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3月23日,“国标舞天后”刘真因病去世,终年44岁,留下深爱她的老公和年仅4岁的女儿,全网掀起一阵死亡教育的热潮。刘真生前多次参加舞蹈比赛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随后转入演艺圈,参加过不少综艺节目,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湖南台的《奇舞飞扬》、《康熙来了》等等。

  • 她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是为女儿庆祝4岁生日:“谢谢上天,让你来到我的生命里,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遇见。”
  • 她住院时,4岁女儿曾对她说:“妈妈赶快好起来,带我去上学喔!”

如果孩子知道妈妈已经去世,无法送她去上学,小小的心灵该如何承受?但直面生与死,没有人能够幸免!

中国作家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曾写道:“告别就是死掉一点点,而生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面对至亲突然离世,对孩子是选择告知真相,还是继续隐瞒?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是选择苦苦挽留还是勇敢放手?为了更好地生活,也许怎么做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树立孩子科学的死亡观,如何让孩子学会告别。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就是一本探讨死亡教育和学会告别的文本。这本书虽然描写的是“死亡”,却以孩子的视角来探寻,充满纯真意味,能够让每一个孩子从中体悟到成长的意义,从此不再恐惧、彷徨、畏缩。

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个小男孩在童年的最后一个夏日,和老人喜八相遇相处的故事。整部小说在平凡的细节中透射出治愈的暖意:木山,山下,河边三个小男孩与老人喜八之间建立了忘年友谊,最终老人平静离世,男孩们经历了告别之痛,得到了治愈和成长的力量。

《夏日庭院》是作家汤本香树实的儿童文学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全部阅读完也就2个小时左右时间但故事脉络清晰,小说语言平实,能够给人抚慰,特别适合父母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夏日庭院》曾于1994年被拍成电影上映,也被改编成舞台剧,还获得日本与美国儿童文学大奖,并被译为十多国语言出版。所以,请相信我,如果想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阅读文本。

本文将从三个小男孩的心路发展历程,并从“死亡教育”的困境、最好的告别、生当璀璨,死当安然,以及告别仪式的不可缺少四方面,讨论日本小说《夏日庭院》里有关于直面「死亡」的告别之痛和成长。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死亡教育”的困境:越禁忌,越好奇,越恐惧。

三个小男孩正是活力四射的年龄:他们是小学生,其中戴着眼镜,瘦瘦小小的那个,名叫河边;长得像相扑选手的那个,名叫山下;瘦高个男孩名叫木山。

三个小学男生,在明亮悠长的夏天里一起踢足球,上学放学,他们是四处奔跑,肆意成长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却忽然对「死亡」产生了好奇。起因是小男孩山下的奶奶去世,他参加葬礼、目睹了全程,回校后跟两个好朋友讲了这段经历,由此引发了三人对「死亡」的追问。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河边甚至故意上高架桥,下面就是车流,他在一条狭窄的水泥栏杆上维持平衡行走,做出这样的动作,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摔成肉泥的危险,这让两个小伙伴很是惊慌,在一边陪走,突然山下一把抱住河边,把他拖了下来,三个人安全着陆,跌倒在桥面上,这才发现河边吓得尿了裤子,大家哈哈大笑过之后,河边坦白自己对死亡很好奇,总是忍不住要去想。书中把孩子对「死亡」这一话题既敏感又好奇的心理,有非常写实的描写。

比如河边说:“最近,我满脑子都是这些事儿。什么死人啦,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啦,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啊,虽然我早知道人早晚都会死,可是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我也是。”我和山下异口同声地说。

可见,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孩子对死亡产生好奇的年龄段,大概是在小学生时期,并写出了在这一心情的影响之下,少年河边为了寻找答案,想要亲自一探究竟的心理现象。这也就是说越禁忌,越好奇,越恐惧。但正如他所言,即使自己亲历过,知道了「死亡」的感觉,但如果真掉进车流,恐怕也无法告知好朋友是什么感觉。这件事本身足以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体验,及在死亡教育上的反省。

就像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问到父母的一句话:“人为什么会死?”但死亡对许多人来说,一直以来都是忌讳。特别是在国人的观念里,死亡,是禁忌话题。因此,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会对孩子的这个问题采取撒谎,或者避而不谈的方式。

在儿时,记得家里的大人们也同样忌讳,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绝对不允许随口说出这个字眼,哪怕是一句:“我困死啦!”都不要说出来,一旦无意间说出来,必须“呸”掉,以示反悔,尽量吉利。

另外,与此有关联的事情,也不许沾边,要尽量避开。所以,从小到大,没人跟我们谈论“死”到底是什么,倒是听到过许多令人寒毛倒竖的“鬼”故事,特别怕黑,夜里不敢一个人走夜路。

在大人们的讳莫如深中,我们感应到的只有深度恐惧。白天还好,夜里一个人时,情不自禁就会想,而且呼吸就困难,感觉四周都是墙壁,要把我挤压进去,将人整个吞噬。很长时间以来,那一种感觉成了这世上最恐怖的存在。

因此,关于死亡教育,如果父母越不愿意与孩子谈论,那么,它终会变成孩子一生的困境。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告别的伤痛。

老人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孤独与落败的气息,他总是在暖炉边昏睡,他走路摇摇晃晃,他三天出门一次,他一天只吃两个便当,他住的院落因杂草丛生而被认为这里无人居住。但他年青时是个士兵,杀过人,结过婚,在战争中与深爱的妻子离散,又因沉陷于负罪感不能与妻子重逢。

当遇到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小男孩后,老人喜八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破败的院落有了生机和欢笑,他甚至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妻子,以及从未谋面的孙女。

三个小男孩中,木山的母亲是一位温和的妇人。山下生活在一个卖鱼之家,母亲并不希望他子承父业。河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生活在另一个家,有妻子有孩子,这使年少的他耿耿于怀,但总是在人前虚拟父亲高大的形象。他们从好奇「死亡」,到偷窥老人,到帮助老人,最后他们开始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老人:帮老人倒垃圾、清理院落和整理房子,种上绣球和波斯菊……

眼看岁月静好,生命如此鲜活,死亡却悄然光临:男孩子们在踢完足球比赛之后回到院子,赫然发现老人已气绝离世。

三个小男孩近距离看见了死亡,但他们伤心、不舍、失措,他们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喊“爷爷”,他们用手给他的身体加热,他们甚至给他喂食葡萄,希望他活过来,但如同光线滑过,雨后盛放的那些花朵,又如同那些他们亲手送去井底的蝴蝶,都是不可变更的自然现象,老爷爷喜八吃不了葡萄,也无法再给他们讲往事,老人的葬礼如期举行。

小男孩河边伤心到了极点,他的眼泪好像断线的珍珠,噼里啪啦地落,他自责,说如果不是自己对死亡感到好奇,不去刻意“监视”老人,老人也许就不会离开。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生当璀璨,死当安然。

从整部小说来看,老人可算是一个悲情人物,他老无所依,并不是因为没有家人,而是由于在战争中杀死一名孕妇,他要用一辈子的孤单来赎罪。

男孩们在老人这里初尝告别的伤痛,必然是一种成长和历练;老人何尝不是在男孩们这里得到了安宁:在老人向男孩子们讲述了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时,在与男孩们恶作剧时,任由孩子们作主,打扫院落时,老人终于得到了自我宽恕,得到了安然。

正如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告别仪式不可少。

小说的最后,三个小男孩的悲痛,止于在老人居住的院落,看到了奇迹。当时院子里的花正闹哄哄地盛开,没了老人的身影,孩子们很失落!突然有人发现了一只死掉的蝴蝶,男孩们想起老人平常的做法,把它送去井中。于是,井边夏日里的三个少年,像老人一样把一只死去的蝴蝶放入井中,并说:“我们送它一程吧。”突然,在光点中有许许多多蝴蝶展翅向上飞,停歇在他们的手指上、头发上,像老人的手在抚摸着他们,孩子们这才脸露笑容,只因他们深信,那是老爷爷在向他们告别,他们笑了,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院子。

从此,日月更替,夏日院子里花开花败,屋子慢慢陈旧,这也预示着孩子们明白了生命都有终点,生命本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行,他们正在抓紧时间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只有失去过,才更懂得珍惜,也只有直面过死亡,才会充满生的渴望,唯有如此,我们才对“生命”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对“活着”有大彻大悟的深刻领悟。

正如乔布斯说过的一段话:“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终将会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简而言之,通过告别仪式,可以让孩子对死亡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准定位人生的方向。反之,若孩子对死亡无知,只会造成内心的恐惧,从而使孩子无法正确对待自己有限的生命。

说到底,告别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孩子快速地成长,并领会到生命的宝贵。因此,告别,是每一个孩子早晚会遭遇的,最好的告别,就是好好告别!告别让人悲痛,却也教人成长。无论是主动地选择面对告别,还是被动地告别,告别时,难免有伤痛,但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希望!

日本小说《夏日庭院》:从四方面讨论孩子直面「死亡」的成长之痛

寄语:

最近,刘真去世,引发网友关心和同情!大家担心她4岁的女儿承受不了。一直以来,人们不愿意面对此类事件,所以深感无助,但没有人可以在一生中逃离这种悲伤的告别。尤其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边要不可避免地面对亲人的离开,一边又在充斥着禁忌和谎言的模糊化死亡教育里。

《夏日庭院》一书的作者却把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死亡」,通过故事的形式清新地描述了出来,充满了治愈系的成长色彩。全书温暖感人,告诉父母们,孩子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心理转变。

全文从三个小男孩对「死亡」产生好奇,陷入困境和局限、与老爷爷告别,在仪式中得到治愈和成长力量的发展四个历程中,揭示了要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生与死的道理,只有理解了死亡,树立了孩子们科学、健康的死亡观,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同时,书中的老爷爷以生命自然终结的方式,以最后的告别,给了男孩们最好的告别,

显示出了生命消亡的意义,以及告别的重要性:死亡,是结束,又是开始!是伤痛,也是希望,最好的告别,就是好好告别。


今日一语: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我是 ,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