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必須是善—東西方的「善」思想(三)

善、惡並非對立,善要能夠涵融惡、轉化惡、教化惡。東方善的思想認為,最高的秩序來自於一切關係的互利、圓滿、和諧,也就是嘉惠萬民,珍惜萬物。

真要善才會美

西方的真理常常貶抑非真理,因此就起衝突。善以真理之名,行屠殺滅絕其他族群、宗教之實,時有所聞。

中國文化的善是以利他為本。

所以老子才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惡是相對的,中國文化強調不是毀滅誰,而是找到合理、合情、教化、融合之道。

善不是惡的對立,善是如何能夠涵融惡、轉化惡、教化惡。

真理必須是善—東西方的「善」思想(三)

相對於西方追尋至高真理,中國的善不是以真理為基礎,而是以利益萬民、利益萬物為上。

西方追求至高真理,從真理建立人間的秩序,中國人則認為善高於任何絕對的真理,最高的秩序來自於一切關係的互利、圓滿、和諧。

善高於真理,善比真理重要;真理如果不善,也不被接受。

真理必須是善—東西方的「善」思想(三)

什麼是善?就是利益眾生。這和西方哲學中追求純概念的真理傳統很不相同,真理能否帶給全民福祉?或是必須以一方之福加諸其他人之上?

務實的東方哲學很難接受如此的真理。東方哲學認為真理必須利益他人,利益眾生。所以真要善才會美。真理必須造福百姓,才稱為善,才能有美好的社會。真理不會產生美好的社會,善才是根本。

富而教之是真善

《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充實之謂美。」民之所欲就是善,每個人都得到所想要的,即為充實,就是美。這是現實生活的圓滿幸福之道。中國的善不反對物質,反而覺得物質的充實是善之根本。

有了物質當然還不夠,仁德的教化是繼之而興的圓滿生命之路。所以孔子才說:「富而教之。」教之以仁德孝悌之道。

真理必須是善—東西方的「善」思想(三)

荀子也說:「養人之慾,給人之求。」這是禮的根本。養百姓所欲求的,給百姓所需要的就是善。

但荀子強調要有節有度,節度依靠教化的力量。「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二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

慾望不可以耗盡一切物,物不是為滿足無盡的慾望而產生,而是基於生活之所需,所以要能體察節度的重要性。而節度是以修身為本。

如《禮記‧大學》所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及聖人之道在於自我修行,明明德,然後通過「親民」,乃「止於至善」。

至善之道為何?是體認實踐正道之外,還要嘉惠萬民,珍惜萬物。


善念領導力講座第一場

講座題目:疫情之下 轉危為機:變革領導與學習型組織

講座時間:3月28日星期六晚20:00-22:00

真理必須是善—東西方的「善」思想(三)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教授講帶領我們共同探索、深悟、覺知,如何用系統性思考,打造心靈領導力;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面對無常多變的未來世界,讓企業不只轉危為機,而是超越危機,永續企業的榮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