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杜牧的名作《山行》大家都特别熟悉,只要上过小学,张嘴就都能背诵,最不济“霜叶红于二月花”总是能念出来的。但这两天,围绕这首诗,展开了一条奇怪、有趣的逻辑线。

逻辑线索是这样的:

  • 1.新冠疫情期间,国人把接受物资援助和对外援助物资变成了一次“环球诗词大会”,顺带手,“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又火了;
  • 2.孙绍振先生对这档综艺节目提出质疑,认为其中有错误,需要改正;
  • 3.其中,孙先生点出了专家王立群、名嘴董卿搞错了杜牧的《山行》;
  • 4.很多笃信专家的读者坚持认为专家没说错。

于是,身为老师,不得不聊几句读古人诗歌应该有的操守。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错误发生的场景是这样的:

节目中,节目组以沙画的形式让选手猜诗句,画面大致是,山路幽眇,远山森森,近处一块石头,上面坐着一个人,不远处有一辆车。选手才思敏捷,马上猜出这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ingo!答对。然后,专家和名嘴就开始讨论这首诗的主题——悲秋。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两个错误:

  • 1.节目策划者错解了“坐”,以为“坐”是坐下,便安排沙画师直接来了块石头当凳子,但这里“坐”的意思是“因为”,小学课本上有这条注释,《古汉语词典》里也有这个词条。
  • 2.专家和名嘴错解了这首诗的主题——悲秋。

犯糊涂的地方就在这里,不少人认为专家没有错,这首诗中确实有“悲秋”的成分。比如,在《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错解了诗,孙绍振先生有没有资格批评她“亵渎诗圣”》这篇文章后面,我们就看到类似的评论: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查看原文。)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

简单总结一下,笃信《山行》就是表达“悲秋”的人,理由大致如下:

  • 1. “霜叶”说明时节就是秋天,秋天就是悲凉的,王立群老师身为专家说“悲秋”没错!
  • 2. 秋天的树叶变黄、变红,给人的感觉就是凄凉的,“我”从诗中感受到“悲秋”没错!
  • 3. 景色表现心情,作者空有报效国家之情,无用武之地,心中愤懑,故而“悲秋”!

不到这种时刻,语文老师永远意识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努力就是在为这个国家提供最基本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审美感知的能力。这几位评论者的语文老师,显然失败了。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一首小学生必背的诗歌,牵扯出这样的讨论,恰好是我们讨论语文老师职责的机会。

提到秋天就应该“悲凉”“凄凉”吗?刘禹锡同学会抢步出来,念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维同学站起来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勃同学说,我还有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呢。

看来,有不少人对秋天形成了“刻板印象”,形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我粗鲁地总结为三点:

第一,整个社会都在倡导背诵诗歌,却少有人能有趣又负责任地给背诗的孩子们讲解诗歌;


第二,初高中应试训练中,大量并不热爱古典诗词的语文老师,教给孩子们一整套“看词识情绪”的公式读诗方法,看到某个词汇、意象,就必然表达某种情绪,以此敷衍考试;


第三,不得不承认,大家阅读量太小,还没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通过诗句去接触诗人的内心。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诗该怎么读,大家名家们方法很多,我们这样的小语文老师,仅能提出一个简单有趣的方法:寻找和想象诗中的人,靠近他,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喜怒哀乐。把读诗的现场变成一个侦探揣测人心的游戏,这样,我们就能轻松理解诗歌里的喜怒哀乐了。具体到这首诗里: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是诗人“吟诗作案”的现场,山路“远”,山路“斜”,行路不易,且是“寒山”,任何人走这样的山路,心里都会有些不舒服,这是客观描述,按照常识,这样环境中的诗人心情不会很好;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白云生出有人家”,云是遮望眼的,看不清山的轮廓,但白云生出隐隐现出有“人家”,让人精神一振。行路难,有人家可以歇息,行路险,有三两人家,心中就多少踏实一些,这是常理。而且,还可以再想象,白云深处的人家,会不会是世外高人,会不会有奇遇,之前行路难的不悦这里在减少;

“停车坐爱枫林晚”,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云生”之处,竟然没有让诗人充满渴望的奔赴,却停了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名侦探柯南说了: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诗人看到了让自己惊喜的东西,补不上去想象云生之处的人家。那么,问题出现了,他的惊喜究竟是什么呢?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霜叶红于二月花”,本来就夕阳西下了,因为“枫林晚”,一片枫林在眼前,黄昏辉光点燃,真的就是层林尽染了。高处的白云,眼前的枫叶,流连在枫叶上的霞光。本来来到“寒山”,诗人可能多少会像常人一样心中有些萧瑟的,但秋天的枫叶,并没有像普通叶子一样凋零枯黄,反倒像春花一样生命力十足,我就想问一下,这个时候,如果您还是感到萧索、悲凉,没有因为如此景色停车遥望、心中陶然欲醉,你的内心到底有多么黑暗。

我们读诗,确实不能回到历史发生现场,去复原历史,但我们应该把诗人还原为那个时代的人,用常人的心态体察他们的内心,像一个侦探去探查罪犯心中最深处的隐秘。

“枫林晚、二月花”这首小学生熟背的古诗,竟让专家和大人犯糊涂

如果你还多读过几句诗,知道唐代的诗人虽然也会像普通人一样,秋色降临,内心难免孱弱凄凉,但他们的生命力却经常在诗中绽放。白居易就会写“林中暖酒烧红叶”,人人都喜爱的苏轼也写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至于那位想象诗人心中充满报国无门的愤懑,因而悲秋的老兄,我特别想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杜牧这趟出游,怀里还揣着这种情绪的。所有的案件分析,都要有足够的线索作为推理的支撑,您的这个错误,中小学生都在犯,叫作“想当然”。

-END-

作者丨王木木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