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晚春里的最后一抹嫩绿


青团—晚春里的最后一抹嫩绿

多年前在春天行走苏杭的时候,正值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近年来人们回寻文化,渐渐探得许多古俗风气,刚下过雨的道路还很清寂,幽幽的石板路尽头,三三两两穿着汉服的妙龄女子正在挑选青团,那一抹鲜嫩的绿色仿佛锁住了这一季最后一缕春光,值得人们争相采撷。

对于春末的记忆,青团一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今年尤甚,因为疫情的影响,整个春天几乎都是在隔离中度过的,直到三月,我们才似溺水的人般从绵密的海水中浮出来,呼吸到一点新鲜的空气,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蕴藏在青团这取自远山眉黛中的嫩绿色,好像是刚刚长出一片嫩叶的希望的种子,虽然这个春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现在,我们可以推开家门,去以前常常光顾的小店坐坐,去熟悉的街道上随意的走走,万物复苏的样子不正是春天来临时的样子么?

青团—晚春里的最后一抹嫩绿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说的就是青团。文中青草便是艾叶,将艾叶淖水沥干打成汁,再用糯米粉等揉成团子,艾叶本身就是一味药,性温,味苦,通十二经,中国人的美食,从来都是内外兼修,艾草汁与团子渐次混合,便调理好了颜色,再在团子中放入任何你想吃的做馅儿,蒸熟出锅即是满眼绿意,有情致者,可将其铺在绿叶野花中,竟成一处不忍下口的景致。

青团成为今日美食固然美好,但流传在它身上过往的故事却要悲伤许多,相传有一年的清明节,一位农民正忙着在自家地里耕田,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抬头看时,只见清军正在追赶一位身穿太平军服装的军官。这位农民急中生智,上前帮军官脱下军装,用脚踩入泥地里,再让他往水田里一蹲。军官浑身占满泥浆后站起来,一手扶犁,一手挥鞭,耕起地来。清兵追来,看到两个满腿泥浆的农民在耕地,并无军官的踪影,甚是奇怪,但转念一想,前面是湖畔,军官不可能从湖上插翅逃走,于是在附近添兵设岗,四处查寻。机智的农民示意军官不要进村以免被官兵发现,自己想办法给他带食物充饥,农民回村,不小心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灵机一动,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后煮烂挤汁糅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米团子。农民带着青团混过哨兵拿给军官,军官一边犁地一边吃青团,等到天黑后,他绕过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而这位军官,就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将陈太平。后来为了纪念这救命的青团,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御敌自保。此后,太平军打到哪儿,吃青团的习俗便流传到哪儿。

青团—晚春里的最后一抹嫩绿

而另一则更加久远的故事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了一阵,安葬遗体的时候,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而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青团—晚春里的最后一抹嫩绿

江南吃青团最早也可在周代找到线索,《周礼》中曾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矩,寒食三日充饥传统食品中有一种“青精饭”,寒食节时,人们采摘阳桐叶,以细冬青染饭,所成之饭色青而有光。当时这种青精饭用以祭祀,随着制作方法的更新,后来逐渐转变为青团,在当时的集市上也有卖青团熟藕的冷食,人们争相购买后,将其作为祀先之品。

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太平军还是介子推,关于青团的由来已是过往烟尘中朗朗上口的故事,祭祀的作用慢慢淡化,而人们食用青团更多的是寄予春天的希望,在无数的时光里,这一团青嫩的绿色幻化成了离家游子们的乡愁,寄存在春末的最后一丝气息里,在时光幽暗处缓慢的积攒那一点点希望和生机的心思,待到清明雨后变成一股暖流注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推开门廊,江南樱花开得正甚,游人未至,它们孤独又寂寥,街巷里一些劫后余生的小店歪歪斜斜的开业了,门前客人稀疏,但时令的青团却如数摆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沿街的木屉里闪烁着绿油油的光点。

你好,四月!

你好,春天!

新的生活从这一口青团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