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導語:平亂固政,首先要抓住能依靠的力量。中樞機構是否能掌握在自己手裡,對一個皇帝地位的穩固與否至關重要。重建中樞機構,歷來十分敏感,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不治反亂。然而,不破,斷不能立。康熙親政後,一方面重設內閣,一方面循序漸進的挑選合適的新人入閣,較好的處理了各種尖銳的矛盾,把權利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裡。

17世紀思想家黃宗羲說過:“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罷中書省、廢丞相後,並未設立相應機構接替其輔弼職能,且嚴申後世子孫均不許再立丞相,臣子如有敢奏請者,”論以極刑“。由於沒有宰相,明朝出現太監代皇帝批紅,甚至直接指揮六部的亂象,宮奴擅權、閣部爭鬥,直至明朝滅亡。

公元1643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三月十八日晚,明朝大一統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望著不遠處火光連天的北京城,他仰天長嘯,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 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隨後用白綾自縊。崇禎說的沒錯,文官東林黨人不能用,宦官魏忠賢們不能用,武將袁崇煥們也不能用,如此看來,“諸臣”確是”沒用”。


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崇禎煤山自縊


清朝入關後繼承了明朝的官員體系設置,那清朝的皇帝會犯同樣的錯誤嗎?康熙帝又是如何改組內閣,把中樞機構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裡的呢?

一、太宗、世祖打基礎

早在入關前,清太宗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三月,改文館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三院便具有中樞輔弼機構的性質,雖不能直接領導和管理六部,但滿漢大學士可向皇帝參謀劃策,參與政策的討論制定。當時威脅皇權的是諸王,而內三院恰恰是抵制諸王、加強皇權的得力助手。

順治帝親政後,也依靠內三院維護皇權。《清實錄》記載,順治十年(1653)正月初七規定:以後各臣面奏之事,必由皇帝攬後“批滿漢字旨,發內院轉發該科”,以防假傳聖旨。順治十五年(1658)七月,順治帝決定“除去三院秘書、弘文、國史色名”......“改稱內閣,大學士加殿閣銜”

,同時,設立翰林院。

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二、康熙帝邊破邊立,完善內閣職能,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康熙即位時才八歲,由大臣輔政。輔政時期,內閣又改稱內三院,因主要職能被輔臣取代,故已不能起到輔弼作用。所以康熙親政後做了一系列的建設。

1、親自批紅

康熙成年後親政,廢除了輔臣體制後,立即收回批紅權,調整內院大學士,並著手建立以皇帝為中心的內閣體制。硃批是皇帝權利的象徵,由別人代批,即是大權旁落。此後,各處奏摺皆由皇帝硃批,康熙直到晚年,仍堅持這一習慣,即便右手患病不能寫字,寧可用左手執筆,也”斷不假手於人“

2、重設內閣,重建翰林

《清實錄》記載,康熙九年(1670)八月十一日,下諭旨,“命改內三院為內閣。其大學士、學士官銜,及設立翰林院衙門等官,俱著察順治十五年例議奏。”同年十二月初五,重建翰林院機構,“設翰林院滿、漢侍讀學士各三名,侍講學士各三名,侍讀各三名,侍講各三名.......“。

康熙還設置了“日講起居注官”,都是從翰林院、詹事府中提拔學問優長、人品端莊的人擔任,其任務是幫助皇帝學習漢族文化,皇帝也時常諮詢時政,可以算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了,屬於皇帝的貼身機構。

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3、重用南人

清朝起源於東北,但康熙皇帝對南人(長江以南,也可理解為南方人 )卻頗為偏好,比較重視在翰林院中任用南人。比如首任翰林院漢掌院學士熊賜履,便是湖北孝感人。順治十年進士,先後在翰林院、弘文院任職。康熙親政後,一再上言,針砭時弊,很受康熙器重。康熙十年,任經筵講官,後任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1675)三月,授武英殿大學士。

上文提到,“日講起居注官”是皇帝的貼身機構,屬於皇帝最信任的人。從康熙十年設置此日講官至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南巡為止算,擔任過這一職務的漢人共有42人,其中:江南18人(今江蘇、安徽)、浙江10人、直隸5人(今河北)、湖廣2人(今湖北、湖南)、河南2人、江西、福建、四川、山東、山西各一人。如果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統稱南方,以上南方人共32人,佔總人數的76.2%,可見康熙皇帝對於南方人為官的偏愛,《清實錄》記載,康熙解釋過原因:“向因選擇學問優者,故南方之人居多”

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熊賜履的墨寶

4、滿漢聯合

清朝皇室為滿人,但百官多為漢人,康熙對此也有充分考慮。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索額圖因病被解除大學士職。來年,滿族老臣圖海病故。二十一年,杜立德因病解職,後馮溥年老退休。康熙持續更新內閣人員,從二十年(1681)起依次補入原兵部尚書、順天人王熙;浙江錢塘人、原禮部尚書黃機;湖北江夏人、原禮部尚書吳正治。加上原有的李爵(直隸人)、明珠、勒德洪,共六人。

我們分析下這個陣容,就能管窺到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思了。其中,兩名滿人,四名漢人。四名漢人中,南北各兩人。當然,設計這個陣容,也不是為了平均主義,而是為了推行新的江南政策。此後直到康熙末年,在五六名內閣大學士中,經常維持一、兩個南人名額,確定了滿漢聯合、南北地主共同參政的內閣體制。

5、杜絕後宮、宦官干政

康熙帝從明朝吸取了經驗教訓,嚴禁後宮干政,禁止大臣們結交皇太后、皇后等後宮嬪妃和其身邊的近侍,公開宣佈

“如有不遵禁例,仍前幹求趨者,定行從重治罪,絕不饒恕”。

當時宮中宦官數量不多,但管理卻異常嚴格。《清實錄》記載,康熙後來曾訓誡子孫:“太監原為宮中使令,以備灑掃而已,斷不可使其干預外事。朕宮中太監,總不令在外行走.......即朕前近侍之太監等,不過左右側令,家常閒談笑語,從不與言國家之政事也。”

三、內閣正常發揮其職能,帝國進入了良性的健康運轉

康熙皇帝對內閣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入閣人員的標準異常嚴格,朝野大臣也少了互相傾軋之事。嚴格約束後宮,嚴禁宦官干政。如此這般,內閣大學士們的職能就能正常發揮,國家也就能正常運轉。內閣大學士的工作,確實起到了中樞機構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

1、代閱奏章

大臣的奏疏理應皇帝親自批閱,但有時皇帝因出巡在外,或奏章太多,便委託內閣大學士代為詳閱,彙總後集中呈報。如康熙十一年正月,因陪太后去赤城溫泉,便

諭令內閣,將奏章“間一日馳奏一次”

2、票擬批答

凡皇帝下達的詔令或者御批,由大學士代擬批旨,此為票擬。經皇帝閱後,由六科抄發各部員施行,此為批答。康熙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就如何票擬科道官員條奏之章疏問題,諭大學士等:“今後有言關政理,切實可行者,照常票擬,朕親加裁奪。”

康熙帝邊破邊立,重建內閣,增補大學士,牢牢抓住中樞機構

票擬與批紅

3、贊襄機務

康熙帝要求大學士們積極參與政事,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二十日諭內閣:“凡為大學士者,以進賢退不肖為職,不可稍存私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方可稱大臣。”

4、總裁實錄、史志

凡撰修實錄、史志,皆有大學士充監修總裁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以全部現任滿漢大學士勒德洪、明珠、李爵、王熙充任《明史》監修總裁官。

5、臨時事宜的處置

除了日常的例行事務,還有皇帝臨時委任的審理重大案件、出征時料理兵部事務,以及在議政處行走等工作。

總結:

中樞機構是否健全、合理,對於一個王朝的興衰至關重要。同時,中樞機構能否掌握在手裡,對於一個皇帝的地位是否穩固也至關重要。康熙皇帝親政後,在汲取了前朝的教訓,繼承了先皇的經驗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和歷史進步,一方面大刀闊斧,一方面循序漸進,較好的處理了各種尖銳的矛盾,對各級官吏構成的中樞機構進行了調整理順,破除了滿人落後的奴隸制痕跡,重立了漢人儒家先進的封建制制度,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體制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