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二号——托斯丹·凡勃伦在卓越中的随随便便与格格不入

上篇写了约翰·穆勒,从小被经济学家的爸爸杜绝娱乐,人生只有刻苦枯燥的学习;25岁时由泰勒太太情绪启蒙,借她之眼了解社会规则,仰慕着直到45岁她丈夫去世两人才在一起。是非常言情小说式的一生了(八卦一下——约翰·穆勒有趣的一生)

这篇写的凡勃伦是另一个极端。出身贫寒,吃过不少生活的苦,在婚姻中明目张胆地出轨多年。有非常随波逐流的一面,也有奋力抵抗人生底色的一面。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是挪威移民美国者的儿子,出生在明尼苏达一个讲挪威语的农业地区,直到十几岁才开始学英语。

在当地人看来,即使已移民,美国仍是外国,挪威才是自己的国家。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咖啡和糖是奢侈品,很多人不太会讲英语。在那个略显封闭的地方,凡勃伦的父亲是唯一一位送子女上大学的人。

凡勃伦的求学生涯并不是很顺利,他换了两次大学,才在27岁的时候在耶鲁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终于找到合适的大学,以优等毕业生拿到学位,也并不是终结,生活的考验才刚开始——他继而失业了七年。


在失业的七年里,他兄弟形容他“他今天读书和闲逛,明天呢,仍是闲逛和读书。”他每日只是埋头读书,不事生产,也不与人来往,这在当地诚恳劳作的农人中间,显得很是格格不入。(羡慕读书和闲逛!)

他不是没有尝试找工作,但一个工作也没找到。学校的工作,就算有了介绍信,一个也没面上就算了;甚至有次别人介绍好了工作,临到头,那公司居然倒闭了...

这期间他还结了个婚,31岁的时候。妻子是他读的第一个大学校长的侄女,那所学校宗教气氛很浓,他父亲原是想让他当个牧师,但他对宗教持怀疑态度,在那里过得并不好。

婚后,妻子好像不是很介意他的忠实程度,他在这方面也收获颇丰,不少流言蜚语。


在失业七年后,家里觉得他都34了,还没找到个像样的事做,不如继续做学术研究。于是他去了康奈尔大学,被劳克林破格接收为研究员。后来芝加哥大学开办,劳格林去了那里当经济系主任,也带上了35岁的他。

劳格林死后,人们对他作出的定评是:他对经济学作出的主要贡献,是他为芝加哥大学招了凡勃伦这个人物。


在凡勃伦生活的那个社会里,人们笃信宗教,交往频繁,相互吹捧,但他却站得远远的,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也许是人生一直不顺导致的性格,也许是性格如此才不顺,他总觉得社会是不舒服的,是有敌意的。

他怪癖很多,拒绝装电话机,不打扫,用过的盘子就堆着,直到所有盘子用完,再用水管冲一下了事。对他的学生,不管成绩好坏都打C,有人希望得奖学金,让他改分数,他也欣然改成了A。有一次一个小孩问他名字首字母T.B.是什么意思,他说是泰迪熊(teday bear),他随口乱说过很多这样胡编的话,有的编得极好,一直被别人认为是真的。


他在芝加哥大学呆了14年,后来去了斯坦福大学。期间妻子数次要离开他。有时是他生活上不检点,也并不隐瞒,同事都知道他婚内出轨的事,他还把“爱人”的信带回家,随意放桌上让妻子看;有时是他城府太深,她觉得自己完全不了解他,不知他随意说的话是真是假;有时是由于他对她过于残酷无情,以为她怀孕了即大惊失色,要将她送走。


但是,有时他也会自己找上门来,从而言归于好——有一次,他手里拿着双袜子,摇摇晃晃,走到她林子里的住所,问“太太,这是您的吗?”

不过终是不能再继续。结婚23年后,在他54岁的时候,妻子提出离婚。凡勃伦答应每月付25美元抚养费,但最终也没给。

总感觉这么多年的反复,妻子应该对他有很深的爱,以此接受了很多。但无论怎样厚重的爱,都不应该被这样无所谓地消耗。被消耗干净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还是如表面所显示的,并没有意识曾得到与失去了什么。


晚年他越发远离朋友、学生,离群索居,避开名声带来的崇拜者,也慢慢不再写作。他越来越消沉,有种厌世的态度,常常一个人坐着,沉浸在不愉快的遐想中。

去世前,他留下遗言,不要葬礼,火化后骨灰投入江海,不要设墓碑、雕像,不要发布讣闻、照片、传记,不要出版书信。除了火化骨灰入海以外,他的遗言都没有被遵守。





他怪癖多多,待人轻慢,似乎没有过快乐的一生,也不被当时政府重视,调控经济的想法不能得到实践。不过还算留下了一点东西,120年后仍被讨论——出版于他42岁时的《有闲阶级论》——即使他是个不愿为人所知的人。也一部分由于此书,他被称为“制度经济学之父”。

这本书常用讽刺语调来讲有闲阶级,至少有一半像是社会学的著作。

「这位国王在烤火,火势越来越旺,而专管为他搬移座位那个仆人刚巧不在身边,他就硬坐在炉边,不移一步,终于被熏到无可挽救的地步。但是他虽然牺牲了,却保全了最高贵的基督教陛下玉体的圣洁,没有被贱役所玷污。」

他认为有闲阶级通过明显或微妙的显示排场性的消费来表示自己的优越性,而“有闲”这一点,由于在公众面前炫耀,也由此获得了进一步满足。

基于此,现在有个术语叫“凡勃伦效应”,大意是越贵越多人买,表现了一种挥霍性的消费心愿。(

有没有想起《大腕》里著名的“我们不求最好,但求最贵”,100多年前就有人调侃过啦〜


凡勃伦认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不是势不两立的,工人并不想取代经理的职位,他们所想的是竭力效仿他们。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那么尊贵,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如何摆脱上级,而是如何使自己升到上级的地位。

凡勃伦看到机器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它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标准化的活动使社会不得不跟着它按时行动,它迫使人们根据事实的、根据精确的、可计量的事物,而不是之前的迷信和万物有灵来思考

非常社会学了。也有人说,他启发了经济学用这样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与社会学、心理学有所交融。


有闲阶级要求利润,希望炫耀财富,得到优越感;工业社会要求精确、勤劳、标准化。这两者是有矛盾的,这矛盾也是限制社会发展的一大原因。

凡勃伦认为技术进一步发展,技术人员地位会渐渐取代当时的企业主,得到管理地位,解除矛盾,促使社会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




他的门生韦斯利·米切尔对他的总结是「凡勃仑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 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其他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地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他不属于这里,他只是作为异客,来观察探测而已。


八卦二号——托斯丹·凡勃伦在卓越中的随随便便与格格不入


参考:

《世俗哲人——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罗伯特·海尔布罗纳,1994,商务印书

《经济思想的成长》亨利·斯皮格尔,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各百科相关词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