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光武帝为东汉乱世埋下了隐患?

云胡说历史


自光武帝刘秀开创大汉基业以来。堂堂汉朝就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三点。东汉王朝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其实从西汉时期就存在。像我们熟知的霍去病,卫青。他们都是当时西汉的外戚。但他们没有祸乱朝纲,执掌朝政,而是在汉武大帝的领导之下北逐匈奴,封狼居胥。为大汉的强盛作出了汗马功劳与不世之功。所以如果能利用好外戚不但不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还对国家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历史上能有几个汉武大帝?又能有几个像卫青与霍去病这样的外戚?大多数外戚只考虑个人家族的利益。从来未将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就导致了东汉王朝十分严重的外戚干政问题。这些皇亲贵胄门阀世家考虑的是个人家族的利益得失,所以才会出现内部的斗争让整个东汉处于危亡的边缘。但不可否认的是,笔者认为外戚干政虽然于民、于社会、与国家毫无利益。但它却不是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直接原因。

纵观我国的历史,历朝历代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外戚干政的问题,但并不代表这种问题会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而东汉王朝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宦官问题其实就像外戚一样在古往今来我国的历朝历代都存在。尤其是明朝自明成祖以来宦官开始崛起。以及大唐王朝自唐玄宗开始出现的宦官问题。历史上将这些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的太监称为阉党。众所周知,明朝末年阉党首领魏忠贤残害忠良,置国家百姓于不顾。

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还是自万历朝开始的怠政。所以说宦官是皇权的一种延伸罢了。他虽然对某些朝代产生过极其严重的危害,但却不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和根本原因。而东汉王朝所存在着的第三个严重问题就是门阀士族与豪强地主问题。我们都知道,东汉在全国各地所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然而这一制度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其实已经演变成了类似春秋时期的豪强割据。那么东汉王朝是因为什么灭亡的?在笔者看来,汉朝的灭亡正是因为豪强地主问题所导致的。熟读三国的人都对诸葛孔明与司徒王朗之间那段有趣的阵前对话非常的熟悉。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在讨论蜀汉与曹魏谁合法的问题。但无一例外的是,王司徒与孔明都提到了桓灵无道这四个字。汉灵帝与汉桓帝确实是荒淫无道的昏君,也间接的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但比起历史上那些昏君来说他们显得并没有那么无道。所以说汉朝的灭亡在笔者看来也不是因为这两位皇帝荒淫无道而导致的


烟雨踏秋殇


要说光武帝为东汉乱世埋下了隐患可能原因如下:

1、光武帝担心劳民伤财没有对匈奴、羌、鲜卑等异族进行打击,没有继续开疆拓土扩大国土规模。这和唐初、明初作法不同。等到东汉衰弱时这些异族给东汉统治带来不少隐患。

2、过去常说东汉统治基础是豪强庄园地主。光武帝刘秀是依靠南阳和河北的官僚地主豪强力量建立东汉王朝的,云台二十八将主要是南阳籍和河北籍。东汉王朝建立后善待功臣良将,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许多豪强地主势力越来越大,有的有城堡私人武装,占有大量土地和奴婢。光武帝曾下令清查整理过,遭到土地豪强反对,也就停止了。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地主豪强手中,阶级矛盾激化,对社会稳定不利,而且豪强地主势力过大,容易威胁国家政权。

3、光武帝刘秀在历史的口碑不错,是个好皇帝,可是东汉一朝外戚、宦官势力对朝廷威胁很大跟光武帝有一定关系。


大白白野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推新新政改革,不切实际,又触动了豪强、平民百姓的利益,又碰到水旱灾害不断,造成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困顿不堪的农民军起义,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倒莽。这其中就包含了皇族远支刘秀兄弟。

公元25年,刘秀在众将的拥戴下,定都洛阳,建立王朝,仍以“汉”为国号,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史称东汉。可以说,东汉是一个全新的王朝,刘秀更是一个在牛背上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做法与一些开国皇帝大杀功臣的不同,给东汉统治也埋下了隐患。

1.大封功臣

刘秀凭借豪强的支持,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征战,重拾山河,使中国再次成为大一统的国家。建武二年,刘秀大封功臣,很多人凭此封了侯,在光武帝之前,帝王给封侯的标准是是“诸侯不过百里”,而光武帝“今封诸侯四县”。东汉博士丁恭上书光武帝“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请求光武帝再次削弱武将的权利,以免造成主弱臣强的局面,被光武帝拒绝了。从这点来看,光武帝是个善良的皇帝,对自己的统治也很有信心,也不认为以后的武将能功高震主,削弱皇权。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汉和帝以后,多是幼主即位,大权旁落外戚或者宦官,朝政混乱不堪。

2.设立尚书台,造成权柄下移

刘秀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却把一切行政大权归只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又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皇帝又年幼,皇太后依靠权臣、外戚,造成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年幼的帝王会长大,前一位皇帝依靠权臣从宦官手里夺回权力,则下一位皇帝有可能得依靠外戚权臣从宦官手里夺回大权。朝政更是混乱不堪。

3.修养生息,未能趁乱攻打匈奴

自新末末年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 战死和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待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人口凋敝。

刘秀“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为了尽快恢复民生,他驳回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的上书,即趁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这给匈奴以喘息的机会,以至于后来有“五胡乱华”之祸。世人评判光武帝的决策为东汉末年埋下祸根,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在我看来,大部分政策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的统治王朝能更上一层楼——吏治清明、兵强马壮、民生富裕。乃至于后期,吏治渐渐腐败、主幼权柄下移、宦官黄门之祸,肯定不是光武帝的初衷。即使他的一些政策被后世证明并不是英明的决策,但这并不妨碍光武帝被称为一代明君。


凯西0815


一般网友称刘秀是“位面之子”,意味他开挂的平天下、治天下过程。不过人无完人,刘秀真的能超越时代,100%没缺点?

本文鸡蛋挑骨头,说说刘秀带来的东汉割据隐患。

一、奇怪的刘秀称帝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年仅30岁的刘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要知道,因2年前昆阳大捷表现太神奇,“位面之子”被猜忌防备不说,他的大哥刘縯更被更始帝刘玄斩草除根。

用计逃到河北2年的刘秀,就称帝太BUG。

作为对比,刘备60岁才称帝;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哪怕同时期篡位外戚势力的王莽,53岁称帝。

逆境刘秀实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人顶2个刘备,1.8个刘邦!

很明显他背后有人——地方门阀势力!

刘秀统一天下过程中有“云台二十八将”之说,其实出力不止这28人,可以划分为三大势力:

  • 河北集团:代表人物吴汉、刘杨、耿弇等。
  • 河南南阳集团:代表人物邓禹、朱祜、岑彭等。
  • 河南颍川集团:代表人物冯异、祭遵、铫期等。

其中河北集团最为强大,代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发展起来的地方门阀势力(累世公卿、掌握地方的大族);南阳集团是刘秀的元从亲信,到河北时候已经狼狈不堪,颍川集团实力也不强。

刘秀非常聪明,以亲自上门联姻刘杨的办法(真定王府),赢取郭圣通,拉拢了河北集团。要知道,这个时候他刚赢取阴丽华不足一年!

这可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啊……

(刘秀为稳住门阀,暂时迎娶的郭圣通)

不想大家去怀疑刘秀的爱情,因为后来刘秀还是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帝。

只是苦了刘杨和郭圣通,他看女婿不听话,依靠河北门阀造反,被刘秀用计杀死。

二、核心观点: 门阀势力发端西汉,加大于东汉,彻底影响了魏晋南北朝

本文的核心观点来了:作为真实的历史,30岁的刘秀再伟大也不可能超脱时代,东汉是在地方豪强支持下建立的,他不可能抑制地方门阀势力。

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看来,埋下了东汉末年乱世、乃至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的隐患。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一书说道:“西汉时,豪族的势力一般不过县;西汉末,王莽依靠儒生支持,成功篡位;到东汉时,门阀扩大到郡。

刘秀年仅30岁称帝,依然依靠的门阀势力;他被毛泽东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因为他是东汉最高学府太学的读书人、自己也是门阀的代表,当然要依靠门阀。

所以东汉帝国下,门阀势力不断增强,大大发展。我们熟悉的东汉末三国,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就非常鄙视曹操。东汉末年,瘟疫爆发,黄巾起义被平定,这些地方门阀势力并未匡扶皇帝,而是想自己取而代之,拉来了三国序幕。

三、一些其他证据,证明刘秀时代的地方豪强问题

还有其他的一些证据,我们给大家展示刘秀时代的豪强问题。

统一天下前,在刘秀干掉老丈人河北集团的代表人物刘杨后,地方门阀并未完全臣服。公元26年,河北派彭宠(建武二年)起兵反汉,自称燕王,被家奴杀死。而刘秀的爱将南阳派的邓奉,居然因不满河北派吴汉,起兵造反,被刘秀忍痛杀死。

(邓奉因反对河北派,反叛刘秀)

统一天下后,建武十五年(39年),地方豪强、郡国居然公然起兵反对开国皇帝的刘秀。原来刘秀称帝统一天下3年后,见地方土地兼并严重,威胁皇权,影响百姓生活,下诏令丈量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

诏下之后,居然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刘秀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郡太守十余人处死;结果引起了更大的各地豪强大姓反抗,“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给东汉以很大威胁!

刘秀对症下药,镇压与安抚并用,一方面处理盗贼头目,五人人共斩一人;另一方面豪强大姓的地主抓住,迁往他郡授予土地,切断他们与原来地方的联系,给以严重打击。

经过冷静应对,刘秀迅速解决了这次地方反叛,继续度田。

四、结论:位面之子不位面

其实关于刘秀埋下隐患,还有人说他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等职务导致后来宦官专政等等。还有人说他边疆政策有问题。

什么,你不同意?我其实也不同意。

30岁的刘秀因势利导,利用门阀势力统一天下,开启了“民风最美崇儒尚气节的东汉时代”(梁启超语),你说这有问题?

曹操、曹丕还针对门阀推行了有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南朝,还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平等现象,你让300多年前的刘秀解决?

太吹毛求疵了吧?

刘秀是真实存在的杰出刘姓皇帝,他必然有符合那个时代细节与质感。

不要脱离环境,用今天人的标准去要求这个几无缺点的皇帝。

如果真是位面之子,他不该埋下隐患,实行500多年后的科举制,实行考试制度,解决地方豪强门阀和宦官的问题;他起码要继续开疆拓土,给后世子孙更好的地缘环境;然后发展科技,飞出地球……

这是科幻小说了。

总之,位面之子不位面。


涛说精彩历史


前言:东汉光武帝刘秀非常擅长打仗,可是他本性却十分爱好和平。他在统一天下,建立东汉王朝之后,马上就偃武修文,发展生产经济;为避免劳民伤财,他尽可能地不予北方匈奴及西域各国发生战争,也拒绝与它们发生联系,不愿卷入它们各国之间的纷争。

光武帝刘秀不愿劳民伤财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客观上却放弃了西汉王朝由汉武帝及汉宣帝时期花费上百年时间所苦心经营起来的边塞远域,致使北匈奴乘机崛起,威胁到中原地区的安全。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以后,刘秀追随哥哥刘演起兵,反对王莽。在经过了长期的战争之后,刘秀剪灭群雄,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非常擅长打仗,有很高的军事造诣。但是,刘秀生性恬淡,骨子里非常热爱和平;他非常厌恶战争。当天下统一以后,刘秀立即采取偃武修文的措施,开始了休养生息、造福百姓的统治政策。

但是,光武帝酷爱和平,不愿发生战争的作法,给后世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偃武修文,废弃会操制度,破坏了中国历史上的征兵制度;

2.光武帝爱省钱。为了节省刺史们的差旅费,光武帝要求刺史们不必经常旅行查看,或者进京汇报工作,于是,刺史们就在各州办公,丧失了中央官员的身份。久而久之,刺史们就不再是中央政府的耳目,逐渐变得尾大不掉起来,破坏了东汉王朝的集权与统一。

3.不愿再发战争,不肯乘乱对匈奴进行打击;

4.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北匈奴争着向东汉王朝投降。光武帝刘秀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和军事干预。只是在南匈奴打不过北匈奴的时候,一再同意南匈奴內迁的请求,使得南匈奴一直迁徙到山西境内。南匈奴深入中国腹地,这就为后世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5.东汉王朝建立后,西域各国派遣使者向东汉政府进贡通好,他们请求东汉政府向西域派遣西域都护,并且他们情愿派自己的王子来中央政府为光武帝作侍卫,也就是当作人质来作为西域各国效忠东汉王朝的保证。

可是,光武帝刘秀生性恬淡,不愿招惹麻烦,怕劳民伤财;他为了省事,就婉辞谢绝了西域各国的请求,随后关闭了玉门关,不再接受西域各国的贡使,放弃了对西域的管辖。

结语:光武帝刘秀实行的偃武修文、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为了避免劳民伤财,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北匈奴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成为雄踞蒙古及新疆天山南北的霸主。给后来的东汉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后来的窦宪燕然刻石、班超扬威西域,都是东汉政府对光武帝酿造的后患进行的弥补措施。


品茗读史


汉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之一,光武帝的性格非常的宽容大度,他夺取天下后既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屠杀功臣,也没有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史书记载光武帝对待大臣十分的仁慈,能够悉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即使是触怒皇亲国戚的大臣,也能够得到光武帝的宽恕。单从人品的角度来看,光武帝的人品近乎完美,堪称是古代明君的典范。

光武帝完美背后的问题

刘邦杀死的功臣众多,西汉却能够强盛一百多年,朱元璋杀死的功臣武将数以万计,大明一直到亡国都没有出现权臣控制皇帝的问题。皇帝的性格过于宽容,大臣们就容易专横独断。汉光武帝对待功臣和贵族的过分仁慈,为东汉王朝皇权衰落埋下了隐患。

汉光武帝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统治时期东汉的士族都比较老实,宦官和外戚也都不敢干涉朝政。然而在汉光武帝去世之后,汉光武帝的子孙们却没有能力控制实力强大的士族,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也开始交替掌管朝政。

从汉和帝一直到汉灵帝,东汉王朝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斗争,东汉的皇帝先后被外戚和宦官操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儿皇帝。假如汉光武帝能够狠下心来,对一些实力强大的士族进行打击,那么东汉中后期的混乱局面很可能不会出现。

除了没能处理好外戚和宦官的问题外,汉光武帝还没有处理好豪强的问题。由于东汉的地方豪强实力强大,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地方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最终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巾军起义。

光武帝处理匈奴的问题

光武帝不仅对自己人非常的亲善,对于游牧民族也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了守势,当时的匈奴部落已经比较衰落,正是中原王朝北上击垮游牧民族的好机会,不过汉光武帝不是一个好战的皇帝,没有对匈奴人赶尽杀绝。

因为在西晋末年五胡相继进入中原,所以一些人将西晋丢失中原的责任推到了光武帝的身上。他们认为因为光武帝过于仁慈,才导致了数百年后游牧民族东山再起。其实将西晋王朝被游牧民族灭亡的责任推到光武帝的身上,显然是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总结

笔者认为光武帝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他统治时期东汉王朝的国力强盛,人口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至于东汉王朝中后期的衰落,以及西晋被游牧民族灭亡,这些问题的责任不能全怪到光武帝身上。如果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有能力,如果西晋不出现白痴皇帝,那么东汉王朝也不会衰落,西晋王朝也不会灭亡,这些责任肯定不能全怪到光武皇帝的身上。


史海泛舟摆渡人


光武帝刘秀能够开创“光武中兴”有很大部分是王莽新政的原因,同时导致东汉最终没落的,也有王莽新政的原因。

王莽和刘秀是一个时代的两位巅峰人物,只不过一个篡位汉朝最终背负骂名,遗臭万年,一个统一疆域,千古流芳;虽然王莽确实有不臣之心,但是不得不说还是非常有才能的,这一点在王莽新政上就可以看出。

虽然王莽新政在王莽时期并没有起到一个好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新王朝的灭亡,但是刘秀上位之后使用的就是王莽新政中的部分内容,这才造就了后世有名的“光武中兴”。同样也因为刘秀对于新政的始乱终弃,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王莽改革的主要措施

自西汉汉哀帝去世之后,西汉的政治就已经陷入到了一片沼泽之中,但是上层统治者并没有进行改革反而在皇位继承中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农民的不满,乱世自古都是野心家的舞台,王莽作为一名出色的野心家,自然看到了这个机会。

在上层自杀残杀的时候,王莽并没有参与进去,而是选择去拉拢人心,在民心所向之后篡夺皇位就显得轻而易举,在获得权力和民心之后王莽就开始进行了改革。

首先就是废除奴隶制度,奴隶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所以只能依附于大家族之下任凭发落,因为进入大家族之后是要被隐去户籍的,也就是“黑户”,所以不能给国家交税,于是奴隶越多则国家越弱,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

其次就是回收土地,这一条是跟上一条相互映衬的,在奴隶恢复自由之后依旧是没有去处,最终还是进入大家族之中继续从事奴隶生活,而王莽为了彻底改革这一现象,直接把国家的土地全部收回,并将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让大家都能种地,意在提高国家的生产力。

不过虽然王莽的新政是为民出发,但是时运不济,在王莽篡位之后国家连年天灾,所以新政的实施并不顺利并遭到了反动派的阻扰,最终新政失败,王莽的朝廷随之灭亡。

刘秀继承新政,却半途而废

王莽的新政引起了大量的反对者不满,最终各地纷纷起兵意在讨伐王莽,而刘秀虽出身于田野之间,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血脉关系和自身的能力,最终登上皇位,史称“光武帝”。

刘秀上位之后并没有全面否定王莽的新政,反而继续实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并且如王莽一般废除奴隶制,并且还免除了农民的兵役,有重文轻武的意思。

虽然短时间内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但是却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因为这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王莽正是因为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并不进行安抚从而导致灭亡,刘秀自然不愿看到这个现象,于是向贵族和地主妥协,最终只保留下免除兵役这一条措施,其他政策皆数废除,于是西汉末年的现象再度出现。

坞堡经济成就军阀

刘秀免除兵役其实是想控制地方武装力量,让他们无力反抗朝廷,但是事与愿违,虽然有效地控制住了地方武装力量的发展,但汉王朝的兵力也一度缩水,兵力再不如从前。

由于汉王朝对于军事的不加以重视,导致汉朝军力薄弱,而一些贵族或地主为了防止意外出现,于是纷纷建造坞堡,相当于城堡的一种形式,坞堡里面的领主控制奴隶为自己工作,而一些将军则是控制多个坞堡为自己效力,因此不需要国家的救济也能自力更生,从而兵力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早期军阀。

而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各地军阀太多且不听朝廷使唤,要说也是,你不给我提供兵马也不给我提供粮草,我自给自足就可以,但是凭什么你还可以使唤我。

结语

刘秀的免除兵役看似是削弱了贵族的军事力量,但是一同削弱的还有国家的力量,这就导致将军们不再依靠国家而是选择依靠那些贵族,虽然从短期看确实可以帮国家分担,但是从长期看,跟周朝分封制并无太大差距,诸侯势大无视朝廷,最终朝廷因为没有话语权而开始灭亡。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光武帝刘秀崛起于王莽乱政时期,当时的王莽负天下之大望建立新朝代刘汉,但是紧接着王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人大跌眼镜,他既得罪了豪门大户也得罪了升斗小民,于是种地豪强自立割据,百姓纷纷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当时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有绿林、赤眉和铜马等等,而光武帝刘秀最早便在绿林军中。

但是最早刘秀并不是绿林军的首领,绿林军中推举出来担任皇帝的是血统比刘秀高贵的刘玄,他攻入长安城后建年“更始”。

本来刘秀就不是甘居人下之人,结果刘玄还借故杀害了刘秀的哥哥刘縯,于是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自己建立队伍。

他先是迎娶了自己年青时的梦中情人阴丽华,阴氏是管仲的后人,也是地方豪强之一,后来为了收复河北地区,刘秀又迎娶了真定王的外甥女郭圣通,刘秀与地方豪强的一系列合作虽然加快了他收复天下的进程,但是也为地方豪强崛起提供了土壤。

之后的汉明帝与汉章帝更是有样学样与豪强联姻,最终东汉王朝的外戚集团始终尾大不掉,后来东汉皇帝大多早夭或英年早逝,继位的小皇帝为了夺权不得不依附内侍,这就造成了东汉的两大顽疾外戚与阉党,而士大夫的代言人地方豪强则左右逢缘成为第三大势力,最后互相争斗搞得民不聊生,终于激发了为东汉王朝敲响丧钟的黄巾起义。


飞凡看历史


我觉得说光武帝为东汉埋下祸根可能并不准确,我也想不出他的哪些举措给东汉埋下隐患。史书也好,野评也好,对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贬义的评价。首先,他的开局难度应该比刘备还要高一些,刘备面对的是一个个军阀,当时的中央政府已经形同虚设。刘秀面对的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可以轻松组织起几十万的军队的一个政府,三国时期的军队人数水份极多。而且一开始他上面还有一个豪气云天的哥哥,哥俩后来被收编到更始帝的帐下,直到他哥哥死了他才初露锋芒,昆阳之战其实远比赤壁之战的难度大。

光武帝应该说是皇帝里面少有的有勇有谋又讲情义的帝王,他和阴丽华的典故也流传甚广。硬要说他放弃西域算一个弊政的话也是有点牵强了,自王莽篡汉后战乱频仍,流民四起,西汉极盛时有5000多万人口,到东汉开国初年只有两千万了,这个时候还要经营西域就是要透支国力了,以东汉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在西域维系一支两万人的常备军的话,估计就得二十万人运补给,而且必须是青壮力,西汉武帝时候霍去病河西大战打击匈奴侧翼的时候也只能维系一支一万人的部队,而且霍去病的打法是不太依靠后勤补给的。到唐代天宝年间,国力达到了顶峰,也只能在西域维系一支三万人左右的常备军。所以要经营西域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又是崇山峻岭,又是沙漠,人迹罕至,补给极其困难。国力不到极盛时是很难做到的。(附一张中国地形图,大家脑补一下没有飞机汽车怎样去西域,就是差不多现在的新疆省和阿富汗等地方)

再说了,总是听到说某某开国皇帝给后世留下弊端,比较多的是刘邦的分封制度,赵匡胤的重文轻武,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开国皇帝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啊,他们不知道这里面的弊端吗?人家当然也知道,不过是一个取舍罢了,刘邦搞了分封,可能几代人之后会乱,不搞分封可能马上就乱。赵匡胤也是如此啊,剥夺节度使兵权了,可能边关会乱,不剥夺兵权的话马上就会有反叛,五代十国的时候反叛可是家常便饭啊,皇帝谁做不得啊。所以同样的道理,在光武帝身上,要经营西域,在百废待兴的时候耗尽民力,可能又要天下大乱,秦末就是如此啊。不经营西域,可能匈奴会掌控西域,但只要守住玉门关一线,就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你是刘秀,你会怎么做呢?

顺便补充一下,光武帝可是去泰山封禅过的哦,虽然被人批评过,但我觉得他还是有资格去一下的,至少比宋真宗有资格一点[大笑]



非专业世界观


东汉光武帝刘秀,依靠各地豪强地主的势利,推翻王莽的统治,消灭割据势力,建立了东汉。

(图:光武帝)

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增长人口,使东汉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不过,光武帝刘秀制定的政策,在中兴汉室的同时,也给东汉乱世埋下了隐患。

一、重用尚书台,抑制三司

鉴于西汉司徒、司马、司空“三司”权力过大,皇权受到严重威胁,光武帝改制三司,削弱三司的权利。重用尚书台,掌握一切行政大权。尚书台归皇帝直接指挥,他人无权干涉。

“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

从短期来看,皇权得到了加强,可是,随着尚书台权力的大幅提高,又会形成新的权力垄断。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领录尚书事”或“录尚书事”的头衔,造成皇权下移。

(图:霍光)

如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权倾朝野,竟能操纵皇帝的废立;汉章帝时,太傅赵熹录尚书事,权势更重。后东汉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二、控制内廷,重用宦官

光武帝任命亲信宦宦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等职,这些宦宦身居要职,可以直接传达圣旨,甚至还可以审阅朝臣奏折,极易形成宦官专权。

汉安帝时,中常侍拥有重权,居此位的宦宦可权倾人主,皇权受到严重威胁,加剧了汉末政局的动乱。

(剧照:张让)

如,汉灵帝时中常侍张让、赵忠等宦宦,把控朝政,为非作歹,其权力甚至凌驾于灵帝之上,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三、抑制豪强,收效甚微

光武帝摘除豪强地族的军政大权,赐给他们爵位和大量的田地。后来,豪强地主在地方大量兼并土地,奴役人口,严重威胁东汉的统治,为此,光武帝推行“度田令”。

“度田令”的推行遭到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甚至发动武装暴乱,光武帝虽派兵镇压,但是豪强地主实力太大,终究还是难以消除。汉末,豪强地主利用手中权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四、改革兵制,军力大降

光武帝刘秀废除地方兵制,实行募兵制。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财物引诱,所募之兵素质低,战斗力差,有的士兵喜好劫财,无心恋战。

募兵制的实行,为地方豪强征兵提供了方便。随着皇权的衰落,无法有效控制地方,豪强地主们便拥兵自重了。

总结:光武帝刘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恢复了东汉的兴盛,但他无法预料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虽然政策的推行为东汉乱世埋下了隐患,但是,纵观光武帝一生,他仍然是中国古代有为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