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柚子视界


《历史影视讲坛》为你分享个人见解和观点,帅哥美女不要忘记了点赞噢,首先感谢你的到来!

“丞相”,作为辅助封君主执政的百官之长,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称为“相邦”,是负责管理百官的,是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今天的总理和首相。

  • 丞相最早出处

“丞相”起初不叫丞相,在商朝和西周早朝称“少师”和“太宰”。出现以“相邦”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后来各国也跟着延用。到了秦国秦武王时期为了平衡,将相邦改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两个职位,后丞相这名称在秦国变来变去,起初秦武王相邦改为左右丞相,到了秦昭王时又改为相邦,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恢复设置左右丞相。

  •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其实丞相与宰相都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最大的区别丞相是官名,宰相是口头称呼,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就好比以前的“元帅”、大元帅只是军队官职名称,到了近代和现在变成了“军衔”。

丞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丞相在历代的名称

秦亡后,刘邦建立西汉,西汉早期也设左右丞相,后改为相邦,但为了避讳刘邦,改为“相国”,相国这名称没多久又改为“丞相”,但只设一人。而在西汉未期将丞相改为“大司徒”,大司徒由此取代了丞相的名称,而到了东汉献帝时又改为“

丞相”,并任曹操为首任丞相。

到了隋唐时期,尚书省的尚书左右仆射成为了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玄宗时期又改为左、右丞相,总之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比如“相国”、“ 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

  • 正式废除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这职务和撤销给中书省这机构,由原来中书省下辖的工、史、户、礼、兵、刑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和报告,彻底废除了1600年来丞相的这职称。

丞相和中书省废除后,出现了另一个管理政务的机构“内阁”,内阁以大学士称职务。

与丞相最大的不同是,内阁的组成人员是几个大学生组成,上奏和决策需要共同同意才可以去行动,这也平衡了防止个人独大的情况。


历史影视讲坛


丞相这个概念我认为在商代就有了,当时的商汤为了推翻夏朝任用了伊尹来治理国家,推翻夏朝,而周朝任用姜尚推翻商超。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逐渐确立为成一种制度,称为相邦或者相国。秦帝国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丞称为丞相统领百官,到了隋唐时期皇帝发现丞相权力太大,造成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遂设立三省六部。分化丞相权力。当了明代,丞相被永远废除,成为宰辅。到了清朝完全废除,权分六部。


明月不可輟


朝代的不同,也就以为着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一直在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