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在 中,我們終於說到了大多數企業最喜歡用的一類儀式了——認可肯定型,

通過一些精心設計或輕鬆隨意的儀式表達對員工的認可與肯定,讓Ta感受到在團隊中存在的價值,感到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是非常能給人帶來力量的一種行為,也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非物質激勵”。這種儀式很容易被人按最通俗的方式理解為表揚或獎勵,確實多數“認可肯定型”儀式的目的就是表揚或獎勵,但這麼理解是不夠的。

莊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企業文化為什麼經常做不好,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一些文化工具的庸俗化,比如使命、願景被搞成了口號或者目標。而對員工的認可,也非常容易被視為一種可以機械使用的手段,從而讓儀式變成了形式,常常有大炮打蚊子、用力過猛或者“搞運動”的感覺。

一、貧瘠的文化土壤

我相信有些新管理者在剛開始帶領團隊時遇到下屬對其不滿的情況,會跑去請教老領導,老領導可能會用非常輕鬆的語氣很有把握地告訴新人:對那些下屬多關心關心,多表揚表揚就好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嘛。

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來“假笑”一下吧

然後新管理者戰戰兢兢彆彆扭扭地去對員工說一些表揚的話,有時這種笨拙能換來一些理解甚至親和,但大多數時候新手管理者的這種表揚不會得到什麼好的回應,幾次失敗之後慢慢就不願意表揚員工了,少數情況下有些人甚至開始“黑化”,認為“人就是賤,就該管著,不能慣著!”逐漸變成了那種最讓人討厭的管理者,開始了工作就是跟下屬做鬥爭的痛苦生涯。

歸根結底,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淡定,追求喜怒不形於色,將獎勵和懲罰變成了另一種需要獲取的信息(所以需要察言觀色、揣摩喜好),以強化權威和等級感。所以很多人並不習慣於表揚和肯定別人,缺乏這個技能,也很少有企業把這種能力作為領導力的要素給重視起來,從來不會有公司把“善於認可和獎勵”作為提拔管理者的標準。而實際上,這件事所需的洞察力、感受力和表達力,是非常底層的能力,對一個管理者的成敗和未來相當關鍵

在缺乏認可文化土壤的情況下,驟然引入“認可肯定型”儀式,其結果很容易演變成上下級互相不對付的另一種印證。

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二、被胡亂使用的“認可與肯定”

為了引入這種文化,有些企業或第三方會搞出一些很奇葩的方法。

比如我知道某個公司曾開發出一款鼓勵員工互相認可的APP,將員工之間的幫助行為變成在軟件上的點贊或者積分,最後可以用積分去換取一些福利。

第一次看到這個APP的時候我有點驚訝,那時候我剛接觸一點“遊戲化”設計的理念,這個理念認為可以將遊戲設計中的一些要素引入到工作生活中,讓人對工作和生活更有動力,甚至上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據化的即時滿足,比如在遊戲中你完成一個任務會獲得若干經驗值、得到某種裝備、還有升級等等,據說企業裡也可以這麼玩,所以我當時覺得這個APP真了不起,跨出了工作遊戲化很重要的一步。

但後來瞭解了更多企業文化的運作機制後才發現,這個工具很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將“認可與肯定”行為制度化和泛化——當人人都有認可的責任和機會時,被認可就不是什麼榮譽了——大家都有的就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而“不被認可”卻反而成為一種反向的激勵——只有我沒有的話我會很焦慮,我不去認可別人會顯得我很糟糕。對認可與肯定的期待變成了同儕壓力,簡直可以認為這是最糟糕的一種管理方式。

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激勵變刺激了

想想我們企業中是不是也有一些獎勵被用成了這個樣子?沒有肯定不開心,有了也不見得開心,形同雞肋。

再考慮到過程中要消耗的成本:寫表揚文字的時間、其他人閱讀的時間、點讚的時間、等待積分兌現的時間等等,筆者完全可以大膽預測這種APP不會起到什麼真正的激勵認可的作用:一開始可能覺得有趣,慢慢就會逐漸被拋棄,或者演變成少數有心人的刷分工具。

企業文化漫談:儀式於儀式感探究之四——被誤用的“利器”

投機分子會讓所有的好東西變味,但問題不在投機分子,在允許他們生存的土壤上

正如篇首莊子所言,“國之利器不可示人”。我上篇說了,認可與肯定是企業最重要的一類儀式,是非物質激勵的“利器”,輕易別用,要用就好好用,用不好的話很有危害,但和任何技能一樣,從生疏到熟練需要過程,用不好也要堅持用,但要總結規律、學習提升。這個技能,值得企業中的所有人創造條件並且花時間學會。

既然不是簡單的表揚和獎勵,那麼“認可肯定”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下篇繼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