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世界人文通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开发力度远远大于江南,成为当时的文明中心以及经济和人口中心。周王室分封诸国,主要区域就是在中原,一些不太重要的功臣则被分到了南方,楚国就在其间。

明朝时,广西和云南都还是一片荒芜,蛮夷之地,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而被发配龙场,大才子杨慎也是因“大礼仪之争”而被发配到了云南。可见,直到明朝时,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是一片不毛之地,是中央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在2000多年前的楚国,就更是如此了。


楚人原本就是华夏苗裔,在山西、陕西交界的地方生活,却在商朝的时候被中央打压,被迫迁往伏牛山地区,从此被中原人认为是蛮夷。楚人几次反抗都不是商王军队的对手,因此开始在南方地区艰难过活。楚人好巫,好祭祀,刚到南方时,祭祀时都没有牺牲,为此楚人偷了其他民族的一头小牛作为祭献,祈祷先王先君,让楚人能够兴旺发达,免除流离之苦。其穷困至此!所以说楚人开辟新家园,一般都说是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来自西北地区的周人,带来了中原人没有见过的马拉战车和刀剑搏斗技术。周人起初的势力很弱小,他们见识到商朝文明的强大,不得不向商王表示臣服。可是商王祭祀鬼神用周人英雄(季历、伯邑考)的做法,让姬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因为他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自己也要被作为献祭的牺牲。

为了避免毫无意义的死去,姬发开始了大量的串联工作,反抗商王朝。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出兵攻灭了商朝。这期间,楚人为了报复当年商人的欺辱,选择了加入周人阵营。可是在周王论功行赏的过程中,楚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可能周人以及北方的华夏贵胄已经把楚人视同蛮夷之人,因此未加在意。

这让楚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在周成王意识到分封有遗漏时,就封给了楚人一块50里地叫做丹阳的地方,楚人就此立国。楚人立国后,励精图治,因为他要向那些曾经瞧不起他们的人看到,楚人也是有理想的。


在春秋战国时,盛行地域黑,其中宋国、郑国、楚国是最容易招黑的国家。宋国是因为殷商遗民,郑国是由于对周王室无礼而首开春秋争霸,楚国也就是彻头彻尾地被认为是蛮夷,不屑与之为伍而已。

为了与各种蛮夷分开,周王室在南方兴建了一堆姬姓诸侯国,用来卡住伏牛山、桐柏山地区通往中原的通道用作屏障。其中最大的国家叫做随国,号称汉东诸姬之首。由于随国扼住了楚人北上的道路,因此,楚国在春秋时就多次派兵攻打。随国被打急了,就写了一封信:我无罪!

这几个字,在讲究春秋风流的贵族眼里是很有杀伤力的。可是楚国首领却直接回复:我蛮夷。

楚国后来经过楚庄王祖孙三代多次攻打,终于打通了通往黄河流域的通道,楚庄王为此还得瑟不已地问公孙满鼎之轻重。楚庄王饮马黄河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晋国很快崛起,横亘在了楚国北上的道路上。这可苦了处在中间的宋国和郑国,两边都不能也不敢得罪,结果这两个国家还不思上进,天天有事没事就互掐。

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晋楚争霸一百多年,这中间晋国为了削弱楚国,就扶持了在苏州一带的吴国,楚国则在吴国背后扶持了越国,玩起了代理人战争。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史记载里,南下征服云南和百越的记录一笔带过,而对于楚国向北经略却事无巨细,详述备至。楚国即使在后期被秦国打的没有还手之力,还兼并了在山东半岛的鲁国。屈原给当时新增加的领土取名叫做兰陵,即是如今的枣庄。至于楚国与魏国为淮泗之地多次发生战争,那就更是体现出楚国一心往北的心思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刚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温暖气候。当时的楚国境内有犀牛,河南境地有大象。这说明当时的气候远远高过如今。在岭南地区,还都是热带雨林地带,开发难度极高。就如西方殖民者,也只是在19世纪才在医学的发展下,逐步深入非洲内陆。此前的很多尝试都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损兵折将。这些药当中最重要是奎宁类药物,因为它能治疗疟疾。

楚国就面临这样的情形,南方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可开发利用的程度却不高,人口也不多,只有百越的很多个部落。对于楚国而言,攻占这样的土地,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打下来也无大用。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地方的文明开发往往都是很缓慢的。就比如秦国外公元前316年攻下巴蜀,这次战略领土的取得才是秦国实力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的重要节点。可是,秦国却直到公元280年,才由老将司马错带兵攻入贵州和湖北。这说明,秦国经过了30多年的消化才最终把巴蜀之地建成了稳固的军事后勤基地。蜀地是在三国时经过刘璋、刘备时期,才在天下大乱的情形下,靠着吸纳中原难民而发展起来与中原文明发展程度的同步。

汉武帝时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也不是北伐匈奴造成的,而是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地区强行设置郡县。结果中央政府的钱投下去,却迟迟不见回报。如果不是汉景帝时打下的基础太好,汉武帝也折腾不起来。

楚国如果在那时选择治理岭南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楚国灭亡后,秦始皇帝也进行了攻打百越地区的军事征服行动,50万军队打了四年,才最终站稳脚跟。最后,来自中原的高贵男子因为不愿意与越人女子婚配,还请求始皇帝从中原派来了女子来。强大的秦王朝尚且损兵折将,那么楚国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所以,楚人的“吾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政治野心,以及战国大环境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要求,使得楚人始终对中原腹地的膏腴之地念念不忘——本来,楚人就来源于中原,其不忘本至此。

所以,楚国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想往北扩张,他们打通了伏牛山、桐柏山附近很多的战略通道,多次与中原大国发生激烈碰撞,其最大的诉求即是融入华夏大家庭。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战国时期缺的不是土地,是可为政府控制的人口,国家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支撑,原有领土的开发尚且不足,得到一片荒野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对长江以南的经济进行全面开发,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南迁后,南方的经济和文化才有大幅度提升,在此战国到两汉之际的中国南方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

更应该要了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善的官僚制度,郡县制也还没成为主流。王国对地方的统治多靠分封之后再分封,由旧贵族掌权的国家君权不稳,这就影响到对地方的支配权。

楚国没有向南方扩张过吗?答案是有的,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今昆明地区,在征服当地少数民族后因道路遥远留在了当地,建立了滇国,脱离了楚国的支配。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楚国的体制无法对偏远地区进行有效支配,出兵远征的结果如何,楚君根本管不着。


远征的经费消耗只有支出,回报时间长,大多数时候得不偿失。汉武帝刘彻的《罪己诏》里就着重把罪过归咎于远征西域,承认西征确实损害了国家经济。荒野地区的开拓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才足以支持起这样的百年大计。


战国时期七雄纷纷变法,其中一项核心就是加固中央集权,其中只有秦国变革最为彻底,由此可以高效统合国家力量对敌国进行征伐。秦国虽然占据巴蜀之地,不过主要还是取其人口,对巴蜀仍没有太大开发,当时对荒凉地区的局限性也只能如此。蜀地的经济、文化、科技大幅度上升是在刘焉、刘璋、刘备、刘禅割据政府时期,那时蜀地各方面才逐步追上中原,那已经距离战国有四百多年历史。

光是诸葛亮重新修筑都江堰就恩泽后世上千年。

莫说楚国是否占有南方地区,就以楚国所拥有长江沿岸至南阳、中原等地区的土地,倘若楚国能够有效使用所有地区的资源发展,中原无一个国家是楚国的敌手,关键在于楚国变法自吴起以后就没落了,各家贵族各自经营自己的土地,不肯完全为国家出力,无法统合国家力量才是楚国衰弱的根本。

所以版图大小没有意义,领土开发程度才最重要,占据多少地盘,并能动用当地的人力物力才是根本。当时的人力劳动力能够把全国资源开发一到二成已经不错了。

做一个现代的比较,现在上海的人口有二千四百万。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口有三百万到六百万不等的说法,但无论具体有多少,楚国这数百万人口根本没法开发将近半个中国的领土。

南方地区文明远不如中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都逊于北方,蛮族部落因文化关系,大多也不服从政府。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催生了县制,以此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但中原各国也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

楚国的衰弱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在楚怀王变革失败开始,没有完善的制度,楚国盲目扩张领土只会因为无法消化而陷入长久内乱中,甚至还倒贴人力和财力去维持地方稳定,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赵国、楚国跟秦国争雄,往往以失败告终,并不是属于领土或人口,最主要的还是全国动员力远不如秦国,长久消耗下必然走下坡路,秦国却能休养几年后就卷土重来。


真正开辟两广的秦朝,在任嚣、赵佗的十万秦军征服下,历时四年才平地百越。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这些部队需要留在当地管理。为了安抚秦兵,向朝廷申请中原女子到南越进行婚配,因为中原人还多不愿跟蛮夷通婚。

赵陀为了有效治理,带头跟百越女子结婚,拉近中原与百越之间的文化融合,才为后来两汉对当地统治打下根基,所以赵陀在两广地区的历史地位很高。

赵陀的南越国也不是一个权力集中的国家,南越国的经济重心在在番禺、龙川、博罗等地,全都是珠三角地带。

再往广西那边去其实已没什么经济地区,对地方支配力度也不强,还有许多部落不服从赵陀。南越国建国93年,实际上是相当于该地区的武林盟主,受众部落推崇,但不能完全操纵两广地区的势力。

说完先秦,再说说清代。中国从清朝开始人口大增,亦成为国家上的经济大国,只是没赶上工业革命的步伐。清朝巅峰时期人口为四亿,秦朝一统中国时期人口不过三千万。十倍有余的差距可以知道战国时期的发展是多么有限。

中国数千年发展史是一步一步走科技、制度、文明中走过来,不是一朝一夕足以成形。对于现在中国偏南方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都是先人一代一代努力的成果。


苏沉船


1.时代背景,披荆斩棘

三千年前的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主要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这些地带。楚国当时定都在湖北荆州,偏安一隅,距离文化发达地带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

所以,楚国在中原诸国都不受待见,被称为南蛮。这一点,让楚国比较恼火,所以就会拼命地想要和中原文化接轨,于是一代代楚王开拓边疆,但注意力几乎都是在北边和东边,灭了一个又一个姬姓诸侯国。



(西周初期,楚国领袖不过是子爵,属于低等爵位。而且辖地甚小,所处深山老林,就连给周天子的贡品都是抢的或借的。)

楚国最早开始兼并附近的小诸侯国和部落,然后进军中原,灭蔡国,立马进入了河南。即便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国、诸侯国里的“常青树”鲁国,都难逃它的魔掌。另外,楚国后期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安徽的寿县(当时叫寿春)。熟读楚国的历史,数百年的国家战略都是东进北上,问鼎中原。南边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明显看到中心在北方)

2.山高水长,国力不足

三千年前的中国,交通不便,且楚国往南去,都是原始森林,山高阻险,难以逾越。即便往南有人群,大多都是生产力低下,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即便征服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那个时代,只有粮食、人口、城池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的楚国,云梦大泽还没有消失,两湖地区还没有开发,可以说还是蛮荒的状态。

即便秦始皇派六十万精锐大军攻伐南越地区,第一次还是惨败,最后还是修了灵渠,把士兵、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岭南,才打下这块地方,那可是灭六国后,倾全国之力才做到的。即使时间倒退一百年,楚国也没那么大的雄心、魄力,更别说能力了。

3.价值不大,难以管控

岭南地区即便打下来,也不好控制,而且成本巨大,稍一不慎,前面做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比如楚王派兵进军古颠国(云南),结果将领做了国王,再也不回去了。所以,南方即便有大片空白之地,还不如北方高素质国家,打打它们,有固定的城池,大量的人口,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前期的楚王都是枭雄,人自然要向高处走。



4.疲于战事,祸起萧墙

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不是春秋时期那个楚庄王霸主时代。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就被吴国打残了。后来,君主一届不如一届,早已没有开拓进取之心,而且君王的权力很小,朝政被三大氏族把持,吴起变法都半途而废。

可怜的楚怀王被秦国耍的团团转,最后气死在了秦国。最后一代,君主都变成了外姓人的遗腹子。虽然这里说楚国方圆千里,精兵百万,不过是明面上的吹捧,在战国时期,它已经没有了争霸的实力,主角是秦、齐并列二帝,魏、赵相继称霸,楚国只是充当救火消防员,比如毛遂自荐,楚王那个怂啊。所以说,战国时期,楚国整政治上已经不会考虑南边的不毛之地。


(安徽寿县博物馆,陈列楚国最后一座都城的遗珍)

再到了战国后期,楚国的首都两度被秦军战神白起攻破,楚王被迫向东迁移,寿春(今天安徽寿县)成为了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它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江淮之间。楚国实权派领袖项燕最后的决战也是在江淮大地上。所以说,楚国最后的国运走势还是向东走的,而不是往南扩的。



到了秦代,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刘邦等楚地的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举着旗号“张楚”。可是,他们都是哪儿人呢?都是河南、江苏一带的,是楚国的东中部,可见楚国东进北上政策卓有成效,而同时期的故都湖北湖南一带发声难寻。所以,说明了楚国百年计划的正确性。

(巨鹿之战,楚国再次威震天下)


慵懒国王


楚国的南方边境止于南岭,其实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缓慢扩张的。最后止于南岭的崇山和崎岖地形。楚国的南方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权,大都是濮蛮氏族部落联盟。进行征伐的意义不大,收获甚微。楚国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荆门襄阳一带。但是看屈原的诗词,会发现里面不断提到潇湘,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死,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内,由此可知,楚国实际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图所示,到了秦代也只能通过南岭的三个关隘进入广东。既然楚国南向扩张受到秦岭制约,又全是部落,意义不大,所以在楚人抵达南岭后便停下了南扩的脚步。主要是北方和西方。楚国问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扩的最好例子。但是西进运动一直不为人知。蜀国大部分地区和巴国都被楚国兼并,并且由此据有了重庆和四川东部部分地区。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至巫山,东至东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岭。


关于楚军西进的历史,《史记·秦本纪》有记载:

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时代,楚威王攻占了巴国国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垫江。并将势力深入云南。

关于楚国向南方扩张,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进行进攻,并大规模开发占据的土地。《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所以足见楚国势力已经深入湖南及南岭一带。


岛记


因为没有意义、诸侯要争夺的地方,主要还是中原而不是四夷。因为四夷相对来说,人口、资源更少,而且文化、环境和华夏本土差别也大。比如后来的秦始皇征南越,除去之前不服水土战死的不说,后来驻守的就还有五十万。后来赶上秦末农民战争,这支部队直接把南岭一堵,守在里面称王了。但南越王赵佗也不能把南越华夏化,反而要遵从他们的礼俗。到后来汉武帝攻南越还有人反对,理由就是这样的土地打下来也没价值。

战国时期楚国以南也有百越部落,而他们对楚国都比较臣服,所以楚国以上国的姿态收取贡品,比筋疲力尽打下他们来再推行华夏化改革容易得多。传说楚将庄蹻向西南出发灭了滇越并建立滇国,这个记载不知道是否可信。但庄蹻走后确实也与楚国中断联系,对于楚国来说价值不大。楚国也曾东进灭亡越国,但也只是在故吴地设置江东郡,太湖以南区域还是百越部落自治。

所以,秦国不会向西域扩张,楚国不会向百越扩张,燕国不会向匈奴扩张,齐国不会向海上扩张。诸葛亮七擒孟获还是放回去,都是这个道理。


林屋公子


事实上,战国时期楚国领土的南界已经很南了,由东到西其南界到达今天的浙江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中部、贵州,当然,再往南仍有广阔天地,两广云贵东南亚都大得很,但站在楚国的立场,只要楚王脑子没问题都不会使劲往南,因为繁华之地在北边。

中原发达,吸引楚国北上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换成秦国为什么不向西、燕赵为什么不向北发展,毕竟这两边可不像东边是大海啊,这些国家为什么还要挤破脑袋征战中原呢?因为中原发达啊。

中原地区是我国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古文明,但发展速度远不如中原地区,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原地区是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王朝的重心,想要称霸天下,进军中原是必须的。

中原地区大致在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中间区域,这里面的诸侯往往具有天然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发达,而游离在中原之外的诸侯就是他们秀优越的对象,被视作蛮夷,楚国就是其中一员。


楚国原本只是周王室的附庸,获封诸侯时也只是得了个最小的子爵,封地仅为五十里,可谓小国,又因地处湖北,游离在中原之外,被称作南蛮。

楚国有脾气,一方面结合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吞并江淮流域的小国,这一片并没有实力碾压楚国的大国存在,而且国家发展多不如楚国,一个接一个被灭,到春秋时期,楚国的兵锋就已达河南,进入了中原地区。

楚国数百年都在东进北上、进军中原,只用北上讨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楚国北上占据中原对楚国的好处不可估量,一来这些土地可以直接农耕增强国力,二来中原一向被视为天子之所,如果楚国占据中原,天子之位又在谁手?

岭南云贵难打且价值低

与中原的繁华和意义非凡相比,岭南云贵实在很南让楚王提起兴趣,因为这些地方无一不是群山环绕,云贵的山更是俊贤万分,交通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行军征伐,楚国往南打的难度远高于往北打。

此外,这些地区几乎没有平原,生产力发展也非常缓慢,军队进入当地想要获得足够补给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后方运粮,其成本也比进攻北方要大。

并且这些地方就算打下来也难以进行大规模农耕,直到四五百年后的东晋时期,这里仍有大片地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再过四五百年,唐朝时期这里仍被称作蛮荒之地。

而且平沙并不明白题目中的空白之意,是说这些地方没有建立政权吗?可就算没有政权,当地也是有人生活的,他们也有部落集体,对于外来抢占他们家园的楚军,他们会夹道欢迎?

即便是秦朝进攻岭南,也是打了两次,还是修了灵渠,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才占领,之后还派了数十万大军驻扎这是楚国做不到的。

在战国时期,衡量一片地域有无价值最主要的是城池、人口和产粮能力,岭南云贵除了有人(还是对立的人)以外,其他都没有,对楚国没有太大吸引力。

楚国内部还未吃透

楚国是战国时期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表现却并不如人意,在面临亡国之危时,集结的人马也不如秦国,秦灭楚时,秦国倾全国之力集结六十万人马,而楚国才十余万,这跟楚国的改革失败是分不开的。

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创立了县制,试图绕过贵族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也就是中央集权,但楚国贵族的权力仍然很大,国君没法动用全国所有军事和财力,尤其对于楚国这种地盘大、人口多的国家来说,这是很吃亏的,要是能够动用全国人力物力,楚国的实力不说横推六国,但也绝不会被秦国压着打。

然而楚国的改革失败了,秦国的变法成功了,直到灭亡,楚国的贵族仍然富得流油,手里握兵,在秦末的战乱中,这些贵族也没少资助反秦势力。

在内部还未吃透的情况下,再派大军南下攻占毫无用处的土地,楚国为何不派军北上争夺富裕之地呢?


平沙趣说历史


楚国其实已经向南方扩张的很厉害了,吴越可以说够靠南的了吧,不是被楚国吞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地盘不能说不大。另外,秦国占了巴蜀之后,楚国也在向西南进行扩张,远征云贵高原。


神秘的夜郎古国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般,在中华历史中昙花一现而后又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最早是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庄礄入滇征服夜郎这件事把神秘的夜郎国带入人们的视野之中。那庄礄为什么要征服夜郎国呢?这事要从秦楚争霸说起。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作为实力最强的秦国和楚国由于不断的扩张,不可避免的由于地缘的冲突而造成彼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率兵南下灭了巴蜀。司马错是秦国重要的将领,也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人物,力主先取蜀地,为秦获取资源和对楚地缘上的优势。一定意义上来说,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司马错的功劳是很大的。

秦国攻占巴蜀以后,除了获得一个后勤大后方外对楚国更是有了地缘上的优势。一旦对楚发动攻击,就可以多路出击。北线可以攻击楚国汉中郡;南线可以出巴蜀顺流而下自西向东攻击楚国巫郡、黔中郡(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地区)。

公元前312年,被张仪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成功地忽悠了一把的楚怀王,为挽回面子和秦国之间发生丹阳之战。其实,秦楚之间的战争自从秦国占巴蜀之地以后更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

丹阳之战中,秦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斩首楚军八万,俘虏楚将好几十人。远途跋涉的秦军将决战之地选在楚国腹地丹阳,这是一步险棋,最终却胜了,为何?就是由于占据了丹、淅两水顺流而下的地缘优势,使得秦军的后勤补给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在汉水方向秦国也对楚发动了攻击,趁势攻取了楚国的汉中郡(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这个区域)。

丹阳之战,楚国败得挺惨,损失很大,但楚国毕竟是超强的一极,这种伤并不致命,只会刺激楚国,对秦国发动更大规模的报复。第二年,楚国倾全力,对秦国发动著名的蓝田之战,这一战也是秦国最为危险的一次。楚军一路猛攻,势如破竹,看架势是要不破秦都咸阳不罢休。

秦国已经毫无退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顶住就还有翻盘的机会,顶不住有可能就被灭掉。在离咸阳不远的蓝田,秦国举全国之力死守,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韩国和魏国在秦国纵横家的游说之下,对后方空虚的楚国落井下石,攻取楚国的南阳盆地等大片土地,使得楚国门户大开,还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无奈之下,楚国只好退兵 。蓝田之战后,楚国实力大损,面临各个方向的压力。

公元前280年,秦国将领司马错率领十万陇西之兵从巴蜀南下,自西向东攻击楚国的黔中郡。 楚军大败,楚国只好割地求和,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

楚国如果想攻占巴蜀,是逆流而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何况那时的巴蜀已为秦国所占,更是不可能。 为了缓解秦国对其造成的地缘压力,楚国决定采取侧面迂回战术,对巴蜀之地施加压力。

于是,在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礄通过黔中郡开始西征,溯沅水而上,向西南方向进行扩张,先是灭了且兰国(今贵州省黄平县一带),然后继续西进又征服了传说中的夜郎古国,一直打到云南一带的滇国。

在庄礄西征的前后几年时间里,秦楚两国在黔中郡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你争我夺。公元前277年,秦国派蜀郡守张若再次攻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而楚国不甘心。第二年,楚顷襄王又派十万大军反攻,收复了黔中郡部分地区。

庄礄西征总体上来说还算顺利,但是当他想班师回国的时候,却面临比较尴尬的问题,归路已被秦国切断,成为孤军的庄礄干脆放弃了回归,直接在云南做起了滇王,而被征服的夜郎国这时候应该是臣服于庄礄的滇国。


地图帝


这是两个内部原因造成的!一个是楚国王室自己的原因,当时的楚国是部落诸侯制度,整个楚国王室控制的区域就是在鄞都一带,离开鄞都周围都是那些小诸侯大臣们的私族封地,假如楚国往南方发展那么这些地盘就会落入那些贵族手里,从而做大做强,一旦势力太过强大到超过楚国王室,那么对楚国王室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威胁,所以楚国王室勒令禁止向南发展。我们仔细去看可以发现楚国在发展的时候基本上是围绕鄞都来发展,往东往南往西的边缘距离鄞都都差不多远,这是一种环形发展战略。

其次,楚国的部落兵制度。当时的楚国是一个半变法国,这是因为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只进行了一半,没有改革彻底。这使得楚国贵族在军国大政上对楚王的干涉力度很大,打仗的时候划分战利品也有很大权力。贵族甚至有权力决定出兵与不出兵。楚国往南是传统的渔猎区域,这些区域甚至蔓延到楚国本土南部。这种地区人丁稀少,发展程度很低,几乎还生活在原始人时期。这使得楚国即便占领这些地方也没有收获任何利益价值。而淮南淮北发展得早,各种水利设施健全,人口密集。打下这种地方能够瓜分到很多战利品。


优己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扩张精神的就数楚国了。南进北拓,东进西出。灭国数最多,若不是战国末期与秦在争夺巴蜀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天下是谁统一的还不可预料。

秦国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据函谷关就可以能进能退,即使前中期秦国打了无数次败仗只要守住了函谷关马上就可以活过来。

相比较秦国,楚国的地理位置没那么好,南方多是未开发的土地,人口少,耕地少。

西边巴蜀被秦吞并后,都城门户大开,已经没有了屏障,自江汉东下可以一推到底。

所以楚国一直北进抢夺土地,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吞并鲁国,宋国,吴国等大国后,疆域直插胶东半岛。齐国不得不修起了长城来防御楚国。

另外楚国也是中原诸侯国里最先探索岭南和云贵的,远征云南的楚军在秦军掐断大军与大本营的联系后,只能在云南自立为王建立滇国。



楚国也是最先搞丝绸之路的国家,做跨海生意,东欧多国都出土过楚锦。


楚国八百年,精品数不胜数,如果仔细去了解就会发现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在众多诸侯国里,楚国的成就是最瞩目的。


码上春秋


历史就是历史,既然楚国没有向南扩张,原因无非两个,一是不能,二是不想。

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最大的时候,北至汉水,西到巴蜀,东扩大海,南至湘水,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而楚国之南便是一片蛮荒之地,生活着后来被称为百越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当时百越人比较原始,没有建立国家,基本还是原始部落形式,一旦楚国开战南方越人,必定如同陷入泥潭难以快速结束战斗。且南越多深林,瘴气横行,没有可供汉族文明耕种的土地,也没有军事资源如铁矿和战马,楚国哪怕收了这块土地也得不到任何资源,只是白白耗费钱粮,赔本的事谁会干呢?再者楚国与中原诸国如秦,魏,齐都有领土接壤,换句话说,楚国时刻面临中原诸国,特别是秦和齐国的巨大军事压力,楚王巴不得南方边界安定以避免两线作战,更不会轻易开启战端了。

不管如何,楚国也是中原国家,它的志向是兼并七国,一统天下,要不然楚庄王问九鼎的重量干嘛,但是南越毕竟蛮夷,楚国也不想对他下手。

西周九鼎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不知道您满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