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光武帝為東漢亂世埋下了隱患?

雲胡說歷史


自光武帝劉秀開創大漢基業以來。堂堂漢朝就一直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總結起來有三點。東漢王朝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其實從西漢時期就存在。像我們熟知的霍去病,衛青。他們都是當時西漢的外戚。但他們沒有禍亂朝綱,執掌朝政,而是在漢武大帝的領導之下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為大漢的強盛作出了汗馬功勞與不世之功。所以如果能利用好外戚不但不會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還對國家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歷史上能有幾個漢武大帝?又能有幾個像衛青與霍去病這樣的外戚?大多數外戚只考慮個人家族的利益。從來未將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就導致了東漢王朝十分嚴重的外戚干政問題。這些皇親貴胄門閥世家考慮的是個人家族的利益得失,所以才會出現內部的鬥爭讓整個東漢處於危亡的邊緣。但不可否認的是,筆者認為外戚干政雖然於民、於社會、與國家毫無利益。但它卻不是導致一個國家滅亡的直接原因。

縱觀我國的歷史,歷朝歷代其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外戚干政的問題,但並不代表這種問題會直接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而東漢王朝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宦官。宦官問題其實就像外戚一樣在古往今來我國的歷朝歷代都存在。尤其是明朝自明成祖以來宦官開始崛起。以及大唐王朝自唐玄宗開始出現的宦官問題。歷史上將這些把持朝政,禍亂朝綱的太監稱為閹黨。眾所周知,明朝末年閹黨首領魏忠賢殘害忠良,置國家百姓於不顧。

這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非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筆者認為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還是自萬曆朝開始的怠政。所以說宦官是皇權的一種延伸罷了。他雖然對某些朝代產生過極其嚴重的危害,但卻不是導致國家滅亡的罪魁禍首和根本原因。而東漢王朝所存在著的第三個嚴重問題就是門閥士族與豪強地主問題。我們都知道,東漢在全國各地所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縣制。

然而這一制度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其實已經演變成了類似春秋時期的豪強割據。那麼東漢王朝是因為什麼滅亡的?在筆者看來,漢朝的滅亡正是因為豪強地主問題所導致的。熟讀三國的人都對諸葛孔明與司徒王朗之間那段有趣的陣前對話非常的熟悉。總而言之,他們都是在討論蜀漢與曹魏誰合法的問題。但無一例外的是,王司徒與孔明都提到了桓靈無道這四個字。漢靈帝與漢桓帝確實是荒淫無道的昏君,也間接的導致了漢朝的滅亡。

但比起歷史上那些昏君來說他們顯得並沒有那麼無道。所以說漢朝的滅亡在筆者看來也不是因為這兩位皇帝荒淫無道而導致的


煙雨踏秋殤


要說光武帝為東漢亂世埋下了隱患可能原因如下:

1、光武帝擔心勞民傷財沒有對匈奴、羌、鮮卑等異族進行打擊,沒有繼續開疆拓土擴大國土規模。這和唐初、明初作法不同。等到東漢衰弱時這些異族給東漢統治帶來不少隱患。

2、過去常說東漢統治基礎是豪強莊園地主。光武帝劉秀是依靠南陽和河北的官僚地主豪強力量建立東漢王朝的,雲臺二十八將主要是南陽籍和河北籍。東漢王朝建立後善待功臣良將,而且隨著社會發展,許多豪強地主勢力越來越大,有的有城堡私人武裝,佔有大量土地和奴婢。光武帝曾下令清查整理過,遭到土地豪強反對,也就停止了。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地主豪強手中,階級矛盾激化,對社會穩定不利,而且豪強地主勢力過大,容易威脅國家政權。

3、光武帝劉秀在歷史的口碑不錯,是個好皇帝,可是東漢一朝外戚、宦官勢力對朝廷威脅很大跟光武帝有一定關係。


大白白野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推新新政改革,不切實際,又觸動了豪強、平民百姓的利益,又碰到水旱災害不斷,造成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困頓不堪的農民軍起義,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倒莽。這其中就包含了皇族遠支劉秀兄弟。

公元25年,劉秀在眾將的擁戴下,定都洛陽,建立王朝,仍以“漢”為國號,由於洛陽在西安以東,史稱東漢。可以說,東漢是一個全新的王朝,劉秀更是一個在牛背上打下江山的開國皇帝。但是他的做法與一些開國皇帝大殺功臣的不同,給東漢統治也埋下了隱患。

1.大封功臣

劉秀憑藉豪強的支持,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征戰,重拾山河,使中國再次成為大一統的國家。建武二年,劉秀大封功臣,很多人憑此封了侯,在光武帝之前,帝王給封侯的標準是是“諸侯不過百里”,而光武帝“今封諸侯四縣”。東漢博士丁恭上書光武帝“今封諸侯四縣,不合法制”,請求光武帝再次削弱武將的權利,以免造成主弱臣強的局面,被光武帝拒絕了。從這點來看,光武帝是個善良的皇帝,對自己的統治也很有信心,也不認為以後的武將能功高震主,削弱皇權。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漢和帝以後,多是幼主即位,大權旁落外戚或者宦官,朝政混亂不堪。

2.設立尚書檯,造成權柄下移

劉秀鑑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卻把一切行政大權歸只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一切政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又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皇帝又年幼,皇太后依靠權臣、外戚,造成權柄再度下移,尚書檯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年幼的帝王會長大,前一位皇帝依靠權臣從宦官手裡奪回權力,則下一位皇帝有可能得依靠外戚權臣從宦官手裡奪回大權。朝政更是混亂不堪。

3.修養生息,未能趁亂攻打匈奴

自新末末年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發, 戰死和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待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人口凋敝。

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為了儘快恢復民生,他駁回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的上書,即趁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這給匈奴以喘息的機會,以至於後來有“五胡亂華”之禍。世人評判光武帝的決策為東漢末年埋下禍根,這也是原因之一。


但在我看來,大部分政策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統治王朝能更上一層樓——吏治清明、兵強馬壯、民生富裕。乃至於後期,吏治漸漸腐敗、主幼權柄下移、宦官黃門之禍,肯定不是光武帝的初衷。即使他的一些政策被後世證明並不是英明的決策,但這並不妨礙光武帝被稱為一代明君。


凱西0815


一般網友稱劉秀是“位面之子”,意味他開掛的平天下、治天下過程。不過人無完人,劉秀真的能超越時代,100%沒缺點?

本文雞蛋挑骨頭,說說劉秀帶來的東漢割據隱患。

一、奇怪的劉秀稱帝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年僅30歲的劉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要知道,因2年前昆陽大捷表現太神奇,“位面之子”被猜忌防備不說,他的大哥劉縯更被更始帝劉玄斬草除根。

用計逃到河北2年的劉秀,就稱帝太BUG。

作為對比,劉備60歲才稱帝;漢高祖劉邦54歲稱帝;哪怕同時期篡位外戚勢力的王莽,53歲稱帝。

逆境劉秀實力再強,也不可能一人頂2個劉備,1.8個劉邦!

很明顯他背後有人——地方門閥勢力!

劉秀統一天下過程中有“雲臺二十八將”之說,其實出力不止這28人,可以劃分為三大勢力:

  • 河北集團:代表人物吳漢、劉楊、耿弇等。
  • 河南南陽集團:代表人物鄧禹、朱祜、岑彭等。
  • 河南潁川集團:代表人物馮異、祭遵、銚期等。

其中河北集團最為強大,代表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發展起來的地方門閥勢力(累世公卿、掌握地方的大族);南陽集團是劉秀的元從親信,到河北時候已經狼狽不堪,潁川集團實力也不強。

劉秀非常聰明,以親自上門聯姻劉楊的辦法(真定王府),贏取郭聖通,拉攏了河北集團。要知道,這個時候他剛贏取陰麗華不足一年!

這可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啊……

(劉秀為穩住門閥,暫時迎娶的郭聖通)

不想大家去懷疑劉秀的愛情,因為後來劉秀還是立陰麗華的兒子劉莊為帝。

只是苦了劉楊和郭聖通,他看女婿不聽話,依靠河北門閥造反,被劉秀用計殺死。

二、核心觀點: 門閥勢力發端西漢,加大於東漢,徹底影響了魏晉南北朝

本文的核心觀點來了:作為真實的歷史,30歲的劉秀再偉大也不可能超脫時代,東漢是在地方豪強支持下建立的,他不可能抑制地方門閥勢力。

這種行為,在某些人看來,埋下了東漢末年亂世、乃至魏晉南北朝數百年間的隱患。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一書說道:“西漢時,豪族的勢力一般不過縣;西漢末,王莽依靠儒生支持,成功篡位;到東漢時,門閥擴大到郡。

劉秀年僅30歲稱帝,依然依靠的門閥勢力;他被毛澤東稱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因為他是東漢最高學府太學的讀書人、自己也是門閥的代表,當然要依靠門閥。

所以東漢帝國下,門閥勢力不斷增強,大大發展。我們熟悉的東漢末三國,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就非常鄙視曹操。東漢末年,瘟疫爆發,黃巾起義被平定,這些地方門閥勢力並未匡扶皇帝,而是想自己取而代之,拉來了三國序幕。

三、一些其他證據,證明劉秀時代的地方豪強問題

還有其他的一些證據,我們給大家展示劉秀時代的豪強問題。

統一天下前,在劉秀幹掉老丈人河北集團的代表人物劉楊後,地方門閥並未完全臣服。公元26年,河北派彭寵(建武二年)起兵反漢,自稱燕王,被家奴殺死。而劉秀的愛將南陽派的鄧奉,居然因不滿河北派吳漢,起兵造反,被劉秀忍痛殺死。

(鄧奉因反對河北派,反叛劉秀)

統一天下後,建武十五年(39年),地方豪強、郡國居然公然起兵反對開國皇帝的劉秀。原來劉秀稱帝統一天下3年後,見地方土地兼併嚴重,威脅皇權,影響百姓生活,下詔令丈量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

詔下之後,居然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劉秀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郡太守十餘人處死;結果引起了更大的各地豪強大姓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給東漢以很大威脅!

劉秀對症下藥,鎮壓與安撫並用,一方面處理盜賊頭目,五人人共斬一人;另一方面豪強大姓的地主抓住,遷往他郡授予土地,切斷他們與原來地方的聯繫,給以嚴重打擊。

經過冷靜應對,劉秀迅速解決了這次地方反叛,繼續度田。

四、結論:位面之子不位面

其實關於劉秀埋下隱患,還有人說他設置中常侍、黃門侍郎等職務導致後來宦官專政等等。還有人說他邊疆政策有問題。

什麼,你不同意?我其實也不同意。

30歲的劉秀因勢利導,利用門閥勢力統一天下,開啟了“民風最美崇儒尚氣節的東漢時代”(梁啟超語),你說這有問題?

曹操、曹丕還針對門閥推行了有特權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南朝,還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不平等現象,你讓300多年前的劉秀解決?

太吹毛求疵了吧?

劉秀是真實存在的傑出劉姓皇帝,他必然有符合那個時代細節與質感。

不要脫離環境,用今天人的標準去要求這個幾無缺點的皇帝。

如果真是位面之子,他不該埋下隱患,實行500多年後的科舉制,實行考試製度,解決地方豪強門閥和宦官的問題;他起碼要繼續開疆拓土,給後世子孫更好的地緣環境;然後發展科技,飛出地球……

這是科幻小說了。

總之,位面之子不位面。


濤說精彩歷史


前言:東漢光武帝劉秀非常擅長打仗,可是他本性卻十分愛好和平。他在統一天下,建立東漢王朝之後,馬上就偃武修文,發展生產經濟;為避免勞民傷財,他儘可能地不予北方匈奴及西域各國發生戰爭,也拒絕與它們發生聯繫,不願捲入它們各國之間的紛爭。

光武帝劉秀不願勞民傷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客觀上卻放棄了西漢王朝由漢武帝及漢宣帝時期花費上百年時間所苦心經營起來的邊塞遠域,致使北匈奴乘機崛起,威脅到中原地區的安全。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王朝的建立者。

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以後,劉秀追隨哥哥劉演起兵,反對王莽。在經過了長期的戰爭之後,劉秀剪滅群雄,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東漢王朝。

光武帝劉秀非常擅長打仗,有很高的軍事造詣。但是,劉秀生性恬淡,骨子裡非常熱愛和平;他非常厭惡戰爭。當天下統一以後,劉秀立即採取偃武修文的措施,開始了休養生息、造福百姓的統治政策。

但是,光武帝酷愛和平,不願發生戰爭的作法,給後世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偃武修文,廢棄會操制度,破壞了中國歷史上的徵兵制度;

2.光武帝愛省錢。為了節省刺史們的差旅費,光武帝要求刺史們不必經常旅行查看,或者進京彙報工作,於是,刺史們就在各州辦公,喪失了中央官員的身份。久而久之,刺史們就不再是中央政府的耳目,逐漸變得尾大不掉起來,破壞了東漢王朝的集權與統一。

3.不願再發戰爭,不肯乘亂對匈奴進行打擊;

4.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北匈奴爭著向東漢王朝投降。光武帝劉秀並沒有對他們進行分化瓦解和軍事幹預。只是在南匈奴打不過北匈奴的時候,一再同意南匈奴內遷的請求,使得南匈奴一直遷徙到山西境內。南匈奴深入中國腹地,這就為後世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5.東漢王朝建立後,西域各國派遣使者向東漢政府進貢通好,他們請求東漢政府向西域派遣西域都護,並且他們情願派自己的王子來中央政府為光武帝作侍衛,也就是當作人質來作為西域各國效忠東漢王朝的保證。

可是,光武帝劉秀生性恬淡,不願招惹麻煩,怕勞民傷財;他為了省事,就婉辭謝絕了西域各國的請求,隨後關閉了玉門關,不再接受西域各國的貢使,放棄了對西域的管轄。

結語:光武帝劉秀實行的偃武修文、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初衷是好的。但是,他為了避免勞民傷財,採取的一些措施,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北匈奴利用這一大好時機,大力發展,成為雄踞蒙古及新疆天山南北的霸主。給後來的東漢政府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後來的竇憲燕然刻石、班超揚威西域,都是東漢政府對光武帝釀造的後患進行的彌補措施。


品茗讀史


漢光武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開明的皇帝之一,光武帝的性格非常的寬容大度,他奪取天下後既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屠殺功臣,也沒有像趙匡胤一樣杯酒釋兵權。史書記載光武帝對待大臣十分的仁慈,能夠悉心聽取大臣的意見,即使是觸怒皇親國戚的大臣,也能夠得到光武帝的寬恕。單從人品的角度來看,光武帝的人品近乎完美,堪稱是古代明君的典範。

光武帝完美背後的問題

劉邦殺死的功臣眾多,西漢卻能夠強盛一百多年,朱元璋殺死的功臣武將數以萬計,大明一直到亡國都沒有出現權臣控制皇帝的問題。皇帝的性格過於寬容,大臣們就容易專橫獨斷。漢光武帝對待功臣和貴族的過分仁慈,為東漢王朝皇權衰落埋下了隱患。

漢光武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統治時期東漢的士族都比較老實,宦官和外戚也都不敢幹涉朝政。然而在漢光武帝去世之後,漢光武帝的子孫們卻沒有能力控制實力強大的士族,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也開始交替掌管朝政。

從漢和帝一直到漢靈帝,東漢王朝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鬥爭,東漢的皇帝先後被外戚和宦官操控,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兒皇帝。假如漢光武帝能夠狠下心來,對一些實力強大的士族進行打擊,那麼東漢中後期的混亂局面很可能不會出現。

除了沒能處理好外戚和宦官的問題外,漢光武帝還沒有處理好豪強的問題。由於東漢的地方豪強實力強大,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地方豪強不斷兼併土地,導致了百姓流離失所,最終引發了浩浩蕩蕩的黃巾軍起義。

光武帝處理匈奴的問題

光武帝不僅對自己人非常的親善,對於遊牧民族也採取了開明的政策。光武帝時期對匈奴採取了守勢,當時的匈奴部落已經比較衰落,正是中原王朝北上擊垮遊牧民族的好機會,不過漢光武帝不是一個好戰的皇帝,沒有對匈奴人趕盡殺絕。

因為在西晉末年五胡相繼進入中原,所以一些人將西晉丟失中原的責任推到了光武帝的身上。他們認為因為光武帝過於仁慈,才導致了數百年後遊牧民族東山再起。其實將西晉王朝被遊牧民族滅亡的責任推到光武帝的身上,顯然是有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總結

筆者認為光武帝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他統治時期東漢王朝的國力強盛,人口和經濟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至於東漢王朝中後期的衰落,以及西晉被遊牧民族滅亡,這些問題的責任不能全怪到光武帝身上。如果東漢中後期的皇帝有能力,如果西晉不出現白痴皇帝,那麼東漢王朝也不會衰落,西晉王朝也不會滅亡,這些責任肯定不能全怪到光武皇帝的身上。


史海泛舟擺渡人


光武帝劉秀能夠開創“光武中興”有很大部分是王莽新政的原因,同時導致東漢最終沒落的,也有王莽新政的原因。

王莽和劉秀是一個時代的兩位巔峰人物,只不過一個篡位漢朝最終揹負罵名,遺臭萬年,一個統一疆域,千古流芳;雖然王莽確實有不臣之心,但是不得不說還是非常有才能的,這一點在王莽新政上就可以看出。

雖然王莽新政在王莽時期並沒有起到一個好的作用,反而加劇了新王朝的滅亡,但是劉秀上位之後使用的就是王莽新政中的部分內容,這才造就了後世有名的“光武中興”。同樣也因為劉秀對於新政的始亂終棄,最終導致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局面。

王莽改革的主要措施

自西漢漢哀帝去世之後,西漢的政治就已經陷入到了一片沼澤之中,但是上層統治者並沒有進行改革反而在皇位繼承中互相殘殺,從而導致了農民的不滿,亂世自古都是野心家的舞臺,王莽作為一名出色的野心家,自然看到了這個機會。

在上層自殺殘殺的時候,王莽並沒有參與進去,而是選擇去拉攏人心,在民心所向之後篡奪皇位就顯得輕而易舉,在獲得權力和民心之後王莽就開始進行了改革。

首先就是廢除奴隸制度,奴隸都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所以只能依附於大家族之下任憑發落,因為進入大家族之後是要被隱去戶籍的,也就是“黑戶”,所以不能給國家交稅,於是奴隸越多則國家越弱,不能有效地進行生產。

其次就是回收土地,這一條是跟上一條相互映襯的,在奴隸恢復自由之後依舊是沒有去處,最終還是進入大家族之中繼續從事奴隸生活,而王莽為了徹底改革這一現象,直接把國家的土地全部收回,並將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讓大家都能種地,意在提高國家的生產力。

不過雖然王莽的新政是為民出發,但是時運不濟,在王莽篡位之後國家連年天災,所以新政的實施並不順利並遭到了反動派的阻擾,最終新政失敗,王莽的朝廷隨之滅亡。

劉秀繼承新政,卻半途而廢

王莽的新政引起了大量的反對者不滿,最終各地紛紛起兵意在討伐王莽,而劉秀雖出身于田野之間,但是憑藉著自己的血脈關係和自身的能力,最終登上皇位,史稱“光武帝”。

劉秀上位之後並沒有全面否定王莽的新政,反而繼續實施,將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並且如王莽一般廢除奴隸制,並且還免除了農民的兵役,有重文輕武的意思。

雖然短時間內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但是卻遭到了貴族的反對,因為這侵犯了他們的利益,王莽正是因為侵犯了貴族的利益並不進行安撫從而導致滅亡,劉秀自然不願看到這個現象,於是向貴族和地主妥協,最終只保留下免除兵役這一條措施,其他政策皆數廢除,於是西漢末年的現象再度出現。

塢堡經濟成就軍閥

劉秀免除兵役其實是想控制地方武裝力量,讓他們無力反抗朝廷,但是事與願違,雖然有效地控制住了地方武裝力量的發展,但漢王朝的兵力也一度縮水,兵力再不如從前。

由於漢王朝對於軍事的不加以重視,導致漢朝軍力薄弱,而一些貴族或地主為了防止意外出現,於是紛紛建造塢堡,相當於城堡的一種形式,塢堡裡面的領主控制奴隸為自己工作,而一些將軍則是控制多個塢堡為自己效力,因此不需要國家的救濟也能自力更生,從而兵力不斷擴大最終成為早期軍閥。

而東漢末年的動盪局勢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各地軍閥太多且不聽朝廷使喚,要說也是,你不給我提供兵馬也不給我提供糧草,我自給自足就可以,但是憑什麼你還可以使喚我。

結語

劉秀的免除兵役看似是削弱了貴族的軍事力量,但是一同削弱的還有國家的力量,這就導致將軍們不再依靠國家而是選擇依靠那些貴族,雖然從短期看確實可以幫國家分擔,但是從長期看,跟周朝分封制並無太大差距,諸侯勢大無視朝廷,最終朝廷因為沒有話語權而開始滅亡。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光武帝劉秀崛起於王莽亂政時期,當時的王莽負天下之大望建立新朝代劉漢,但是緊接著王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人大跌眼鏡,他既得罪了豪門大戶也得罪了升斗小民,於是種地豪強自立割據,百姓紛紛淪為流民揭竿而起,當時著名的農民起義軍有綠林、赤眉和銅馬等等,而光武帝劉秀最早便在綠林軍中。

但是最早劉秀並不是綠林軍的首領,綠林軍中推舉出來擔任皇帝的是血統比劉秀高貴的劉玄,他攻入長安城後建年“更始”。

本來劉秀就不是甘居人下之人,結果劉玄還藉故殺害了劉秀的哥哥劉縯,於是劉秀與更始政權決裂,自己建立隊伍。

他先是迎娶了自己年青時的夢中情人陰麗華,陰氏是管仲的後人,也是地方豪強之一,後來為了收復河北地區,劉秀又迎娶了真定王的外甥女郭聖通,劉秀與地方豪強的一系列合作雖然加快了他收復天下的進程,但是也為地方豪強崛起提供了土壤。

之後的漢明帝與漢章帝更是有樣學樣與豪強聯姻,最終東漢王朝的外戚集團始終尾大不掉,後來東漢皇帝大多早夭或英年早逝,繼位的小皇帝為了奪權不得不依附內侍,這就造成了東漢的兩大頑疾外戚與閹黨,而士大夫的代言人地方豪強則左右逢緣成為第三大勢力,最後互相爭鬥搞得民不聊生,終於激發了為東漢王朝敲響喪鐘的黃巾起義。


飛凡看歷史


我覺得說光武帝為東漢埋下禍根可能並不準確,我也想不出他的哪些舉措給東漢埋下隱患。史書也好,野評也好,對他基本上沒有什麼貶義的評價。首先,他的開局難度應該比劉備還要高一些,劉備面對的是一個個軍閥,當時的中央政府已經形同虛設。劉秀面對的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可以輕鬆組織起幾十萬的軍隊的一個政府,三國時期的軍隊人數水份極多。而且一開始他上面還有一個豪氣雲天的哥哥,哥倆後來被收編到更始帝的帳下,直到他哥哥死了他才初露鋒芒,昆陽之戰其實遠比赤壁之戰的難度大。

光武帝應該說是皇帝裡面少有的有勇有謀又講情義的帝王,他和陰麗華的典故也流傳甚廣。硬要說他放棄西域算一個弊政的話也是有點牽強了,自王莽篡漢後戰亂頻仍,流民四起,西漢極盛時有5000多萬人口,到東漢開國初年只有兩千萬了,這個時候還要經營西域就是要透支國力了,以東漢當時的技術條件,要在西域維繫一支兩萬人的常備軍的話,估計就得二十萬人運補給,而且必須是青壯力,西漢武帝時候霍去病河西大戰打擊匈奴側翼的時候也只能維繫一支一萬人的部隊,而且霍去病的打法是不太依靠後勤補給的。到唐代天寶年間,國力達到了頂峰,也只能在西域維繫一支三萬人左右的常備軍。所以要經營西域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又是崇山峻嶺,又是沙漠,人跡罕至,補給極其困難。國力不到極盛時是很難做到的。(附一張中國地形圖,大家腦補一下沒有飛機汽車怎樣去西域,就是差不多現在的新疆省和阿富汗等地方)

再說了,總是聽到說某某開國皇帝給後世留下弊端,比較多的是劉邦的分封制度,趙匡胤的重文輕武,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開國皇帝哪個不是人中龍鳳啊,他們不知道這裡面的弊端嗎?人家當然也知道,不過是一個取捨罷了,劉邦搞了分封,可能幾代人之後會亂,不搞分封可能馬上就亂。趙匡胤也是如此啊,剝奪節度使兵權了,可能邊關會亂,不剝奪兵權的話馬上就會有反叛,五代十國的時候反叛可是家常便飯啊,皇帝誰做不得啊。所以同樣的道理,在光武帝身上,要經營西域,在百廢待興的時候耗盡民力,可能又要天下大亂,秦末就是如此啊。不經營西域,可能匈奴會掌控西域,但只要守住玉門關一線,就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你是劉秀,你會怎麼做呢?

順便補充一下,光武帝可是去泰山封禪過的哦,雖然被人批評過,但我覺得他還是有資格去一下的,至少比宋真宗有資格一點[大笑]



非專業世界觀


東漢光武帝劉秀,依靠各地豪強地主的勢利,推翻王莽的統治,消滅割據勢力,建立了東漢。

(圖:光武帝)

劉秀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增長人口,使東漢出現了興盛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不過,光武帝劉秀制定的政策,在中興漢室的同時,也給東漢亂世埋下了隱患。

一、重用尚書檯,抑制三司

鑑於西漢司徒、司馬、司空“三司”權力過大,皇權受到嚴重威脅,光武帝改制三司,削弱三司的權利。重用尚書檯,掌握一切行政大權。尚書檯歸皇帝直接指揮,他人無權干涉。

“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

從短期來看,皇權得到了加強,可是,隨著尚書檯權力的大幅提高,又會形成新的權力壟斷。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領錄尚書事”或“錄尚書事”的頭銜,造成皇權下移。

(圖:霍光)

如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領尚書事,權傾朝野,竟能操縱皇帝的廢立;漢章帝時,太傅趙熹錄尚書事,權勢更重。後東漢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錄尚書事。

二、控制內廷,重用宦官

光武帝任命親信宦宦擔任中常侍、黃門侍郎等職,這些宦宦身居要職,可以直接傳達聖旨,甚至還可以審閱朝臣奏摺,極易形成宦官專權。

漢安帝時,中常侍擁有重權,居此位的宦宦可權傾人主,皇權受到嚴重威脅,加劇了漢末政局的動亂。

(劇照:張讓)

如,漢靈帝時中常侍張讓、趙忠等宦宦,把控朝政,為非作歹,其權力甚至凌駕於靈帝之上,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三、抑制豪強,收效甚微

光武帝摘除豪強地族的軍政大權,賜給他們爵位和大量的田地。後來,豪強地主在地方大量兼併土地,奴役人口,嚴重威脅東漢的統治,為此,光武帝推行“度田令”。

“度田令”的推行遭到豪強地主的強烈反對,甚至發動武裝暴亂,光武帝雖派兵鎮壓,但是豪強地主實力太大,終究還是難以消除。漢末,豪強地主利用手中權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四、改革兵制,軍力大降

光武帝劉秀廢除地方兵制,實行募兵制。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財物引誘,所募之兵素質低,戰鬥力差,有的士兵喜好劫財,無心戀戰。

募兵制的實行,為地方豪強徵兵提供了方便。隨著皇權的衰落,無法有效控制地方,豪強地主們便擁兵自重了。

總結:光武帝劉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恢復了東漢的興盛,但他無法預料政策對後世的影響。雖然政策的推行為東漢亂世埋下了隱患,但是,縱觀光武帝一生,他仍然是中國古代有為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