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歷史與中國息息相關,從漢武帝併入中華版圖開始到清朝滅亡,經歷了多次叛亂,從併入到割據,從藩屬到獨立。歷史上越南曾有過三個“獨立宣言”:第一個獨立宣言《南國山河》,第二個獨立宣言是《平吳大誥》,第三個獨立宣言是1945年胡志明發表之《獨立宣言》。
公元前111年,漢朝的漢武帝出兵佔領「南越國」(注:南越國版圖包括今越南,但越南≠南越國),將「南越國」納入漢朝的直接統治。一直到公元939年,越南人利用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大亂時期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
公元971年,宋在滅南漢劉政權時,交阯丁氏政權“害怕宋軍乘餘威進而蕩平原屬中國的交州” ,便於開寶六年(973年)主動“遣使貢方物,上表內附”,而“宋太祖因為當時還要繼續進行國內的統一和鞏固其統治的鬥爭,且北方又有勁敵遼國,就接受了丁氏的朝貢”,封丁璉為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開寶八年(975年),丁氏再次遣使貢方物,宋廷便“議崇寵部領”,於是便降制封部領為交阯郡王。從中可以看出宋朝承認丁氏政權為自己的藩屬,“並且破天荒第一次封越南的封建統治者為‘王’”。這樣,在宋太祖的時候,中越之間便開始確立了‘藩屬’的關係,今後不管名義如何,實質上中國已不再以自己的郡縣,而是以一個國家來對待越南了。”
到了宋越熙寧戰爭時(1705年),越南李朝與中國宋朝在如月江、富良江一帶交戰、越軍無心戀戰之際,李朝大將李常傑為鼓舞士氣所做一首詩。被譽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宣言",在越南家喻戶曉。
李常傑為鼓舞士氣,假託神意,做詩一首,為《南國山河》:
南國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來侵犯
汝等行看取敗虛
李軍聽後,士氣大振,在如月江"趁宋軍力困,夜渡江襲擊,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廣源州"。 之後,不久李仁宗李乾德便遣使入宋,奉表"謝罪求和",宋越戰爭就基本結束。
此後該詩在越南家喻戶曉,被譽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宣言"並編入教科書。
到了1368年,朱元璋掃滅群雄建立明朝,大明立國伊始周邊形勢相當嚴峻:北境,雲南還存在大量殘元勢力,東南沿海倭寇也開始襲擾。
為了減緩明軍壓力於是,朱元璋放棄了以前新朝代建立時東征西討的國策,除了全力對付殘餘蒙古勢力進行打擊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態度實行懷柔政策,在《皇明祖訓》中,他開列15個“不徵之國”,告誡子孫不要亂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後來到了朱棣時期,安南的內亂引起了明朝的注意。
公元1400年,安南的陳朝衰落,權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因為安南胡朝要得到認可必須得到中原王朝的冊封。恰巧在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安南的胡氏認為時機到了,胡漢蒼(胡季犛之子)以權理安南國事的稱號向剛繼位的朱棣上表,謊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是陳朝皇帝之甥並受推戴,請求明朝冊封為安南國王。但是對此事表示懷疑的明朝,遣使前往安南調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讓明使查到什麼,找不到證據的明朝便封胡漢蒼為王。
後來安南的形勢發展,讓明朝開始發現事情越來越不對勁。首先,不斷有陳氏遺民前往中國控訴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頻繁騷擾中越邊境和鄰國占城,令邊境動盪不安。到了1406年,陳朝王室來華向朝廷控訴胡氏的種種惡行,朱棣派兵護送他們返回越南,途中卻不料被胡軍伏擊,陳王室被凌遲處死。這件事終於徹底激怒了朱棣。
1406年7月,明軍分兩路進入安南,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明軍勢如破竹,攻克多個要塞並殲滅胡軍主力 , 於1407年5月將胡氏父子活捉。1407年農曆6月,明朝在安南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正式把安南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不到一年結束戰鬥,可謂乾淨利落。
但是其後,越人的反抗行動此起彼伏,來自藍山(在今清化省)的黎利(即後黎太祖)脫穎而出,不斷髮展壯大,並於1427年擊退明軍,恢復了越南的獨立地位。
當明軍在1427年農曆十二月十七日撤退後,黎利便頒佈由其首席參謀阮廌所寫的《平吳大誥》,宣佈大越國(越南)在黎利的領導下,脫離明朝的統治而獨立。 由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以漢語文言文寫成,並在1427年底以後黎太祖黎利的名義頒佈,"吳"是當時越南人對明朝的稱呼。
\u0019
《平吳大誥》的內容,主要為表現黎太祖 黎利黎利軍隊與中國明朝之間的戰爭,以及突出黎利帶領大越國獨立的合理性。在全文一開始,就揭示"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繼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以彰顯越人獨立行動的合理性。
隨後,文章又述及中越間的交戰史,先略述吳權擊敗南漢、宋越熙寧戰爭、蒙越戰爭當中越人的戰績,繼而提到明朝佔領大越國後"連兵結釁"的亂亡時期,控訴明人在越南所作的"欺天罔民"的種種罪惡,體現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後再敘黎利發動藍山起義,抗明建國的艱辛歷歷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撓,經過一段拼搏後,其勢力不斷髮展壯大,先後於崒洞之役(崒洞又作ᨧ洞)及支稜之役裡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結果,明朝政府決定撤兵,黎利勢力亦願意與明軍"修好有誠"。文章指出黎利戰勝明朝的本質是"以大義而勝兇殘,以至仁而易強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觀點。
最後,文中提到黎利為大越國爭取到獨立復國,實為功勞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復泰,日月既晦而復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所以要在這個歷史時刻,"誕布維新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
《平吳大誥》敘述了越南人民在黎利領導下艱苦奮鬥、戰勝明朝的經過,全文貫穿著民族主義情感和儒家的仁義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義,亦在文學上有相當成就。在越南後世有"
千古雄文"、"第二個獨立宣言"等稱譽。在當代,該文亦被翻譯為越南文,以《我大越國》(nước Đại Việt ta)的題目節選收錄進越南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平吳大誥》原文詳見,可自行搜索)閱讀更多 大魚講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