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破產的?

在教育行業的你們,是否知道這些數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的培訓機構,

只有15%在盈利,剩下的有70%在虧錢,15%在彷徨。

你是屬於哪一種?

更讓人可悲的是,70%虧錢的機構當中還有一部分機構認為自己賺了不少錢。直到機構沒有多餘的錢週轉時才會去核對數據,發現機構不僅沒賺錢,反而還負債。

很多機構運營人都跳不出這樣的思維:

1、學生只要交了學費就等於機構的錢了;

2、只要學生交了錢,上不上課無所謂;

3、機構發展不錯,可以擴大規模開分校了;

4、機構要招生,先把機構好好裝修一番;

5、怕留不住老師,老師工資往高了漲。

大多數機構都會有以上一兩個問題,以上的問題會造成什麼危害?

教育機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破產的?

第一個問題:機構以為收到學生的錢就是機構的錢了,大家都知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理,上一節課結一節課的錢也就是這個道理。教育機構之所以一次性收取一學期的費用,是因為課太多,每次上完課結一次費用對於機構和家長都太麻煩,而且也不能促使學生及時上課。 所以,機構所收到的費用只是預收款,在學生沒有上完課的情況下,切記不要用,防止家長中途退費,機構資金週轉不過,被迫停業。

第二個問題:招來的學生一定要跟進後續服務,加速讓學生把課上完,回到第一個問題上。上一節課結轉一次費用,所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課上完才能讓機構快速結轉,也能減少機構的運營成本。因為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機構要支付房租、員工工資、機構日常開支,所以學生上完課的時候越短,機構所要花費的支出就越少。很多機構能招到很多學生,但是一年到頭就是沒看到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耗課時間太久,機構成本增加,導致機構賺不到錢。機構若出現虧損機構只能硬撐,一旦停業家長就會一窩地要你退費,如果退不了機構只能被迫跑路。

第三個問題: 擴大機構規模,開分校應該算是每個機構運營人的理想,可是理想很豐盈,現實很骨感,以為運營兩家機構比一家機構賺錢,結果一家機構不好,兩家機構都搭進去。在開分校的時候你有核對你現在機構資金情況嗎? 有考慮到機構是否有分散精力的實力嗎?。機構在開業之前是不賺錢的,所以,資金這一塊是個重要的問題。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開分校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這個地區能招到學生,另外一個地方生源慘淡,所以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別把精力分散,放在一個不確定的事情上,除非有足夠的資金和足夠抵禦破產實力,否則對機構尤其是小機構都是致命的打擊,機構最不能缺的是資金。

第四個問題:很多機構運營人比較注重機構的外表,認為要樹立好的形象就要將機構好好裝修一番,於是把大量的資金花在機構裝修上,消耗機構可用費用。教育機構是一個重資產、重運營、見效慢的行業,日常的開支已經把機構壓得喘不過氣了,還把精力和資金花費在不必要的支出上,對機構來說是種損耗,畢竟不能直接轉化成收益的事情都在拖累機構。

第五個問題:見過很多機構的校長,感覺機構不賺錢,老師倒是賺了不少,陷入一種校長為老師打工的境地,為了鼓勵老師多招學生,留住經驗豐富的老師,只要老師不辭職,把工資往高了提。機構沒有複製優秀老師的能力永遠被老師” 脅迫”,有部分機構老師招得多,效率不高,一個人能幹的事,硬要兩個人幹,這種情況下不僅沒有效率,而且還增加了機構運營成本。

造成以上問題的關鍵因素,是因為很多機構的運營人就像是溫水中的青蛙,習慣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而忽略了最核心的問題——數據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數據都是最具權威性的,談運營就是談數據,機構運營離開數據那都是空談,現象會迷惑大部分人,很可惜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看清這一點。

改變機構運營現狀從學會運用數據分析開始,不要讓機構出現問題才重視數據,任何時候你都要有數據思維,從現在起,深學邦可以為你提供機構運營狀況數據診斷分析,為你的機構保駕護航!

通過數據幫你診斷機構以下問題:

1、機構招生、獲客成本是否合理?

2、招聘員工數量是否能最大程度提高效率並減少機構成本?

3、員工薪資發放是否符合機構利益最大化標準?

4、機構年目標設定是否符合機構實際情況,按照機構的情況是否能將目標分解到季、月、周?

5、活動做多少次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6、機構各項成本管控節點是否按照標準落實?

教育機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破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