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近日,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德國《世界報》發表了《我們不會向病毒屈服的理由》一文(中譯文參見《韓炳哲:為什麼東亞對疫情的控制比歐洲有效?》),指出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的“服從”傳統,“數字監控”系統的發達以及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作者張生認為這種觀點誇大了文化的作用,特撰文與韓炳哲商榷。張生認為,此次疫情中中國及東亞的“服從”並非“儒家服從”,而是與歐洲一樣的“現代性服從”。“數字監控”在亞洲疫情防控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應過分強調和推崇電子監控系統的單向性控制或者政府權力的手電筒般的單向“照射”作用。而東亞人和歐洲人對於口罩的不同態度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影響。

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韓炳哲。

隨著新冠的世界化,各國的思想家們也像模特兒走秀一樣輪番登場。斯洛文尼亞的齊澤克,意大利的阿甘本,美國的朱迪思·巴特勒,法國的巴迪歐等都悉數登臺亮相,把新冠作為檢驗自己思想的試金石。而我覺得在他們所激發出的思想的“火花”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齊澤克和巴迪歐這一老一少了。齊澤克在左派紅色的“死亡驅力”的驅動下激動的難以入眠,甚至夢想到武漢來進行新冠的沉浸式體驗,以滿足他對大他者的“意淫”,邊摸著他的大鼻子邊享受那種既恐懼又快樂的“入爽”(Jouissance);而83歲高齡的巴迪歐在自己的文章中則援引《傳道書》的“太陽底下無新事”一語,試圖對新冠“一錘定音”。儘管黑格爾說過,同樣一句話年輕人說來和老年人說來給人的意味是不一樣的,可巴老的這句“真話”還是讓人覺得有點過於超然世外了。

而德國的思想界卻一直沒有更多的聲音,終於,近年走紅的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近日也對新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3月23日,他在德國《世界報》(Die Welt)上發表《我們不能給病毒找到理由》(Wir dürfen die Vernunft nicht dem Virus überlassen),此文新鮮出爐後很快就被譯成了英文,26日“澎湃新聞”也以《為什麼東亞對疫情的控制比歐洲有效?》為題翻譯發表。

綜觀韓炳哲此文,他的主要觀點是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不管是日本,韓國,新加坡,還是中國的香港及臺灣地區疫情都不嚴重,中國大陸也成功控制了疫情,但是與之相對,歐洲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卻疫情擴散嚴重。他認為東亞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的“服從”( obedient and submissive)傳統,“數字監控”(digital surveillance)系統的發達,當然還有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因為韓炳哲本身具有亞洲及歐洲的雙重的文化身份,對韓國及東亞文化和歐洲文化的瞭解,使得他的觀點對雙方來說都很具有“在地性”,因此也更能引起國人及東亞國家的人們的共鳴。但是,他從儒家文化的“服從”與“集體主義”等方面切入抗疫中的國民的行為方式等問題,雖然頗具“新冠感”,讓人覺得頗為新奇,但是卻讓人難以信服。難道除了口罩之外,真的是“儒家服從”和代表大數據的“攝像頭”從新冠中拯救了中國及東亞嗎?

一、“韋伯命題”的幽靈:“儒家服從”還是“現代性服從”?

韓炳哲談到儒家文化中的“服從”對中國及東亞包括新加坡之所以能夠遏制住新冠的快速蔓延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這個判斷卻失之簡單,同時也讓人想起了之前的所謂“儒家資本主義”的幽魂。而這和韓炳哲在德國受到的教育有關,因為他從文化及宗教切入對亞洲和歐洲進行比較的方法正是讓人耳熟能詳的“德國套路”,也即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的開創的從宗教研究資本主義的“套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6)等書中指出,資本主義的興起更多的與新教有關,而東亞的儒教則會阻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韋伯命題”。但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東亞四小龍的興起以及隨後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韋伯命題”受到了質疑,有學者便提出“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予以反駁,認為儒家的講究對權威的服從,對家庭的重視,克勤克儉等,和新教一樣促進了資本主義或者現代化的發展。而這次韓炳哲以儒家文化解釋東亞對新冠的成功遏制,似有再次質疑“韋伯命題”之意。

但儒家的服從與此次在新冠抗疫中所表現的服從卻並不具有同構性,儒家的服從強調的是對權威的服從,有一種人身的隸屬關係,但是現代性的服從強調的是對社會制度和法令的服從。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可以把儒家的服從看成是對“小她”(autre)即母親的服從,而現代性的服從則是對“大他”(Autre)即父親的服從,前者的服從是家庭式服從,無法切斷和母親的血緣及依附關係,服從的是人,後者則為社會性服從,服從的是父親所代表的語言及法律等。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1970)中特別強調這一點,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中,人在學校等“意識形態機器”裡所學會的並不是某種技能,而是對各種社會規範的“服從”。此外,福柯也認為現代的“主體”就是通過“服從”建構而成,而“主體”與“服從”也是同一個詞“sujet”,成為現代主體也就是成為“聽話”的人,而兩者實質上就是一回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東亞此次抗疫中所表現的“服從”態度,可能更加接近現實,也更加接近事實。

因為像日,韓,新加坡等國早已經“脫亞入歐”或者“脫儒融資”,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器的“訓練”與“教化”之下,其國民實際上早已經成為“現代”人,而有文章分析日本人之所以有如此低的傳染率,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習於保持較遠的“社會距離”,而這也是一種現代的疏離感的表現。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已經基本踏入了現代社會,國民的現代性的“訓練”與“教化”也大體完成,形成了現代性的主體,這或許才是此次抗疫中的服從得以平穩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中國及東亞的“服從”並非“儒家服從”,而是與歐洲一樣的“現代性服從”。

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二、“攝像頭”的迷思:“數字監控”與大數據技術是萬能的嗎?

韓炳哲談到東亞國家成功控制了疫情擴散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韓國、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國等都運用了大規模的數字監控和大數據技術來偵測病毒的傳播,可以及時對可能的傳染進行預警。亞洲的疫情控制實踐證明,這種數字監控是成功的。而韓炳哲同樣將此歸因於文化的影響,即這些亞洲國家的這種對於以用於監控的“攝像頭”(surveillance cameras)為顯性特徵的“數字監控”的熱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亞洲流行儒家的“集體主義”,所以人們並不在意自己的“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或“數字隱私”受到侵犯,這恰與“個人主義”的歐洲因尊重個人隱私導致的“數字監控”和大數據技術的“落後”有緊密關係。

應該說,韓炳哲對“數字監控”在亞洲疫情中起到的作用的重視有其合理性,如對感染病例的定位,數據的統計,以及各種“健康碼”的運用,對出入疫區的人的有效識別等,確實都有助於控制疫情的傳播。但是,韓過於強調和推崇電子監控系統的單向性控制或者政府權力的手電筒般的單向“照射”作用,卻同樣失之偏頗。因為各種數據的統計和數字監控技術的“照射”與“掃描”,並不能使得人們無條件的遵守所有的律令,武漢宣佈封城後有不少人離開就是一例。因為人無論如何“服從”,都不可能去除其“能動性”,所以,不能過分誇大數碼監控和“攝像頭”的掃描作用。中國的抗疫的成功,除了有現代性的主體的“服從”之外,還需要有“主體”的發揮“能動性”,予以主動的行動才可以成為現實。比如在武漢疫情高發時期,有快遞小哥自發組織汽車交通網絡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就是個中典型。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很早就發佈了所謂的“封城”以及“禁足令”,以及大量的人力“下沉”以幫助維護人們的隔離秩序,這些都不是僅僅靠數碼監控技術就可以完成的。

三、“口罩”與“面具”的悖論:集體主義的匿名狀態還是個人主義的個性張揚?

韓炳哲對東亞人與歐洲人對於佩戴口罩的不同態度也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他認為對口罩的使用也各自與東亞的集體主義和歐洲的個人主義有關。他指出德國人基本不戴口罩,喜歡“露臉”,而他們的這個習慣是與個人主義相關聯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喜歡戴口罩的亞洲人,韓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而這也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並不重視個人主義所致,因此並不需要通過“露臉”來展示自己的“個性”,相反,他們還試圖逃避自己的“個性”,以符合或者將自己淹沒在集體主義的匿名狀態中。

但韓炳哲的這個觀點卻存在著悖論。以中國為例,口罩除醫務用途外,最初其實主要是北方人為了禦寒而佩戴。近年來中國很多人開始戴口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霧霾高發,不少人為預防呼吸系統疾病開始戴口罩;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日韓流行文化的影響,因為不少演藝界人士喜歡在公開場合戴口罩,以故意引人注目表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再加上口罩有美顏作用,所以年輕人紛紛進行效仿,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此外,隨著醫療美容行業的迅速擴張,口罩似乎又有了新的用途。因此,很難說中國人或者東亞人戴口罩是出於集體主義的匿名需求。而與此同時,歐美始終將口罩的功能定位在醫護人員及病人使用的醫療用品,戴口罩也更容易讓人認為與疾病有關,所以產生了與中國及東亞地區的觀念差異。這很難說是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中文語境下,“口罩”這個詞只是指遮蔽口鼻的東西,但口罩的英文“mask”,法語的“masque”,德語的“Masken”等,都還有著“面具”的意思,因而戴“口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帶上“面具”,讓人產生偽裝感和示人以假面之感,也讓人覺得不禮貌。這也許是歐美人不戴口罩的更為合理的解釋。韓可能也覺得自己的這個觀點有點勉強,所以他接著又說疫情擴散後,歐洲人之所以不戴口罩是因為口罩的生產因為已經轉移到了中國,他們買不到口罩才不得不“露臉”。

在我看來,韓炳哲把亞洲和歐洲的疫情傳播的速度及烈度不同的原因簡單地歸之於儒家文化的服從傳統和以及與這一傳統密切相關的遍佈的攝像頭以及口罩的作用,這顯然過分誇大了文化的作用,因此結論有點過於簡單。因為,不能看到現階段歐美等國因為缺乏對新冠的“感同身受”和預案所導致的慌亂就倉促論證文化的優劣,因為最初中國同樣也措手不及,正是因為同處於東亞文化圈,人員及信息交往密切,東亞國家對其認識遠較歐美國家深切,才使得中國的犧牲在這一地區具有了警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