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流行了数百年,真的一无是处吗?怎么看现代“类八股”?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八股文的历史

八股文流行了1300多年,从宋朝开始有了雏形,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直至“五四”以后逐步废除。

八股文能够延续数百年,自然有其存在道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执行,隋以前选拔人才是世袭,举荐等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由于为了取士标准的统一,内容越来越局限。要求按八股作文,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随着越来越严格的框架,严重束缚了考试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了死板僵化的文风。也不利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现实意义

1:当今社会中,在公文类写作,有些人为省事,照搬格式,添加内容,有八股痕迹,不可取。

2:一些考试中,所提要求死板,比如在外语考试中就有类似现象。


雨落一方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大白(●—●),提一下自己的小见解请各位指正。


八股文,主要是指科举考试中的文章体裁,兴于明清,是历代中国科举制度中考试内容的最后一个体裁。

是否一无是处,首先要看科举考试的兴起,以及考试内容的发展。

科举考试萌芽于南北朝,起于隋朝而又在唐朝成为进入朝政的最佳方式流传了一千多年,太宗皇帝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让科举制度成为读书人一步登天的门槛。


萌芽期的科举考试我们不提,科举真正意义上成为读书人正统出路是在唐朝时期。

唐朝设立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等很多科目,但是有明经和进士科最受人欢迎。我们初中历史课本评价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来描述两个科目获取的难易度。其中,明经简单,主要考试默写,背诵经典,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加了针对时势的策论。

进士科最难,太宗的时候主要考试实务,要面对现实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做出对策。高宗时期,增加了帖经、杂文,而杂文主要是包括诗、赋、箴、铭、表、赞等等,考核的是考生的个人才华。等到了玄宗时期,诗赋文章反而成了重点。

宋朝时期,科举延续唐制,很重视考帖经、墨义和诗赋。进士科只要学习诗词歌赋,明经科则是死记硬背,不通义理不会运用。王安石任宰相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用经义、论、策取士,也就是说强调进士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但是因为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派反对,所以考试内容经常会变。

元朝的科举只是名义上的科举,我们不提了。到了明朝,朱元璋恢复科举,公布《科举成式》,明清科举体系成立一直延续到灭亡为止。《明史》中,说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定的八股文,且就当真讨论。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要“代圣贤立言”。文章是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延续几百年后,逐渐成为束缚读书人思想的东西。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认为八股文实际上是对考生策论的束缚,但实际上看起来,它本应当是用于平衡策论和诗赋之间的方法。

诗词歌赋考较考生才华,策论考核考生处理政务的能力,实际上两者缺一不可。但是诗词歌赋不能转换为工作能力,所以明清逐渐减少了对于诗赋的考试,但是古代文人对文章美的追求其实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才有了八股文体的出现。

宋朝时期经义考试,有人为了文章好看故意写成四六骈文,但实际上并未对文章写作方法提出要求。到了明清时期,朝廷便规定体裁,让文章变得更好看一些。

为什么不恢复诗赋考试?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精力物力人力极大。为了防止作弊,需要弥封、誊录,宋英宗时期有每年一次改成三年一次。

第二,诗赋考试需要阅读大量经典书籍,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成本过高,对于豪门大阀,考诗词歌赋更加有力一些。从宋朝往后,门阀制度已经对朝政行程不了太大的影响了。

第三,诗词歌赋主观性不如写文章谈观点,需要考生到京城寻找高官或者豪门扬名。唐朝时期考生进京之后都要跟豪族官员打交道用以扬名。王维用音乐《郁轮袍》结交玉真公主,19岁就顺利通过进士科考试,对比50少进士而言,真的年轻。而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直接问了科考主考官,“我能不能行”。此种取士方法并不可取。


另外,因为八股文有固定格式,考官能根据内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而且让读书人为了做官只读四书五经,便于封建王朝统治者进行官员的思想控制,也是建立门槛筛选人的方法之一,明朝时期考上进士之后,也需要到翰林院继续学习。


写到这里,应该知道八股文出现早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只不过限定了体裁,也限定了人的思想发挥。后来就出现了,只读四书五经的腐儒,《儒林外史》中对这种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这时候的范进已经不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刚刚中举的疯举人了,而是做了山东学道,正三品的高官连苏轼都不知道是谁。这时候的八股文已经毫无意义。


现在的“类八股”,也不一定不好,至少在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永远是第一步,只有模仿的好了才有机会跳出机杼,写出自身风格来。但凡稍微有点追求的写作者,都不应当把“八股文”作为自己的限定,必要的时候一定要脱离他自成体系。


字写了不少,如果觉得我写的有道理的,请各位劳烦点个赞,大家谈论一番。谢谢,也请头条高抬贵手,不要再折叠我的回答了,天地良心全部都是我一字一句打上去,全都是自己的想法的思路。


大白爱阅读


八股文也并非是一无是处,至少要完成八股文首先得有点学问才行啊,从这方面来说八股文也是带有善意得一种文体,毕竟八股文需要的是对四书五经国学经典烂熟于心,制定了严苛的答题要求,不允许自由发挥。

要着眼于实用性来说,八股文确实有点一无是处的意思,但对于选拔人才来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八股文最让人诟病的就是答题要求严格到荒唐的程度,这完全限制了学子的创造力。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在这么严苛的答题要求下也能获得优秀的成绩,百分之九十九都会是才华出众的人。

因为要挑战八股文里面的诸多限制要求并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具备两点:

第一,学富五车的国学知识储备量,没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是绝不可能信手拈来应答如流的。

第二,要有非凡的智商,这个对智商的要求体现在对八股诸多限制的完美解答与应对,再者能海量的储备知识量,这都必须高智商才能做的好。

所以八股取士,一般能上榜的都是由能力的,特别是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成绩并名列前茅的,肯定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以后为官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平庸。

其实我的意思并不是八股考的好,然后当官了会因为八股中的知识获得在仕途上的能力,可能考试的内容一点都用不上,而八股考试只是能反应一个人的学问和智慧,有这两点那就是才华出众的人,所以八股文只是间接的证明考生的能力而并非是八股文制度本身有多好。

如果要说优点,唯一的就是它太难,难得东西当然得脑瓜儿好才能解决,既然有好的脑瓜了,还怕没能力吗,但八股文总体来说是一种不值得赞美的考试形式,因为它限制太多,这样会在无形种束缚当时考生得创造性和想象力。


慕华清秋


大家好,我是随依,来回答一下这个关于八股文的问题。

要说现代“类八股”就要先追根溯源,看看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指的是有八个部分的文章,有固定的文体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的意思。

古人一考定终生,八股文是旧时科举制度中规定的考试文体,写作有着严格的要求。文章写的内容,论述的观点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可以随意发挥的。一方面,这种固定死板的文体和命题范围,禁锢思想,但从另一面看,这也给了庶出子弟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寒门苦读之人也有与贵族竞争的能力。我想,作为我们这样的现代人,是无法理解“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心情的。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走到了尽头,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不过在现代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但考试制度还是延续至今。所谓现代“类八股”想来在说现代高考的作文。不可否认,我们应该倡导多元化发展,但在高考这样的大事上,实用稳妥的应试作文,更为保险。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或说明文,尊崇一定的格式,背诵一些范文,在考试的时候加以套用,即便不会获得出彩的高分,也可以拿到中等偏上的成绩。在当下,我能够理解现代“类八股”的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更多元化,升学道路能更多一些,给学生更多的发展和创造空间。


随依



第一个问题,关于八股文的评价: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若说八股文一无是处,那就完全否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科举考试内容从隋唐开始到明清,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隋朝主要考策论,唐代科目渐多,但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以经学为考试内容,进士以诗赋为考试内容。宋初,大体沿唐制,至神宗朝改革科举,改诗赋、站括、墨义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这是科举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到了元代,考明经经疑和经义,古赋及经史时务策等。其考试原则为“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义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四《选举一》)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依然以“经术”为先,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八股文不是唯一的考试内容。除了考八股文外,通常还要考帖诗、策论等,但八股文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所以明清科举也被称为“八股取士”。

自明末以来,反八股文的呼声逐渐高涨,以顾炎武、王夫之等影响最大,批判者的主要观点莫过于八股文形式呆板、空疏无用,内容不宽泛、束缚人们的思想,选拔不出人才云云。但实际上,我们也必须承认八股文的历史功用。

顾炎武像

首先是促进思想统一和社会稳定。八股文出题限定在四书五经中,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解经立说的依据,这样不仅宣扬了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选拔出了与统治思想相符合的人才,继而为国家统治服务。也就是说,统治者是借此为各官吏阶层选拔政治思想合格的预备人才,而非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朝廷也并非要在文中见士子的思想,只是想通过该形式来引导士子,强化统治。

文锦堂刊《四书章句集注》

我们不妨来看一篇王守仁的作品:

题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正文: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仅从文章来看,儒家伦理道德对士子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其次是对文化教育的普及。八股与以往的考试内容相比,圈定了考试范围,这样一来,难度其实是减小了,所以平民子弟的学习、仕进机会大大增加了,无疑也促进了阶层流通。

当然八股文在知识检测、防范舞弊、易于阅卷等方面的考试功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简单说八股文一无是处是不可取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现代“类八股”:

如今的“类八股”多指像古代八股文一样格式基本固定的文体,主要是部分应试文体(如高考议论文体的作文、申论文章)或其他应用文等。私以为如果为了应付考试或工作等固定场景而必须采用这种“类八股”文体,那无可指摘,毕竟其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场景也应该充分考虑其实用性,不可一概抹杀。


高明扬: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等


原何


八股文如果真的一无是处,又怎么能流传数百年呢?现先针对这个问题陈述一下个人看法。

1.八股取士起源于明代,清代也继承下来。两个朝代加起来五六百年时间。明清朝廷通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众多的人才,构成了全国的官僚机构,对全国范围进行管理。这说明通过科举制度录用的人是符合统计阶级管理人民群众需要的。八股取士制度在选材用人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

2.八股文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参加考试的人要在这个固定的形式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写出让统治者认可的佳作。我们说明清两代士子肯定写出了很多优秀的八股文。或者说这些优秀的文章能给后世学子当作写作范文。八股文只是在清朝末年,当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宣告了我们的落后以后,大批爱国志士寻求救国之道,这时候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八股文成为众矢之的。我们看到八股文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劣势是因为它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它需要改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们很高兴今天的高考制度,实质就是以前的科举制度。只不过要测试的内容不再是一篇八股文,而是紧密贴和时代需要的文理通行的全面考试取材。新中国建立后,通过高考制度培养了大批献身四化建设的人材。

如何看待现代“类八股”?

个人觉得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从正面来看,八股文逻辑严密,论证事物充分,在当今时代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八股文的形式是可取的。通过这种几百年验证的论述性文章结构来论证当代的各种领域的问题,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支持呢?

从反面来看,写类八股,不要为写而写。如果还像以前的八股文,写的内容还是四书五经,论证的还是天马行空,不着实际,那就属于必然遭到声讨的废物了。如果是学习的八股文的论证技巧,用于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的,提出的论点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类八股,是议论文,更甚至是八股文,又如何呢?



谷底001


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专用的一种文体,是否有用可以用律诗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

律诗一般为八句,是中国古代极其常见的一种文体,基本讲究是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五六句分别对偶。当然还要讲究语调平仄。单要做到上述任一条并不困难,但是综合起来全盘考虑就复杂了。所以,律诗在古代就是一种很难的文体。只有极具文学才华,广读诗书,富有文学创造力的人 ,才能做到上下兼顾,彼此照应,写出一首好诗。

而八股文的讲究就更多了,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每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同样有平仄对仗。单看这些基本要求就比律诗复杂上很多了。更要命的是对内容的严格要求了。律诗可以用一个人所涉及的所有文学知识来创作,题材不限。而八股文必须用儒家经典的原文作题目,用孔孟的语调来论述,内容上也不能诗情画意、风花雪月。这就要求作者有不仅要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还必须对儒家经典有极其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八股文的写作是对一个人能力的极大考验,就选才制度上来说,它是一个极其科学的设计,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科举制度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八股文本身客观地看是一种优秀的工具,只是它和科学制度一样被内容被局限于儒家经典,受封建文化思想束缚。就从批判继承的观点来看它和科举制度两者,都是糟粕于精华并存,作为一项制度,是优秀的,作为一种文化,是有局限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