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焦慮的家庭,培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應學會做“減法”

“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家庭作為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單位,即是社會發展的“上風口”,也是社會現實的“風向標”。每一個時期的社會轉型與進步,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撐。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來自各方面壓力的增加,特別是教育資源的緊缺,讓很多父母、很多家庭處於焦慮之中。

這種焦慮來源於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焦慮在近些年顯現得極為突出和明顯,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教育焦慮”早就存在,比如“別人家的孩子”、“起跑線之爭”等觀念帶來的壓力,不僅讓父母心態失衡,更讓孩子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目標,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學業,改變自己的基層或者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別人眼中羨慕的對象。而當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了希望,孩子的人生沒有了希望。正是這種畸形的觀念,讓焦慮在整個家庭中蔓延。可事實上,父母越焦慮,對孩子來說就越不利。

過度焦慮的家庭,培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應學會做“減法”

過度焦慮,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攔路虎”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與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

過度的焦慮往往都來源於對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對於孩子將來成就的擔憂,讓父母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事事都為孩子設計好,考慮到,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可就是這樣過度地干涉孩子的人生,要麼讓孩子成為了無法獨立,不會思考,解決不了問題的“巨嬰”,要麼性格叛逆,瘋狂想逃離父母的掌控。無論哪一種,對孩子的人生道路來說,都是不可磨滅的傷害。

同樣讓父母產生過度焦慮的還有攀比。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幾乎得到了所有家長的認同,從此彷彿所有的孩子都要放在這個標尺上比一比。別人家的孩子上了補習班,我們的孩子就要上,否則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別人家的孩子上了私立雙語幼兒園,我們的孩子也得去,否則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起跑線”到底是什麼?看不見,摸不到,但總之別人有的,我們的孩子也要有,如果沒有,那將來的人生似乎就輸定了。而只要是孩子的家長聚在一起,似乎永遠都離不開孩子的話題。“我家孩子得了什麼什麼獎、他家孩子考了多少分、你家在哪裡新買了學區房……”

當孩子的教育變成了攀比,當教育開始變得越來越功利,就讓家長失去了平常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己的孩子做不到,為什麼自己沒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過度焦慮的家長不僅怪孩子,還怪自己。孩子不爭氣怎麼辦?給我學習!父母提供不了更優異的條件怎麼辦?給我玩命地學習。

無論根源是在哪裡,總之最後受苦的只有孩子,而當孩子開始被傳染上了這種攀比的心理,他比的可就不單單是學習了。

過度焦慮的家庭,培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應學會做“減法”

緩解焦慮,父母要學會做“減法”

事實上,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我們多麼焦慮,對孩子的教育並沒有什麼作用,反倒有著不小的危害。過度焦慮的家長們必須要認識到,大多數焦慮嚴重的家長,內心根源其實是不能接納自己的平凡;高強度競爭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健康的;名校教育和家長陪護的作用,未必有你想象的那麼大。

認識到這些,我們就應該明白,父母更好地緩解自身焦慮,才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用“減法”。

1、 育兒先育己,做有底氣的家長

所謂底氣,並不是財富上和資源上的優異,而是自身的修養和品德。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智輕德。我們常常把目光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只有成績好、學歷高,將來的人生才能一帆風順。

誠然,更高的學歷確實會有一個更高的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也不意味著有了更高的學歷、更高的智力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一個人的成功,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時運、機會、人際關係等等無一不是成功的要素,而萬變不離其宗的,其實是一個人自身的品格和修養。它決定了一個人成長的方向、速度和質量,而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隱形財富,是風險係數最低、最具價值的“家庭不動產”。

要想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應該實現自我的完善和發展,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通過行動來獲得孩子內心的認可,而不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說教和壓迫。

過度焦慮的家庭,培養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應學會做“減法”

2、 學會“放手”,擺正心態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採用侵入式的教養行為,通過引發孩子的內疚感和焦慮感來管理孩子的日常行為。“別人都在學習,只有你在玩!”“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怎麼對得起媽媽每天為你付出這麼多?”

不僅如此,還時時刻刻地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有風吹草動,馬上衝在孩子前面,替孩子清楚成長道路上的障礙,不希望孩子直接面對任何困難,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

大量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這種侵入式教養行為會導致兒童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社會功能失調現象。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是矛盾的。它要求母親付出最強烈的愛,但這種愛又必須幫助孩子成長而遠離母親,最終完全獨立。但大多數母親都沒有完成任務,即在愛孩子的同時又能讓他離開,鼓勵他離開。”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適當放手,這並非是說從此就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通過正確引導來讓孩子自己解決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3、允許生活節奏適當變慢

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優雅的過程,它來不得半點急躁,也不能有片刻的鬆懈。這是一個由內而外改變的過程,需要我們耐心地不斷堅持和重複。

在快節奏的今天,不僅我們大人的世界,就算是小孩子,因為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各種各樣的壓力讓孩子有的時候疲於奔波。有的時候適當放慢一下腳步,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未必是一件壞事。

不要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場馬拉松,短暫的領先並不代表什麼,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笑到最後。我們給予孩子的,不應該是無盡的壓力和催促,不應該是過度的焦慮

,而是要教會他們面對風雨的勇氣、永不言敗的鬥志和一往無前的決心,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的贏在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