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关注:唐宋缘明清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自古就有很多的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是一个传说,自华夏5000多年来,各类国宝,文物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苗伟先生是北京人,住了几十年的的地方要拆迁,在搬家的过程中无意间翻出一个小铜罐。这个小罐还是有点历史的,在苗伟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奶奶拿这个罐给他装玻璃球。后来苗伟成家有了孩子,又拿来给小时候的闺女当存钱罐使,装点钢镚啥的。要不是赶上拆迁,家人几乎都忘了这个小罐放在哪了。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苗伟不懂这罐子的出处,请朋友帮他看了一下,有朋友说的就更没法听了,说这就是装骨灰的骨灰罐。最后苗伟干脆带着这个铜罐直接去请教文物专家帮他鉴定一下,看看这个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老专家接过小罐后说,看来北京的老宅里还是有玩意儿啊,这一拆迁就拆出这玩意儿来了。老专家首先纠正了一下小罐的名称,不叫铜罐,不是围棋罐,更不是骨灰盒,说到这里,专家突然情绪有些激动,说我有一种悲哀,突然发现我们文物普及的知识尽管进行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做得很到位。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这种造型像佛教中和尚用的钵,钵是佛门法器,而这种罐子它有一个专业名称叫钵式炉,如果把这件炉上的字和4个兽头去掉的话,和药师佛手里捧的钵是一样的。根据《宣德炉谱》的记载,钵式炉是当年仿宋代的填漆大钵盂的样式来铸造的。铸造完成以后,宣德皇帝专门用它来颁赐给天下有名的寺院,从宣德三年以后,历朝历代对这种精铜的钵式炉都有仿制。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这件钵式炉炉形饱满,浑圆如珠,肩部装饰了四个精美的兽头,在兽头的区间有四个篆书的万寿无疆,每一个字都是金钩铁线。底下也是篆书的“宣德”二字,同样是金钩铁划,非常规整,很有气势。炉的铜质黄中泛银,感觉宝光内敛,手头深沉,而且手摸上去感觉非常细腻光滑,这样的手感一定是铜经过六炼以上,而且是加入了金银的成分,才有这样的质感。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在清代康熙时期,国家初步得到了一个安定,而且整个国家呈现出一个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气象。康熙皇帝也是雄心勃勃,希望能够开创万年盛世,那个时期的器物上常常就会标上一些万寿无疆这样的字句来作为装饰。这个炉子从整个造型工艺,包括他的铜质和一丝不苟的制作水平,专家认为跟清代早期宫廷造办处的炉子工艺极为相似。综合以上特征,专家认定这是一件清代康熙时期宫廷造办处所铸的钵式炉真品,而且非常的开门。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像这一类官造的宣德炉,往往经过名家流传后,在拍卖行都已经过千万了。这只炉子目前虽然不被大多数人认知,但它的价值仍不可小觑。近些年由于市场上人们对佛教造像的热捧,宣德炉作为一种佛前供器,也跟着水涨船高,像这样手头这么好,包浆又这么好,制作工艺又这么精美,而且保存又这样完整的钵式炉确实是炉子当中难得的精品。专家认定它的保守价值也在80万以上,如果进了拍卖行,那就更高了。

北京拆迁户祖宅中翻出一个“骨灰罐”,专家:无知,这是国宝

苗伟直呼太好了,终于揭开了这件家传宝贝的谜底,表示拆迁后家里也不缺钱,会把炉子交给后辈继续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