非與生俱來的;為了出人頭地,再難堪的事,他都肯做的。這種厭惡情緒,是讀盧梭的《懺悔錄》讀來的;他就是憑藉這本書,臆想著世界的千態萬狀。

作為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提倡民主,主張人生而平等。盧梭的《懺悔錄》,與其說是一種如書名所稱的“懺悔”,不如說是在遭遇困境和不公下,對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權利的吶喊。

文字的力量不容小覷。它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並深深紮根在你的腦海中,左右你的思想,支配你的行為。所以,盧梭的《懺悔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於連的思考方式和行為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於連不齒於與傭共食,也是造就他性情高傲的因素。

於連的高傲在他成為瑞那先生府上的家庭教師後,表露得尤為明顯。

例如,瑞那夫人見於連缺少衣物,便拿出私房錢令他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前提是不能告訴瑞那先生。於連過激的反應使瑞那夫人當即瞠目結舌。

“我固然微不足道,夫人,但我並不低三下四,”於連收住腳步,挺起胸膛,眼睛裡閃爍著怒火,“這一點,夫人有欠考慮,錢的來路,倘對瑞那先生有一絲隱瞞,那我這人連用人都不如了。”

高傲如他,完全沒有注意到瑞那夫人善意的初衷以及眼裡流露出的溫情。

2.愛情,是佔有,是職責,是野心的踐諾。

於連憎恨貴族。混跡在貴族圈的他,為了不把這種情緒表現得太顯眼,不得不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因此,對待瑞那夫人和拉穆爾小姐,起初於連並不是為了愛情而相愛。在於連看來,愛情是一名戰士的職責,是一種佔有的快樂,是對貴族的報復,是追逐野心過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

所以,在偷情之初,於連體會到的,不是愛情的歡愉和酣暢淋漓,而是強行佔有與履行職責的使命感。

這是於連性格里怪異的一面。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3.“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這句名言,到了哪裡,都永不過時。

懷有敵對情緒的同時,於連又有著一顆善良、富於同情的心。

瑞那夫人將小兒子斯丹尼的高燒不退,歸咎為上帝對她偷情的懲罰。愧疚不已的瑞那夫人想把自己的罪孽如實坦白給瑞那先生。這無異於是將自己往絕路上逼。

於連見情人如此痛苦,為她著想的他連連告誡不要因一時衝動而自毀前程。於連不願瑞那夫人淪入被人戳脊梁骨、被瑞那先生掃地出門的悲慘境地。

“只要於你有利,我會萬死不辭,......遠離了你,而且明明知道你是因我而這麼痛苦的,我何以自處呢?但是,現在的問題不是我痛苦不痛苦。你要我走,可以,親愛的。但是,我一走,不再守著你,不再介於你與你丈夫之間,就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那你就毀了你自己。你要想到,他會用卑鄙的手段,把你掃地出門。整個維璃葉,整個貝藏松,都會談論這樁丟人事。他們會把所以過錯都推到你頭上,叫你忍辱負重,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當瑞那夫人令於連離開、躲避或將降臨的災難,而她要獨自一人承受偷情所帶來的後果時,於連沒有自顧自地逃離。相反,他堅守陣營,決定與瑞那夫人一起來竭力避免可能到來的狂風驟雨。

為瑞那夫人著想的善良,是於連複雜性格里的一抹亮光,也是其性格的偉大之處。

於連的善良還體現在其他方面。當他應邀參加收容所所長瓦勒諾的宴請時,對收容所裡的窮人深感同情;當他從拉穆爾侯爵那裡得知收容所所長一職正空缺無人時,他不計前嫌,力薦自己的父親擔任收容所的所長。

善良,人共有之。即使是遭社會摧殘的小人物也不例外。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性格決定命運,但也逃不過以失敗告終的必然趨勢。

高傲的自尊心使於連不甘平庸,蠢蠢欲動的野心使他不惜犧牲一切地往上爬,只為出人頭地。這樣的性格加之充滿智慧的天賦,極有可能將其塑造為成功人士。實際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

於連的聰明才智是有目共睹的。對於《聖經》,他倒背如流;對於拉丁文,他信手拈來;對於神學理論,他也是頗有見地。作者借瑞那夫人、彼拉神父和拉穆爾小姐等人,側面道出了於連將來擁有的光輝人生。

這裡,性格決定命運,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決定事物走向的,不單單取決於內因,外部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眼看著於連距離人生巔峰僅一步之遙,卻因為不慎走錯的一招,導致了滿盤皆輸。這其中,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聯。

①十八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大革命,在給封建性質的君主專制以致命一擊的同時,相伴而生的是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崛起。“新”字表明,剛剛成為時代主流的資產主義呈上升態勢,其發展勢頭強勁,不可阻擋。

作為底層小人物的於連,一旦融入貴族圈,勢必會損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像一塊蛋糕,蛋糕的總量是一定的,瓜分的人越多,其他人分得的就越少。因此,於連失手槍殺瑞那夫人,正給了資產階級新貴族消滅新晉的利益瓜分者以可乘之機。

從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兩方面分析《紅與黑》主人公命運走向的原因

②國王駕幸維璃葉當天,身披軍裝的於連騎馬出現在儀仗隊中。圍觀人群的反應,也表明了底層百姓往上爬的難度。

“從糞土堆裡鑽出來的這小無賴,你們這些大人先生真該好好教訓他一頓才是!”一位銀行家太太說。

而這句“這傢伙很陰險,看他還掛了一把馬刀,他會翻臉不認人,劃破他們臉的”則表明人們對底層小人物“翻身做主人”的恐慌和畏懼——被人欺負慣了,一朝得勢,勢必會以牙還牙。

這也是於連難逃死刑的原因。

二)於連性格里的缺陷,對他走上斷頭臺起到了推動作用。

於連不僅俘獲了富家千金拉穆爾小姐的芳心,還以此獲得了輕騎兵中尉的頭銜,可謂是風光無限。正當他醉心於榮華富貴、春風得意之際,初戀瑞那夫人卻以突如其來的一封信毀掉了他自以為的幸福。被幸福衝昏頭腦的於連,哪裡顧得上冷靜,徑直驅車趕往維璃葉,在教堂裡衝瑞那夫人開了槍。別人或許正在想法設法地除掉他,於連卻主動將自己送到了老虎嘴邊。

正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結語

《紅與黑》主人公於連,其複雜、矛盾、怪異的性格,是受壓迫的結果,也是教育的結果。作者將多種性格元素施諸於主人公一人身上,使人物形象飽滿之餘,又塑造了一種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典型的人物特徵,使得主人公更加具備主角的特質。

於連的命運被設定得如此悲慘,其實是作者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使然,因為他只看到了現實社會的陰暗面,卻不知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正如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爾基所說:“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