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是利是弊?是认可还是否定?可以尝试兼容并蓄

图/网络(侵删)

隔代教育是我们每个有孩家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家庭教育现象,有其存在和滋生的土壤。面对隔代教育的现状,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帮助迷茫中的家长走出隔代教育的困惑。

隔代教育是利是弊?是认可还是否定?可以尝试兼容并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隔代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一. 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父母,他们本来就是自理能力偏弱的一代,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快生活节奏,使他们对子女教育无暇顾及和力不从心。

二. 农村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使身为父母的他们情非得已,把孩子留给了老人。

隔代教育,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

孩子的父母,或是在外面打工了,或是忙于工作,孩子自然是留给老人照看。

所以现在接送孩子,开家长会也会见银丝白发的老人参杂其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放弃亲子教育而选择隔代教育是年轻父母不情愿和无奈的一种选择。

因为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缺少父爱和母爱,老人常常扮演着双重角色,肩负着双重责任,既为祖辈,又为父辈。

由于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爷爷奶奶对孩子就更是疼爱有加,生怕出现一点点闪失会对不起外面打工的子女。所以,他们是什么事都顺着宠着孩子,任由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在老人带孩子的概念里,只有健康、安全、快乐,这三样做好了,他们自认为是一个合格的爷爷奶奶,对在外打工的儿女也算是一个好的交代。

其实就这三点,健康、安全、快乐说说容易,做起来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这是由老人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决定的。

仅仅就安全这项,他们就很难保证。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组件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教育。

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很有限,有的几乎会为零。

老人带孩子细心,无话可说,可是要把教育这个重任委以老人,恐怕真有点儿勉为其难。

我们知道,教育不光是学校的教育,也是家庭的教育。

学校教育,知识占大部分。

而家庭教育是除知识以外,所有与孩子成长相关的都要教,且要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把他说成是一个教育工程,也不为过。这样一个烦杂而浩大的育儿工程,仅靠老人去做,根本不切实际。

而往往实际情况,又是老人在支撑着。

这里面有疑虑和无奈。

形成隔代教育还可细分为:1.孩子父母都在外打工;2.或有一个在外面打工,一个人在家带不过来,爷爷奶奶协助带的;3.孩子父母没在外打工,但都上班,老人舍不得,就主动承担了带孩子的任务;4.当甩手掌柜,图过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由父母照看。

隔代教育是利是弊?是认可还是否定?可以尝试兼容并蓄

不管何种原因,隔代教育,总是有利有弊。

二【隔代教育利弊分析】:

经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毋庸置疑老人的育儿经验更丰富,比如季节更替适时衣物增减;饮食起居、疾病防治拿捏到位等经验,这些都是青年人无法比的。

他带来的主要好处有:

1.对于打工者来说,可以,以绝后顾之忧。一个在外打工的人的心声就是这样的:你们(指老人和孩子)在家平平安安的,我们在外面就能甩开膀子干。

2.老人带孩子细心、有经验 、有耐心;没有聚会、应酬、逛街之类的琐事;有充裕的时间。

3.隔代亲及血源关系:老小老小,老人也像孩子一样,有不眠童心,容易和孩子沟通和打成一片。

4.丰富的生活知识,深厚的人生阅历,为孩子提供了无成本读本。

5.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授。老人比年轻父母多出的几十岁年龄绝非只体现在皱纹和白发上,充分的人生经验让他们累积了只有年岁能够孵化出的处世智慧,相比起孩子父母,他们更懂得向孩子传达正确的道德观。

由于观念和自身年龄的局限,祖辈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必然形成碰撞和差异。还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隔代教育必然也会产生很多不利:

1.比方说低文化档次的老人,在孩子做错事时,不知道教孩子向别人道歉;自己还会随意乱扔垃圾。凡此种种,必定会缺失必要的品行教育。

2.隔代亲及补偿心理,对孩子惯养,生活上对孩子整个一个大包大揽,使孩子缺乏,甚至伤失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一个完全依赖的心理习惯,孩子变得任性,以自我为卜中心。

3.在爷爷奶奶身边待久了的孩子,容易与父母形成隔阂,情感疏远,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父母的严格要求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孩子对父母严格要求和批评,很容易形成抵触情绪,使正常必要的教育难以持续顺利进行。

像一些,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接触新鲜事少,极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心胸狭隘、固执、退缩、等等。

4.由于老人对孩子行为的任性,护短,长期使孩子的缺点得不到矫正,长此以往还会使这些缺点形成孩子的恶习。

5.孩子的观念里会留下时代印在老人身上的印记:低文化、老观念、老思想、老经验,甚至有一些迷信的东西。这些近乎愚腐的老套,大大的阻止了孩子开创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步伐,无形中增加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6.家庭成员不全,缺少角色互换,以及很少的外界往来,会使孩子少言寡语,极其容易形或内向性格,造成社交技能低下。

7.老人的动作迟缓,腿脚的不灵便,视力、听力模糊,反应迟缓。比如上个街,过个马路什么的,孙子孙女再顽皮点,一不留神,很容易造成,撞伤、摔伤;严重的,甚至是丢失,丢命的危险。

隔代教育是利是弊?是认可还是否定?可以尝试兼容并蓄

三 老人带孩子,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留在年轻父母心中的隐痛,不是没有,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因为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年轻人也是心力憔悴,无暇顾及。

超出适度和边界的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现实,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成功的案例,广西南宁实小李成昌就是一例。除此而外,也有个别老人,恳花精力和时间从网上获取资料,为育儿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但这必尽是少数。

教育可以说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是孩子的前辈以其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体现出来的,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在一天你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哪怕你一句话不说,只要你在动,这里边就包含着教育。传授知识是教育,讲一个励志的故事是教育,身体力行也是教育。日常生活中一句话也能体现出教育。可以是极其普通的一句问候,也可以是一句不当回事的口头禅。

四 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让隔代教育成为助推手,而非绊脚石。

首先应该确立一个观念,应该是以孩子父母的亲子教育为主,老人从旁协助的隔代教育为捕。

谁主谁次,绝不能颠倒 !

我们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抱怨祖辈带孩子问题太多之前,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父母帮自己带孩子,并不是义务。老人有没有带孩子的义务?没有。不要有那种错误的认为,“他是你孙子,你就应该带。”老人的义务已经完成,带孙子只是他的情意,真正要负起这个责任的是孩子的父母。

所以,不管老人是否适合带孩子,都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无论工作多繁忙,别忘了,你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人!如果你家老人“问题很多、无法沟通”,为了孩子的未来,是否该亲自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别人没法评判,主意还得自己拿。

一味的挑剔、嫌弃和不满,无益于家庭和睦与子女教育。常怀感恩之心,多沟通,必然有助于子女教育。与老人沟通,我赞成和颜悦色的沟通,和与孩子沟通一样,切忌大吼大叫。

另外一点就是,不是有老人照看,我们就撒手不问。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父母始终要站在前沿,亲子之情,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作为父母,再忙也应该记得表达自己的爱。

五 责任划分一定要明确,抚养权归老人,教育权就一定得归自己。该自己负的那份责任,不能丢弃。兼容并蓄形成互补

如果我们无法转变现有的家庭教养模式——隔代教育,那么我们还得做的就是,帮助老人转变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式,用新思想新观念,与老人及时沟通,帮助老人排除旧观念的束缚。

隔代教育是利是弊?是认可还是否定?可以尝试兼容并蓄

老人绝大部分都会相信来自权威的说法,如报纸、电视等媒介的报道,那我们就在这方面多用用功,把我们接触了解的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那部分权威的说法,再融合进自己的观点,象说家常讲故事一样,使之成为老人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部分,并转化成老人新的思维定势,这样老人再进行隔代教育,是不是会更让人放心。

既然我们既不能肯定又不能否定,又不能排除,在离不开,也甩不掉的状况下,只有选择兼容并蓄,形成互补,走一条适合自己家庭的新的隔代教育方式。比方说摆脱陈规单一的隔代教育模式,采取亲子教育为主,隔代教育为辅,这样一种焕发新意的新式隔代教育,是不是更好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