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钗》: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出生于1922年的高阳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历史小说家,作为钱塘望族之后,高阳本名许晏骈。因其用笔名高阳著作历史小说而闻名于世。

1962年,40岁的高阳发表历史小说处女作《李娃》,一鸣惊人。随后,他写下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代表作有《胡雪岩》《慈禧全传》《红楼梦断》等,其作品几十年来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形容他的作品受欢迎程度。

高阳熟知历史掌故,对于各种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他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真实,又擅长编故事,能自然地将自己所熟知的历史典故等融入小说之中,有很强烈的现场感。他对于人情世故观察细致入微,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紫玉钗》一书是一本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小说合集,改编自唐人传奇《霍小玉传》《章台柳传》以及明清传奇《桃花扇》。

在这本小说集里,高阳写了四对人人歆羡的才子佳人:霍小玉与李益、李香君与侯方域、刘青青与韩翃、王一姐与郑板桥。自古以来,才子佳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总是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然而,在《紫玉钗》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佳人情深,才子薄幸。四对璧人,四段令人回味无穷的爱情故事,传唱的却是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紫玉钗》: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1、佳人情深恩重,却道是痴心错付,所托非人

全书首篇故事《紫玉钗》改编自唐人传奇《霍小玉传》,讲述的是唐朝诗人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故事。霍小玉是霍王之后,家道中落的她不幸沦落娼家。彼时李益少年登科,声名远扬。养在深闺中的霍小玉早已听闻李益的才气名声,芳心暗许。

赴京赶考的李益在鲍十一娘的引荐之下,结识了色艺俱佳的霍小玉。霍小玉原本是打算要对方明媒正娶,不料才刚见面,一时之间竟意乱情迷。

失了方寸的霍小玉暗自懊悔,垂泪不已。得知小玉心思的李益表面上热烈而诚恳地回应她的一片深情,暗地里却只把她当作自己在长安立足的工具。

“长安居,大不易,有这样一个不愁衣食的温柔乡可住而不住,天下哪里找这样傻的人去?”

李益一心享受霍小玉的温柔乡,一心又暗自为自己的前程盘算。两年的恩爱情深,始终不抵锦绣前程。面对一朝高中之后的李益,霍小玉自知地位卑微,只敢渴求对方给予自己七年,七年之后,而立之年的李益尽管另娶高门名媛。

《紫玉钗》: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霍小玉的一腔痴情,换来的却是李益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他明知自己做不到对霍小玉明媒正娶,却偏偏还要对她空许约。一边让佳人苦等,一边在自家母亲的安排下,攀上了卢家高枝,寄希望于这份婚姻能给他带来新的社会地位和裙带关系。

纸毕竟包不住火,苦等多年的霍小玉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李益,奴仆见不惯李益这些年对霍小玉的利用和负心,出口讽刺了几句,不料李益恼羞成怒,以为官的口吻回复道“若在捏造事实,信口诽谤,你可记着,京兆府的户曹参军,是我族侄!”

看清深爱之人的真实面目之后,霍小玉气急攻心,随即撒手人寰。而李益随后也因为妒名声起,成为渣男的典范。

才子佳人,原本是天作之合。恩爱时你侬我侬,郎才女貌;离别时,郎心似铁,美人枯等。这场情爱里,佳人用情至深,不曾想爱错了人,一腔痴情错付,终究是枉送此生。

《紫玉钗》: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2、郎情妾意,终不抵时代无情

与李益霍小玉的爱情故事相似的,还有李香君与侯方域。《桃花扇》原本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高阳对其进行了改编,形成《紫玉钗》这本小说集中的一个故事。

侯方域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他前往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经人介绍,结识了名妓李香君。与李益的负心不同,侯方域对李香君倒是一片真心且能从一而终。李香君虽为妓女,却十分刚烈,有着高尚的品格情操。她不贪慕虚荣,不畏强权。

作为一介女流,她敢痛斥魏忠贤的余党阮大铖等人,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更是不惜以命相博,情愿以死明志。对于爱情,她忠贞不二,哪怕侯方域下落不明,她被迫要前往皇宫为皇帝表演,她也始终坚守自己对侯方域的深情。

辗转多年,历尽悲欢离合,李香君终于得以与侯方域重逢,原本以为从此才子佳人不相负,不曾料想,皇帝深夜一道密昭要李香君进京。自知此去必负情郎的李香君,竟默默地携毒药应昭……

乱世之中,身为地位卑微的青楼女子,尚且刚烈如此,反倒衬得其余男性相形逊色。

时局动乱,当朝者昏庸无能。纵使李香君与侯方域情深意切,最终不过是镜花水月,大梦一场。

《紫玉钗》:痴情女子的命运悲歌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悲剧是乱世之下的必然结局,那王一姐与郑板桥的爱情则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王一姐与郑板桥自幼青梅竹马,彼此有意于对方最终却各自成家。多年后,王一姐因丈夫买回来的画寻回了失散多年的表兄郑板桥。双方记起幼时的情谊,一时之间都难以自持。然而,眼见着就要一错再错,平地惊雷,让双方蓦然惊醒,悬崖勒马。

爱之深情之切,却不得。往后余生,各自安好,这份情深再不复与人说。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