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老廖将以三篇文章来具体描写汉王朱高煦,此文为第一篇。以有趣且严谨的手法,来为大家解读这位横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明代狂躁亲王。

建文元年,身材魁梧的他跟随父亲一同披上铠甲,企图一展胸中鸿鹄。傍晚的空气泛着丝丝冷意,十九岁的朱高煦骑着黑马跟随在父亲身后,只见他一便擦拭着手里的长刀,一便看着将要到达的远方,他一直在心中揣着一件事,但看着此时疲惫的父王,他的喉头好似被铅块卡着,久久未能吐露。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朱 棣:“你太挫了,配不上我一世英名!”

朱高炽:“那我也是你大儿子!”

朱高炽的才能、大度,以及理政手段,都让朱棣赞不绝口,而且高炽还曾在幼时依靠聪慧,夺得太祖洪武皇帝的喜爱,但让朱棣头疼的是,大儿子的形象实在太差,特别是每每看到他肥胖的身形、走路还要两个人上前搀扶的样子,他就恨不得上前给朱高炽一大耳瓜子;可又令朱棣可喜的是,自己二儿子的身材、能力都让他非常喜欢,认为很像自己。

自靖难之役爆发的1399年到1402年,朱高煦因能征善战一直陪伴在朱棣左右、冲锋陷阵,也多次在紧急关头救下朱棣,为靖难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并间接与父王建立了“一起扛过枪”的深刻战友情。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朱高煦:爹!我不想就任

朱 棣:那就在京城待着

朱高煦:爹!我想要增加护卫

朱 棣:我这就给你调

朱高煦:爹!我想做皇帝

朱 棣:容我想想

相对于朱高炽来说,朱棣称帝后对于朱高煦的照顾那真是“胳膊肘使劲拐”,朱高炽是看在眼里,将委屈憋在心里,他也明白老爹喜欢二弟的原因,毕竟在靖难时,朱高煦一直陪在他身边,虽然朱高炽自己固守后方也是功不可没,可他毕竟是搞后勤的,与朱高煦这种和父亲一直在一起,一举一动都能被朱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当然不能比较;甚至在后来,根据多种史料推断,朱高煦在朱棣的眼中分量很重,甚至影响到了朱高炽太子的位置。

虽然在当时朱高炽以长子的身份占有绝对优势,但朱棣对二儿子的一举一动都那么的暧昧和耐人寻味,甚至很多大臣因朱棣的这些举动,认为永乐帝会将皇位传给朱高煦。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举动助长了朱高煦的气焰,在一定程度上将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 我们先来看第一份史料:

“《明通鉴·卷十三》: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这则史料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众人津津乐道的。大概意思是:“在浦子口一战时,燕王的靖难军主力遭遇麻烦,幸好朱高炽带兵前来解围,促使朱棣转危为安。”

可能是为了鼓舞老二的士气,也可能当时的朱棣因大难不死激动的有感而发,他走到朱高煦面前拍了拍他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努力啊!”这样的话语,对朱高煦来说,无异于是一剂强心针,并在心里种下了这么一个种子“爹是喜欢我的,我是可以和大哥争一争的!”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份史料:

“《明史·朱高煦传》: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这则史料表达的信息有很多,很容易迷惑大家的眼睛,故而我们只要注意当中一点“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这则史料的大概意思是:“在朱棣称帝后,朱高煦在皇帝左右好不威风,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也可能是一种示威,他主动向父皇朱棣索要了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卫。”

首先大家要明白,天策卫是上亲军上十二卫之一,是皇帝身边的御林军。朱高煦向朱棣索要“天策卫”的意图至少有两个,第一个是扩充自己在中央的势力,第二个便是试探朱棣的态度。亲王向父皇索要护卫兵甲,而且还是在京城,从古至今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恐怕便是李世民了,而李世民在李家排行也是老二,为一字亲王——秦王。他就是利用父皇李渊的左右不定,给他在后来发动玄武门事变、逼宫李渊提供保障。故而,朱高煦想要以此行为试探朱棣,琢磨朱棣对自己的态度。最终朱棣允许了他的请求,从而使朱高煦的野心越来越膨胀。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则史料:

“《明史·朱高煦传》: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

就这则史料来说,更是暴露了朱棣对于朱高煦的宠爱,也进一步让朱高煦明白,父皇在立储君之事上摇摆不定,自己还是有可能的。这则史料大致意思是:“汉王拒绝去云南封国就任的事情。”

明朝亲王按照要求需前往封地就任,可朱高煦就是不愿意,因为他明白,离开京城就相当于是离开了政治、权力中心,他好不容易通过试探朱棣得到了很多有利信息,此时就任无异于自毁前程,故而并以“封国太远,我去了无异于是流放”为理由拒绝朝廷和父亲,大家伙本以为朱棣会大怒,朱高炽都准备好吃瓜看二弟受训,没想到朱棣居然顺从了朱高煦的意思,这一结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从这三则史料中,我们可以明白,朱高煦后来的气焰猖狂、敢于自比李世民,以及对太子目中无人,都是朱棣一步步“惯”出来的。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朱高炽:你爷爷太偏心啦!

朱瞻基:老爹不怕,还有我呢!

对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个儿子,朱棣出于一种举棋不定的状态,如果定了老大,虽然他有才,可自己一看他那熊样就气不打一处来;可他若选择了老二,虽是随了心愿,可在道理和祖制上总是说不过去,而且若是开了这个立次不立嫡的先例,后代万一因此出了乱子,自己下去也不好和老爹交代。因为此事,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可还好,朱高炽有一个好孩子,他就是大家口中的好圣孙,故而,朱高炽的孩子为他扳回一局。

其实也并不单单是因为朱瞻基天资聪慧,朱棣才会选择传位给朱高炽,而是因为多种原因堆积质变:

①、自己本是武力取得天下,可因为内战,国家消耗太多,再经不起折腾,故而儒生气十足的朱高炽对下一步国家无为而治的国策,无异于是最好人选。

②、其次因为文官对于太子的好感多于汉王,选择了太子,国家也不会因为立嫡、立次而引发矛盾和混乱。

③、太子的孩子,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很聪慧,很讨朱棣喜欢,而且朱瞻基的存在也保证了朱棣一脉在明朝宗室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④、给后世奠定了榜样,防止后代出现次、嫡之争,引发大乱。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朱高煦:卧槽!无情!

朱高炽:小老弟怎么啦?淡定!淡定!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征战一生、并骄傲一生的朱棣,在北征结束后的班师回朝中驾崩。因为酷暑,他脑袋昏沉沉的,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平静看着自己的盔甲,无限眷恋的回顾着自己的一生,然后慢慢眼前一黑,便失去知觉。

朱高煦和朱高炽两兄弟在父皇驾崩后,先是陷入了无限的悲伤,然后意识到一个问题:

  • 朱高炽:我现在还是太子,父皇病逝,自己就还能够名正言顺继承大统。
  • 朱高煦:父皇虽然对我有意,可他直到驾崩还是没能下达让我取代大哥的实质命令,自己与皇帝梦真是无缘了!


大明朱棣有多偏爱朱高煦?老廖用三段史料解析,朱高炽:我太难了


最终朱高炽还是披上龙袍、握住玉玺、坐上龙椅,成为了明帝国的君主。朱高煦痴痴地望着父亲的龙椅;他打心底不甘心这一切,自己从靖难时就一直跟随父亲上阵杀敌,有多次差点因此结束余生,父亲的那句“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此刻还在他脑中环绕,这几十年的一幕幕都让他的怨恨在心中发酵。

此时已是傍晚,朱高煦已在屋舍的地上坐了许久,酒坛也排列不一的散倒在地面,他因酒精绯红的脸颊开始剧烈抖动起来,一边流泪哭泣,一边指着空气喃喃的低声训斥着什么,再后来这一切都平静了,他抱着靖难时的盔甲和宝剑直接躺在地上,这数十年的委屈好似在此时借着酒精宣泄而出。

我是史廖未籍,一个爱好历史的大哥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