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

1424年九月至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1395年,立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

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

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

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儿童时代,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事实上,这可能是使他体质单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

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朱高煦在1417年被放逐,作为一个直接威胁而被清除。朱高炽对他并不怀恨在心;朱高炽登基后不久就增加了这个亲王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不幸的是,朱高煦始终未认错。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在后方留守,皇次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也曾许愿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

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并没有这样屈服,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煦与朱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直到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这时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


他立刻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商量。


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


次日,他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朱高炽对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

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有五个妃嫔为他殉葬。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

1424年的余下的几个月中,朱高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革行政方面。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

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

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在任命官员时,朱高炽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朱高炽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务实的人也不被冷落。同年二月,不久前刚被免去他指挥职务的宦官——操江提督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在整个朱高炽统治时期,宦官实际上被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命令内阁会同司法官员复查案件。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这些官员因忠于建文帝被处死。恕免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同年四月,在他死前不久,皇帝颁布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

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

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朱高炽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和继续保持与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

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安南,虽然安南已被合并了几年,但仍没有平定。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历史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

对儒家的政治理想——一个道德上坚毅的皇帝采纳学识渊博的大臣们的忠告统治天下——也作出了贡献。十分信任翰林学士,把他们提升到负有很大责任和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上。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苏先生读史|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言行识度,开启“仁宣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