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之寧靜,文學之奇妙

《邊城》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其實就突出了倆字——寧靜。


首先,描寫很寧靜。放眼望去,這本僅僅100頁的小說裡找不出多少處極其精彩的大段描寫,但倒是有不少細微的描寫穿插在平穩的敘述當中。那感覺就像在文字的森林中漫步,時不時會遇到小小的溪流,汩汩流淌著清涼的山泉,每發現一次都會讓你欣喜一下,讓你驚歎一聲。比如寫翠翠,寫二老,那描寫絕不是刻意為之,就是隨著文字一起流出來。

邊城之寧靜,文學之奇妙


其次,情節很寧靜。小說整體情節起伏並不大。就拿開頭來說,要是後面不寫翠翠和二老兩年前的相遇,我都不知道主人公會是誰。還有後面就是兄弟二人抒發一下愛意啊,翠翠臉紅害羞啊,老頭子當和事老啊,實在是太靜了,都說不上有多少讓人心潮澎湃的部分。如果非要說有讓人驚訝的地方,可能就是兩個人物的死了;但是大老的死有點輕描淡寫,爺爺的死又在情理之中,也沒讓我多激動。
第三,主題很寧靜。我開頭說有點像《受戒》,我是有我自己的道理的。兩部作品都描繪了一個美麗寧靜的地方,塑造了一些生動活潑的人物,描寫了他們簡單平淡的生活。那麼我們能否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兩篇文章的主題其實都不明確。你說,《受戒》的主題是什麼呢?不好說吧。感覺寫了半天就是講了個故事,沒別的意思了啊。那我覺得,《邊城》的主題亦是如此,說不出來小說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這不意味著,韓老師教我這個標答我就生搬硬套,拿個高分啥的。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讀到最後,我們都會同情翠翠,都會為翠翠可憐的命運抱不平。那這不平,這悲慘從哪裡來?翠翠本人嗎?那小說的主旨豈不變成“女孩子不要發育太快、長得太漂亮以免惹事上身”,和邊城又有幾分錢關係?那這份悲慘要從大老、二老身上來?主題不就變成“包辦婚姻其實也挺好的,自由戀愛什麼的會讓人走火入魔的”了嗎?這樣的話乾脆直接寫一句:“翠翠是個孤兒,由爺爺一手撫養大,她媽媽因為和一個軍人自由戀愛殉情死了。呸,翠翠母親真不是東西,小朋友們不要學她。”那麼,這悲慘從翠翠爺爺身上來了?那我就說主旨是“人老了管好自己就行了,天天給孫女瞎操什麼心”。好一個不分輩分,以小犯上!所以,這是天註定的啊?瞎說,我們要相信科學,這是封建迷信!

邊城之寧靜,文學之奇妙


所以就發現,咱們貌似沒有必要給這本小說強行套上一個主題的大帽子。開頭作者就說,茶峒好,山好水好人也好,可見他不是意圖寫一個悲劇的,要不然早就把這小小的邊城寫成男盜女娼,經濟落後的爛漁村了。我們不如這樣想,沈先生寫它就是想和你表達這樣一句話:“你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小地方,頂好的,頂妙的,頂幸福的。我希望你可以喜歡這裡,怎麼樣?”
洋洋灑灑1000字居然過去了,收個尾巴再繼續吧。邊城就是這樣,邊遠而不偏僻,寧靜而不寂寥。我想去茶峒看一看,我甚至想在那裡住下來,打打魚看看船過個小康生活。現在看來不太可能了,快節奏和現代化肯定讓過去的那種“好的,妙的”東西不復存在了,就像現在我們不會誇別人時候說:“好的,妙的。”
接下來就是所謂“年輕人的胡話”系列了。
我以前這樣想過,說文學不只是文字遊戲,它可以傳達更多的東西。那如果今天,我就無聊了,我就拿文學當遊戲了,你又能把我怎麼樣?就好比說,有的遊戲寓教於樂,那我今天就為了玩個痛快,不從遊戲裡學了,又能怎麼樣?《邊城》就是在純“玩”,很好地反駁了我的觀點。


所以之前的結論還是有些片面。可能中考那一套還沒改過來,就覺得寫個作文必須表達什麼似的,必須讚美或者批判一下,要不然事件就沒有意義。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這樣。哪裡有那麼多可以供我批判的事件?我天天批判是不是要累死啊?就是生活之中簡簡單單的小事,簡簡單單敘述下來,寫得挺美,這也挺好。
那我換個詞,文字遊戲有點貶義了,不妨叫它精神的滋養,或者精神放鬆劑。
突然又想到一個問題:我說過,網上那些作家都是玩文字的人,那我怎麼知道這滋養到底是正版還是冒牌貨?或者說,憑什麼大家們的文字就是滋養,是精華,網絡寫手的那些就是糟粕?現在還不會解答,恐怕還要繼續學習才能弄明白吧。
就現在而言,我還要更改我的結論:文學可以是滋養精神的珍饈佳餚,也可以是口誅筆伐的重錘長槍。對於文學而言,怎麼使用是正確的,絕對沒有唯一的答案。
或許我的結論不久後又會被未來的自己推翻,但在嘗試中摸索著前進,總是好的。


邊城之寧靜,文學之奇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