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老家是合川,这里两江交汇,人们多是打酱油的,还有造轮船的

合川位于嘉陵江下游。在这里,嘉陵江接纳了最大的两条分支流,渠江和涪江。

之所以称为合川,正是因为这座城有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这里就是巴人定居之地。

巴人老家是合川,这里两江交汇,人们多是打酱油的,还有造轮船的

春秋末期,楚匡犯进,巴国曾迁都于此,故合川有巴国别都之称。

其后又有濮人在此休养生息,濮岩、濮湖、濮子墓等地名流传至今。

秦灭巴、蜀后置垫江县,南朝宋文帝时改置东宕渠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改置为州,因其地三江汇合,起名合州。

民国2年(1913),改为合川县。

新中国以后,于1952年设合川市,1958年改为县。旧时的合川城,在涪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口形成的。沿着两江都建有很长的码头,停靠着几百条趸船和木船。

码头附近密集客栈,无例外地在门上挂着红灯笼。沿嘉陵江边南北走向的—条街最长,两公里有多,沿涪江方向街市绵延也有一公里余。

城里有街道二三十条,小巷一百多条。现在的合川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是重庆六大卫星城市。

巴人老家是合川,这里两江交汇,人们多是打酱油的,还有造轮船的

夏夜的嘉陵江边,邀约几个好友上一条渔家小船,几两老白干,几斤刚刚从江里打捞上来的各种鲜鱼,让船老板亲手给你做上几道佳肴,杯盏之间,带点微醺对着江风做几次深呼吸,那才一个“爽”字了得。

合川有个涞滩古镇,这个首批“中国最美村镇”,中国十大古镇之一,可以看到白云青山和袅袅的炊烟,感受巴渝风情和千年禅韵的石刻艺术。

“合川牌”酱油创始于光绪年间,最初由合川人戴大成开办大成酱园作坊,生产“口茉酱油”。

接着江北人邹甫臣开设民利权酱园作坊,生产“珍品酱油”。民国21年,民利权的珍品酱油,在四川省物展会上荣获优质酱油银质奖章和奖状。

1956年,合川三家私营酱国厂合并成立合川市公私合营酱园厂。

合川自古人杰地灵,城东嘉陵江岸学士山上,有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之所养心堂。

1939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草街古圣寺,创办了蜚声中外的育才学校。建校一个多世纪的合川中学,其前身更可上溯到明嘉靖十年的合宗书院。

合川有个名人叫卢作孚,此人1893年生于合川肖家乡,年少因家境贫寒仅是小学毕业。

迫于生计,堪称奇才的他却在家乡当上了民办老师,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讲义,青年时期就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

1925年,卢作孚在合川市创办民生公司,开始仅有一只仅70吨的小客轮“民生”号,终日行驶在嘉陵江上,短短几年间,发展为拥有轮船一百多艘、总吨位5万多的江海船队。

1929年其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

一个卢作孚,几乎是改变了长江上游的航运的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全力投身于抗日工作,不计报酬运送军队和物资出川抗日。

仅抗战前三年,民生公司共运了各种人员150余万,物资逾100万吨,为了抗战自己损失了16艘船舶,牺牲了员工100余人,上演了中国版“敦刻尔克”。

巴人老家是合川,这里两江交汇,人们多是打酱油的,还有造轮船的

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

后来,卢作孚又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

1949年,卢作孚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毛泽东主席称赞卢作孚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

另外三个实业家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这座城拥有着让人骄傲的丰富自然资源,煤炭、岩盐、天然气、锶矿和石灰石储量惊人。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家里有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