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人在劳作之暇是渴望投入山水自然的怀抱获取身心的休憩的,而富有浓郁人文意义的景观往往更能获得人们的青睐,这就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之类的名胜屡遭兵燹又屡屡重建的原因吧,由此也可见不朽的诗文杰作所具的伟力。实际上杰作的伟力不尽于此,它甚至能让已经倾圮而并未重建的楼观依然耸立在人们的心中,鹳雀楼就是这样的一座楼观。据中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知,此楼建于后周,在唐代“

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四方隽秀,多有登临者,悠然心远,时有吟唱。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称:“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多矣……”当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人称“尺幅之间得千里之势”。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登鹳雀楼

常常有人把此诗作为盛唐气象的写照,马茂元先生称:“此诗之可贵在于胸襟与哲理的表现是与诗歌表现的艺术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河海天地,都来入我胸怀,诗的宏阔高远就显得有生命力了。”《登鹳雀楼》确实堪称唐诗短章中的绝唱。1993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选举”,此诗被列为十佳中的第四。人们常常感叹王之涣的幸运,《全唐诗》中他仅存诗六首,却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均为绝唱,成其万世声名,真是诗何须多!王之涣的令名足以妒煞那些呕心沥血、捻断须茎的作诗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河海天地

《登鹳雀楼》许是名声太大的缘故吧,围绕它的读解和署名权也曾发生过不少争议。一般读者皆以首句“白日依山尽”为写黄昏落日,有人认为鹳雀楼之东为中条山,舍此无他山,那么解成黄昏落日,岂不是成了“日落东山”的反自然现象。于是有人提出“白日”非指太阳本体,而是指明晃晃的日光。马家楠先生于此句作这样的诠解:“白茫茫的天光日影,透过缥渺的烟岚之气,在山石间、草木上,灿烂地反射着,炫耀着,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向前伸展、伸展,一直到诗人目力的尽头……”这不失为一种颇有新意的解法。郁贤皓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揆之前贤《唐诗三百首》的注者章燮也曾说过:“日之所至,无所不至,所不见者为高山阻隔,故曰:依山尽。”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白日依山尽

其意谓日光为中条山阻断,正是反衬中条山的高大雄伟。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也持相同看法。“白日依山尽”一句中的地理位置问题也为诗人余光中所注意,但他认为“艺术的至境不必是写实”,​“诗原不是地方志或编年史,诗人写景,往往是在造境,终而臻于写意”。而徐复观先生别有解会,把“白日依山尽”解为:“黄昏时登楼,中条山上的太阳已经是夕阳斜照,山上的夕阳斜照随太阳的西沉而慢慢收敛,山上的斜照收敛完了,太阳就完全沉落下去了。”显然这里的“白日”也已不是太阳本体,而是投射于山上的“斜照”,即日光。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夕阳

看来,“白日依山尽”一句已够让古今文人墨客费思量的,这儿略举大端,以供赏诗时参考。诗中“入海流”、“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诸语历来也各有会意,因不若“白日”句理解出人殊异,故不赘。但《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究为何人倒也是值得一提的一桩公案。宋李昉《文苑英华》、计有功《唐诗纪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及明高棅《唐诗品汇》等典籍皆作王之涣诗,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和沈括等人在其诗话、笔记中也都提及鹳雀楼和王之涣诗作。但唐芮挺章《国秀集》却把此诗以《登楼》为题列于处士朱斌名下。《国秀集》是一本规模不大的唐诗选本,收诗下限为天宝三载,距王之涣逝世仅二年,书中也收录有王之涣诗三首,作为一个同时代人,选编者显然熟悉王之涣,想来不至于把本属于他的诗错置于他人名下吧。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白日依山尽

但《国秀集》一书在晚唐、宋初曾一度湮沦浸藏,未为人知,连《唐书·艺文志》与宋《崇文书目》皆未著录。至元祐间乃复出,故李防奉敕编《文苑英华》时未曾得见此集。显然,《国秀集》中“朱斌”的署名是值得重视的。而明代赵宦光的《万首唐人绝句》及钟惺《唐诗归》也系此诗于朱斌名下,《全唐诗》则互见于王之涣、朱斌两人名下。可见前人已经注意到此诗的作者问题。中唐人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一文曾谓:“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而未曾提及王之涣,此于王之涣为诗作者也增一疑点。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二引唐人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天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云云,问是谁作,李矫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有人疑朱斌即朱佐日,但两人事迹皆不见于史籍,就朱斌为处士,朱佐日“三为御史”看,似非一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写得大气磅礴

白日依山尽

所以,《登鹳雀楼》一诗可争署名权的有王之涣、朱斌、朱佐日三人,亦一难断公案也。一些专家意见认为,从普及角度言可仍保留王之涣的著作权(实际上目前通行的唐诗选本均把此诗归王之涣名下)但于学术研究时,应承认王之涣作为后起的说法不一定可靠。也许是“旗亭画壁”故事的影响,抑或是诸多“三百首”那样的普及本唐诗的影响,“

王之涣”之名简直有如雷贯耳的效应,而《登鹳雀楼》与王之涣,这早已成了一个固定结构,要把作者易为“朱斌”这样一个陌生的名字,殊非易事。如同一个自幼为养父母抚育大的孩子,一旦某人站在他面前,自称为亲生父亲,那会引起怎样的突兀茫然、拒绝接受的反应啊。余光中先生曾戏言:王之涣传世之作只有六首绝句,偏偏这首“白日依山尽”还有一位朱斌来争夺,真是可恼!虽是戏言,却基本上表达了一般唐诗爱好者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