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被人們年年隆重地祭奠,足以證明他還活著,而且活得更加飽滿、豐富、熠熠生輝。對這樣的人,有什麼理由不給他深深地鞠躬!失去血肉之軀還活著的人,是真正的神。

01

“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這首詩的作者叫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浙江的文成縣,因他而得名。

這首詩寫的雨後初晴的文成的夏日風光。

詩小,但氣貫長虹,正如文成,城小,但氣象萬千。

02

2013年夏,7月22日,雨後初晴。

風還沒有醒來,剛爬上山頭的太陽,就把文成照得通透橙紅。

南田鎮,劉基文化廣場。一年一度的“劉文成公祭祀大典”正在進行。廣場內外,人山人海。文成是劉基的文成,且不說文成縣名是由劉基的諡號而來,重要的是我在文成感受到了劉基無處不在,幾乎是所有文成人心裡的神。程序在一項一項地進行,我作為被邀請的嘉賓,站在前排感受著這莊嚴的氣氛。獻花籃時,我向劉基的塑像深深地鞠了三個躬。深深地鞠躬,是我的自覺。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被人們年年隆重地祭奠,足以證明他還活著,而且活得更加飽滿、豐富、熠熠生輝。對這樣的人,有什麼理由不給他深深地鞠躬!失去血肉之軀還活著的人,是真正的神。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走下臺,我就想起比劉基晚些時候的明朝萬曆時宰相張居正的一句話:“天生一世之才,必足一世之用。”這句話應該是指那些有普通之才的人,劉基的“一世之才”,七百年了,至今仍為我們所用。感嘆之間,劉氏宗親的祭祀大典開始了。劉氏宗親們都穿著盛裝,排著整齊的隊伍,帶著各種祭祀的物品,按程序依次進行著家族的儀式。

廣場的揚聲器開始播放幾支陌生的曲子——咸和之曲、寧和之曲、景和之曲、安和之曲。

看來族人的心理訴求就一個字——“和”!家和萬事興!劉氏族是一家,文成縣是一家,中華民族是一家。祭奠故去的親人,說的都是當下的心裡話。一天的祭祀活動在熱烈而不喧囂中結束,一個“和”字墜在我心底。人間冷暖無定,世態波詭難料。欲想事事和和,何其難也!劉基的一生,詩書滿腹、韜略滿胸,尚未求得世態之和,人情之和,甚至難成自身之和。

03

元末,劉伯溫出生在南田鎮武陽村。

南田,舊稱“九都”。南田是道教福地。道家所說的“福地”,就是指神仙或高道所居的名山勝景。早在盛唐時期,道士司馬承禎所編的《天地宮府圖》就已將南田列為道教的第六福地;而北宋樂史所編的《太平寰宇記》更是對福地南田作了具體的描繪:“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萬山深處,忽闢平疇,高曠絕塵,風景如畫,桃源世外,無多讓焉。”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傳說有一神仙,名白鶴仙師,雲遊經過南田武陽村,見這地方後靠五仙山,前瞻壽桃山,左弓(弓箭山)右劍(寶劍山),金龜(山)把水口;一片垟田中還有七星落垟(田垟中七個土墩),不禁連聲叫絕道,若得到五仙山下這塊好墳地,在好屋基建一座好房,必出將相偉人。於是化作一個癩頭乞丐進了村。

白鶴仙師來到一財主門前,正好財主家擺慶壽酒。已近宴畢。許多人離席而去。白鶴仙師走了進去,坐上了酒桌。財主和幾個狗腿子見一個討飯人又髒又臭,立即大怒,一邊罵,一邊對白鶴仙師又打又推,趕出門外。

白鶴仙師隨後來到一破舊的草房前,見主人劉爚端著一碗番薯絲飯坐在門口吃。和財主家的態度完全相反,劉氏夫婦不僅把自己僅有的紅薯飯端給仙師,而且還用祖傳秘方給仙師治癩頭。白鶴仙師很感動,他亮明瞭身份,說:“五仙山腳下有一穴好墳地,在那造墳,日後必出將相。”劉爚搖了搖頭,說:“不瞞仙師,我家窮如洗,三餐難度,哪有錢造墳。多謝仙師指點,日後再說吧!”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白鶴仙師再度來武陽村,劉爚告訴白鶴仙師,五仙山腳下的好墳地,已被那財主佔去,明日午時,陰陽先生祭請山神,準備開挖了。白鶴仙師笑著說:“劉爚,此墳穴位在墳下首的小草湖,那是金鎖玉匙地,明天午時會山崩土擁成阜,你只要……”白鶴仙師與劉爚附耳細語。第二天午時,那財主請來的陰陽先生正燒香點燭祭拜山神,口中唸唸有詞:“天靈靈,地靈靈,白鶴仙師祭山神……”正當陰陽先生唸咒時,劉爚身穿麻衣,頭戴白帕,一手提著上輩的屍骨罐,跪在案桌前大呼:“先生,搭葬!先生,搭葬。”那財主一見,怒火沖天,一把搶走劉爚手中的屍骨罐,一面大罵:“搭你爸,搭你媽!”一面投向小草湖。

屍骨罐著落小草湖,頃刻間“轟”的一聲,山崩土擁,草湖成了山阜。

人們把這座墳叫天葬墳。3年後,劉爚夫妻生下劉伯溫。

傳說雖然只是表達老百姓的對劉基一廂情願的恭敬之情,但也表明了當地 “地靈人傑”“鍾靈毓秀”的事實。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其實,劉伯溫是書香門第。祖上皆為小吏裡。劉基自幼聰慧,習文斷字較早。十幾歲開始到“青田石門書院”深造。從武陽村到青田石門書院的求學路,是一條山嶺逶迤,青黛如螺,時而瀑聲盈耳,時而素水盈溪的勝美之至的紅楓小道。現在應是紅楓古道了。在這條路的不遠處,有一落差二百多米的瀑布,名曰:百丈漈。百丈漈瀑布彙集了南田山之水,從俊秀的山巔勇敢而優美地飛落。“三潭三瀑清如玉,九崖九峰隱仙居,濃霧嫋嫋腳下過,爽朗清峰不時虛。”這是此景只須天上有的仙境。我們可以想象,小劉基走累了,尋平展的石頭或樹陰下歇足,賞景慰心,飢食修竹,渴飲甘泉,神清氣爽。多少抱負在這裡做胎,多少豪情在這裡萌動。“春滿郊原樂意融,野花庭草競纖穠。惟餘陵上青青柏,不向東風改舊容。”這是劉伯溫晚年寫的詩,但一定是青春年少時的心底寫照。一個人青少年時成長的環境將影響他的一生。

劉伯溫22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50歲才隨朱元璋平定天下。可謂大器晚成。其實,真正的大器,一定要晚成。晚,為了汲取更多的經驗,積澱更多的知識,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劉基入世晚了,劉基成了。成在幫朱明王朝統一了天下,進而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也”,被人們傳頌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被文學家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成在他提出了澤被後世的“立德、立功、立言”。這三個“立”是人類進步的保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想。迄今為止,無論為官的為民的,做學問研究的還是滿足於“二畝薄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這三個“立”都是心中的願望並希望有人如此這般。沒有英雄的世界是荒涼的,可悲的。而真正的大英雄,都是在後世才被確立的。英雄在他活著的當時,可能是他有多少風光,就有多少委屈;有多少成就,必有多少謹慎。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劉伯溫在他功成名就時,急流勇退。在朱元璋還未火燒“慶功樓”之前就堅決地要求退休還鄉。據傳說,劉伯溫走前,“慶功樓”已建好。劉伯溫臨別時握著徐達的手說:“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慶宴之日,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徐達一時不明白,想問個究竟。劉伯溫說:“照此行事,日後便知。”這一天,朱元璋邀請所有功臣前來赴宴。平日酒量不小的徐達,卻怎麼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酒正到興頭,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徐達連忙隨後跟上。朱元璋回頭看見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徐達說:“特來保駕。”朱元璋說:“不必不必,丞相請回。”徐達哀慼地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朱元璋暗暗一驚,心想:好精明的傢伙!徐達見皇上不言語,又說:“皇上如果執意,臣不敢違命,懇望日後妻兒老母得以照撫。”說畢,轉身欲回。朱元璋忙說:“丞相隨我來。”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瓦飛磚騰,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徐達從慶功樓死裡逃生,但也沒有後福,積憂成疾,背生惡瘡。一天,兩名太監送一隻清蒸公鵝來說:“皇上聞知丞相貴體不佳,特命小人前來問安。”徐達知道,公鵝是發物,這分明是皇上賜死啊。果然,沒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我想:徐達死前最想念也最羨慕的人,一定是劉基。

當然,劉基提前退休,也是有淵源的。朱元璋是個基本沒文化的人,但有著小市民的聰慧。打天下時,依賴劉基、徐達等,坐天下時卻害怕這些文化人的思想。《明會典》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謂劉基曰:“今天下已定,思所以生息之道,如何?”基對曰:“生息之道在於寬仁。”太祖曰:“不施實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從這段對話可知,朱元璋對劉基的寬仁之說大不以為然。不再是打天下時的“吾之子房也”了。順便說一句,這段文字是後人撰寫的,把朱元璋的會話能力寫得和劉伯溫一樣有水平,其實不然,朱元璋說話一向淺白粗陋,看文件都不許寫文件的人寫得太有文采嘍,不能引經據典。他看不懂,但又羞於讓旁人給講解,所以給朱元璋的奏章寫得越直白越好。我甚至妄斷,若朱元璋多活幾十年,估計我國白話文的推行,就不用等到1919年了,在明朝就能完成。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劉伯溫性情耿直,《明史劉基傳》和《太祖實錄劉基傳》說“(劉基)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基為人剛毅,慷慨有大節。每論天下事,是是非非,無少回曲”。

劉基對朱元璋是“知無不言”,甚至,《劉公神道碑銘》還說,“上(朱元璋)天威嚴重,惟公抗言直議,不以利害自怵”。就是說對朱元璋,滿朝文武只有劉基一個人敢頂撞。

頂撞皇帝,遲早都是禍。皇上在用你時,就把那口惡氣先埋伏壓下,待不用你時,就會更加心黑手辣。這也是劉伯溫所深知的。於是,他要求退休,還鄉。他要回到南田,回到武陽,回到那條紅楓古道去觀山聽瀑。“不居鳳閣調金鼎,卻入雲山煉玉爐。”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04

劉基回家鄉了,但是,他並沒有按自己設計那樣安度晚年。在任何一個朝代裡,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只有他活著,就會有人不放心。於是,劉伯溫61歲退休,65歲就被幾番折騰而死。

劉伯溫最後因病而死,我甚至可以想象出他死時的微笑。他退休後曾在家鄉寫過一首詩:“澗水彎彎繞郡城,老蟬嘶作車輪聲。西風吹客上馬去,夕陽滿川紅葉明。”這首詩,已表明了他對生死的態度。他無愧於“千古人豪”的稱號,無愧家鄉的青山綠水。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作為肉體的劉基死後,奸佞們會稍感輕鬆,但是精神的劉伯溫,卻又活了七百年,並將繼續千年萬年地活著。人們不斷地豐富著劉伯溫,不斷地為他增加傳說。有傳說的人,就是活在眾人的口碑裡。最有效的懷念,就是給心愛的人編撰傳說。人們為了讓劉伯溫不死,給他編撰了許多傳說,理想化他,神化他。有老百姓編,也有文人墨客編,甚至也有在朝為官者編。最典型的就是人們為了伯溫編撰的《燒餅歌》。據說這部能預知未來,占卜興衰,推測兇吉的奇書,就是劉伯溫寫的。是不是劉伯溫寫的,歷史學家說的不算,圖書版本學家說的也不算。結論是:你愛劉伯溫就相信是劉伯溫寫的!

我離開文成時,一場小雨悄悄地跟著我。我回過頭深深地看著文成,看著生養劉基的那片土地。我突然想起劉基的出生地武陽。武陽原本叫“霧垟”,就是霧很多很大的地方。如果,劉基一直在霧裡,可能會安詳一生,但也可能會讓歷史放慢前進的腳步。就天下言,就人類文明言,就歷史言,犧牲掉個體的肉身,貢獻出個體的才學,推動歷史向前的進程,正是仁人志士所為。儘管,這類“人傑”“鬼雄”,在當時的結局都悽悽慘慘慼戚。

劉基不死,有人心為證,有青山為證。

劉伯溫,一個離開人間近七百年的人,他還活著

  • 劉基(1311 ~ 1375年),字伯溫,諡文成。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元末明初重要的政治人物,因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帝業而被比作蜀之諸葛孔明、漢之張良。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如今劉基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特別在民間被神化。作為一位傳奇人物,劉基在民間的影響力至今仍波及中國大陸、港澳臺及東南亞、日韓等地。
  • 今南田劉基故里,存有劉基棄官歸隱後修建的房舍碑誌、石臼等物,以及劉基廟、參政公祠、忠節公祠、盤古亭、辭嶺亭、武陽亭、劉基故居及劉基墓等。

原標題《鍾靈毓秀文成地 人神兼具劉伯溫》

文 / 商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